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梅花情缘

2024-12-11 00:00周乾
北京纪事 2024年12期

梅花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一般在早春开花,花瓣五片,颜色有红、白、粉红等,味香。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以不畏严寒、坚韧顽强的品格著称,因而深受世人欢迎。故宫为明清皇宫,宫中历代皇帝多喜欢梅花,而其中以乾隆帝弘历为代表。乾隆帝作诗赞美梅花,助力于在北方的寒冷天气里种植梅花,将自己形象融于梅花场景的绘画中,下令在宫中营建与梅花密切相关的建筑,甚至六次出宫赴邓尉山赏梅。

室内赏盆梅

所谓盆梅,即盆栽梅花。乾隆帝曾赋诗多首,夸赞盆梅之美。而这些诗词中,以欣赏静怡轩盆梅居多。

静怡轩位于故宫建福宫花园内,乾隆七年(1742年)建成,为乾隆帝在建福宫内休憩之处。在寒冬初春时节,静怡轩原本只有盆梅可赏。这是由于北方从江南购置的花木,在冬天气候寒冷的环境条件下,很难在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按期开花。而种植在盆中的梅花,在暖室中熏开后,可以登堂入室,进入各个宫殿。如康熙时期高士奇的《金鳌退食笔记》载,南花园每年“正月进梅花……十一月十二月进早梅、探春、迎春、蜡瓣梅,又有香片梅,古干槎牙,开红白二色,安放懋勤殿”。南花园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南长街南口附近,其内建造有熏花房,主要用于冬季及初春熏出盆栽植物,以用于帝后在室内观赏。其具体做法为:以炉火或地炕加温方式,熏养花卉或催花;或用专门的地窖保温,以保障花卉的生长环境;以上可使得花卉达到开放所需的温度环境。静怡轩的盆梅所开之花,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

关于乾隆帝的静怡轩赏盆梅诗,如乾隆帝于三十一年(1766年)作《静怡轩梅花》,其中有:“暮春已过望,墀梅开始盛……我为思其故,冬月盆桩靓。”此处,“暮春”是指农历三月,“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日,“墀”是指宫殿前的台阶。乾隆帝在诗中说明:农历三月中旬,静怡轩的盆梅盛开;而在寒冷时节,盆梅为室内难得的美景。又如乾隆帝于三十三年(1768年)作《静怡轩摘梅》,其中有:“盆梅开太盛,摘使树头稀。已喜香盈嗅,兼资色绽肥。”句末注解:“花太盛,则枝头含苞者色转笃,间摘去之,新开之朵益肥润。”乾隆帝在诗中,夸赞盆梅花色迷人、花香四溢;但又认为其开满枝头,掩盖了傲骨苍劲之美;因而摘去了过多的花朵,使得盆梅展现出俊秀优雅之态,且有利于新开的花朵更加肥壮润泽。

需要说明的是,乾隆帝对静怡轩盆梅的“摘使树头稀”做法,实际反映了清代皇室赏梅的标准。这种标准主要由宋代、明代的梅花审美标准沿袭而来。宋代范成大的《范村梅谱》载:“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者为贵。”明代陈仁锡在《潜确居类书》中,把赏梅的标准归纳为“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二者均将赏梅标准侧重于梅花的横、斜、疏、瘦等造型特征。乾隆帝曾临南宋画家马远的《梅花小品册》(图1)。这幅画符合上述审美标准:梅枝横斜取势,曲折延伸;梅花虽点点数笔,但傲立枝头、含苞待放,美的意境凸显。因而乾隆帝的《静怡轩摘梅》,从侧面反映了清代皇家对梅花的审美要求。

室外“植”庭梅

在室外露地种植的梅树,可称为“庭梅”。庭梅由南方移植而来,到了北方后,由于北方地区寒冷,很难正常越冬。宫中为能寒冷季节欣赏到庭梅,需提前采取防护措施。仍以静怡轩为例,进行说明。静怡轩室内有盆梅,室外还有庭梅。静怡轩庭梅虽然非乾隆帝亲自种植,但其中包含了乾隆帝的极大功劳,且离不开其对梅花的喜爱。

清代宫廷画师董诰的《静怡轩梅花图》(图2),绘制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时值静怡轩庭梅初开,乾隆帝悦心赏梅之余,命董诰绘制此画。画面中,静怡轩内四株庭梅,两大两小。这四株梅树不畏天寒地冻,傲然绽放出洁白的花朵。朵朵梅花犹如点点白雪布满枝头,不仅清新高雅,而且散发出一种清幽坚定的气质。画面左上方,有乾隆帝御制诗《咏静怡轩前梅花》:“江左梅树欲结子,禁中梅树方放蕊。南北迟早殊若斯,都缘气候之所使。气候天然弗可违,不齐之齐乃大齐。岂无古干及香片,火攻巧夺由花师。未若庭前双植树,祗须毡棚冬略护……”乾隆帝在诗中认为:由于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南方的梅树都结果了,北方的梅树才开花;但是有了花师巧妙的方法,在北方的寒冷天气里,仍然可欣赏到古干梅、香片梅等优质盆梅;而对于静怡轩外两株新种植的梅树而言,在冬天需要用毛毡搭设暖棚密封,解冻后再把棚子拆掉。乾隆帝在诗中,对自己成功“种植”的庭梅,颇为得意。

