故都水井琐记

2024-12-11 00:00元尚
北京纪事 2024年12期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对于历史上的北京人来说,这句古语就要改为“民以水为天”。北京自古因没有一条大河贯通城市,城市用水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中。缺水不仅影响居民饮用,洗涮,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救火防灾。所以老北京的用水,一个来源是已有的河流,另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井水。

水井是这样来到京城的

北京历史上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水井,这里说的有了水井,不是指偶然挖了几眼井,而是普遍使用水井,满足京城居民日常生活用水。据记载,北京水井是从元代开始的,且和我前边说的井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关。井在元大都出现同样也是与生活居住方式直接相关。蒙古话说“水井”,就读作“胡同”。水井并非单纯仅仅指一眼井,而是与居住建筑方式,与人的日常生活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事物。水井随人的生活而来,是人在生存之中的一种创造。有一种意见说元大都的胡同和水井无关,其实这种意见是没有看出水井乃是生存方式中的一种发明。水井与胡同息息相关。

老北京有句话叫“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那么,根据史志记载的北京历史上有胡同就有井这样的生存方式来看,这句话的另一个含义恰恰是老北京“有名的水井三千六,没名的水井赛牛毛”。老北京有多少胡同?元代《析津志》中记载说:“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两项加起来胡同共413条。元大都时水井也应该与此数相当。明代万历时有一部史志书叫《宛署杂记》,属于个人笔记,其中仅收录了当时北京西部的胡同316条。眼见明代京城胡同在元的基础上扩建了最少一倍以上,那么京城水井数随着城市发展,也应该增加一倍左右。到了清代,清末有一部书《京师坊巷志稿》,虽然不一定是实地考察记录,也还不是最后定稿,但它大体记载了清代时候京城的胡同,共有2077条之多,水井恐怕也接近这个数。故宫中供生活用水的水井有100余口。

民国时北京学者陈宗蕃写了一本书叫《燕都丛考》,记载老北京胡同小巷最多,每条胡同都有相关史料予以介绍,其中所记胡同大小巷有2623条,959条胡同。在这些史志记载中,差不多有一个标准格式是这样的:“……胡同,井……”这样的记录有一个好处,可以让后人一目了然地了解哪条胡同有井。比如我们随便从《京师坊巷志稿集》中举出两条看:“西小胡同曰:药酒葫芦,井一。迤西为上坡”;“鸭儿胡同,鸭成为鸦,井一。有广化寺、万善寺、海会庵、兴善寺。”从第一条我们可以知道西小胡同,还有一个别名叫药酒葫芦(我觉得这个别名可能是拟音),有井一口,在西边,再往西是上坡路。第二条鸭儿胡同有一口井,井附近有广化寺等。只要找到诸寺观的位置,那么井的方位也就大体确定。从这条还可以看出,这儿的一口井不仅供应胡同居民,还供应寺观之用。

井水有苦也有甜

历史上,北京人生活用水所依赖的井水,其水质并不好。老北京人把井水分为两大类,一类苦水井,一类是甜水井,还有一类介乎于两者之间,叫“二性子水”,意思是既不完全苦,也不是完全甜。《宸垣识略》对此有一个真切的记录,“京城井水多碱,苦不可饮”。清代嘉庆时的《燕京杂记》说得较详,书中说:“京师之水最不适口,水有甜苦之分,苦者故不可食,甜者……卖者又昂其价。”而《京师坊巷录》中的记载,也佐证了这一点,北京虽然水井存量很多,但是大多数是既苦又咸还涩。其实认真说起来,不是井水自身有苦甜之分,井水就其自身而言无所谓苦与甜。苦与甜乃是出于人的生活体验,来源于人的生存方式。水井不是天然形成的东西,而是生存中发明出来的事物。苦与甜恰恰就是人对之的最为切身的实际体验。京城水井的这种情形,是由当时的生存技术——打井技术的局限所致。北京历史上的水井受打井技术限制,绝大多数都是浅水井。因挖掘不深,大多三五米,水过滤不好,所以水里面的碱及其他成分就多,这样的水饮用起来口感非常差,且不卫生。所以我记得奶奶、姥姥总叮嘱不能喝生水,其实我小时候已经没有井水,全是自来水了,但故都留下的用水习惯依然传承着。

对老北京生活实况多有记录的著名学者金受申,在他的《老北京的生活》中对老北京水井做了详细的描述,对于我们今人来说弥足珍贵。老北京人用水的真实情形是这样的:“做菜做汤,有时用甜水或二性子水,洗衣涤器浇花,则以二性子水为主,至于烹茶,才用甜水。够不上甜水井,家道又贫寒的人家,也以二性子(水)代替甜水。”金先生说,过去苦水井京城最多,二性子水跟苦水井比少多了,甜水井则更少。

当年京城有份报纸叫《京话日报》,其中有一篇文章对苦水井做了探讨,说:“其实还是中国井……要晓得地下的泉水,本来没有苦的,只因开得太浅,没有打透地底石层,所聚的都是近地的脏水,人屎马溺都有,哪得不苦?若不信,把苦水井再淘一二十丈,自然也会得甜水的。”

北京的自来水是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始有的,当时建有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不过,那时的自来水没有普及到民间,所以大部分人的生活用水依然靠井水。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自来水获得真正的普及,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水井时代彻底成为了历史。

京城水井拾遗

水井不仅是一种文明创造出来的供水装置,更是一种文化。我这里说一个老北京人常说的“三眼井”“四眼井”之类的东西。这儿的“眼”有两个含义,一个说的是水井井口上面覆有一块石板,石板的作用是为了防止污物污水落入井中,还可以防止小孩子不慎掉进井里发生危险。然而人们又要取水,于是就设计出在石板上打眼,以便取水之用。打两个眼就是二眼井,打三个眼就是三眼井,以此类推。另一个含义是人们把“眼”作为单位词使用,于是一眼井与一口井就是一个意思了,“三眼井”指的就是三口井。这种文化现象在胡同命名里十分鲜明地反映出来。比如“三眼井胡同”的来历传说就可以完全不同,可以是胡同中有一口井三个眼儿,也可以是胡同前后有三口(眼)井。

我们还可以看到井与胡同的密切关联。著名的如王府井,现在朝阳的重要街道双井。此外还有沙井胡同,位置在南锣鼓巷西边,以及柳树井胡同(柳树胡同,坑眼井胡同并入)、八角琉璃井(位于宣武区)、前后红井胡同、牟家井、赵家井、罗家井(在东城区)、前井、后小井(小井胡同,井儿胡同)、甘井、大井、小井、金井胡同(在西城区)、高井胡同、大铜井胡同(简称大铜井)等胡同。另外还有上面说的从“眼”的双义中诞生的胡同名,二眼井胡同(松柏胡同)、三眼井胡同、四眼井胡同(简称四眼井)。老北京还有以井水的苦与甜命名的胡同,如甜水井胡同(水井胡同)、苦水井胡同(在东城区,乾隆时起的名)等胡同。从这些胡同名中,既可以看出京城的历史,又可以品味到京城往昔的诗意。水井,作为农业时代北京人用水的标配,进入工业时代自来水成了标配,水井走入了历史。然而在京城人用水记忆中,水井是一道永远抹不去的风景。人,诗意地居住在这长存的风景之中,操心着,操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