需要说明的是,静怡轩的两小株庭梅很可能为后栽。如据民国章乃炜的《清宫述闻》载:“静怡轩庭前梅树二株。”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帝作《庭梅四声四首》序:“北地无梅,有之亦盆植耳。十数年前,命于静怡轩庭中植梅二株,冬时设旃棚护之。今已成树,加之好雨频沾,放英特盛……不啻邓尉孤山泛光风而对香雪矣。”另乾隆于三十一年(1766年)作《静怡轩》,诗中有:“棚梅不攻火,发却后江南”之句。诗尾注释:“庭前梅树二株,不事薰然,祗以旃棚护之,已蓓蕾而未花。”即静怡轩的庭梅原先只有两株,不通过暖室熏开的方式使之开花,而是在梅树外搭设毛毡棚的方式来保护,使之已达到快开花的效果。

分析认为:正是因为通过搭设旃棚(毛毡棚)的方式,使静怡轩的两株庭梅能够在寒冷天开花。乾隆帝认为这种方式奏效,因而下令补栽两株庭梅,即形成了《静怡轩梅花图》中四株庭梅的场景。另根据嘉庆三年(1798年)十二月内务府档案记载,建福宫有梅花罩4座,长宽均为八尺四寸(约2.7米),高一丈二尺八寸(约4.1米),每面材料为内贴毛毡的竹席,且用松木墩固定。该数量与《静怡轩梅花图》中的庭梅一致。

此外,当乾隆帝发现静怡轩庭梅搭棚“试验”成功后,有意进行推广。比如《淳化轩对庭梅作》中,有“去盆植于庭,棚架护略施”和“清明即开花,较南未大迟”等描述。淳化轩为乾隆帝在圆明园的一处寝宫,而此诗为乾隆帝于五十二年(1787年)所作。乾隆帝在诗中说明,淳化轩的庭梅有了旃棚的保护,也能在清明节开花,比南方的梅花晚开不了几天。从赋诗时间及诗词内容来看,淳化轩庭梅很可能就是“试验”推广的成果。

以梅寓情“二我”图

乾隆帝不仅喜欢赏梅,还喜欢将自己形象融于梅花场景的绘画中,这种绘画以“二我图”居多。所谓“二我图”,即绘画中有两个乾隆帝的形象。梅花在其中的功能,则是表达乾隆帝丰富的人文情感。以《弘历是一是二》图像屏,以及《弘历平安春信图》为例,进行解读。

《弘历是一是二》图像屏(图3),绘制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时年乾隆帝70岁。此画为君臣合作,模仿宋代佚名《宋人人物图》绘制而成。画面中,乾隆帝坐在罗汉床上,一侍童正为其倒茶。乾隆帝身着道袍方巾,一手拿书,一手执笔,侧目与屏风上的本人肖像画对视,似乎有所沉思。其前方有方几、转桌、条桌等承具;承具上摆放嘉量、玉洗、玉斗杯等器物。以上均为其喜爱之物。画面右上方,有乾隆帝御笔:“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乾隆帝认为:现实中的自己和肖像中的自己不可分离,为同一人;相应的,墨家学说和儒家学说均倡导君子人格,同为治国之道,因而亦不可分离。画面落款有“长春书屋偶笔”字样。长春书屋是指乾隆帝御用书房。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帝背后的屏风上,除了乾隆帝半身像外,满屏均为水墨梅花,且均为乾隆帝亲自绘制。

从屏风上的梅花图来看,梅干横向伸展,展现出自然生长之美;梅枝倾斜曲折,展现出动态之美;梅枝间距较稀,展现出脱俗之美;梅枝细长别致,展现出刚劲之美。而对于梅花而言:花瓣疏而有秩,花形简洁大方,花色洁白似雪。朵朵梅花点缀枝头,透露出坚韧与优雅并存的气质。乾隆帝亲绘梅花,反映其对梅花的喜爱。不仅如此,梅花有着丰富的人文寓意:梅花在寒风中独自绽放,这种高雅、坚强的精神与儒家思想相契合,为乾隆帝欣赏的“君子”人格象征;梅花形、色、气的独特魅力,为乾隆帝眼中高雅的艺术品,成为其抒发情怀的极佳载体;梅花简洁、优雅、精致,又与乾隆帝追求的“自我”意境相符。梅花表现的上述人文内涵和美学深度,与屏风画中的像、物,巧妙融合一体,映射出乾隆帝在此幅“二我图”中要表达的主旨思想: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以及君子之道的统治理念。

“二我图”的另一个例证,为《弘历平安春信图》(图4)。画面中,汉服装扮的一老一少两人,立于竹下梅边。其中,长者手捻梅枝,递给少年,眼中充满寄托之情;少年则右手扶竹,左手接梅,眼神中充满虔诚之意。画面右上方有题诗:“写真世宁擅,缋我少年时;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谁。壬寅暮春御题。”诗中说明:此画为宫廷画师郎世宁(1688—1766)绘制;画中的年少者,为少年时的弘历;此诗题于乾隆壬寅年,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时年乾隆帝已72岁。另关于“皤然者”,即须发斑白的年长者。多个研究结果表明:年长者正是中年时期的乾隆帝。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画面背景的梅枝,还是乾隆帝手中的梅枝,枝头上点缀朵朵梅花,或含苞待放,或已傲然绽放,均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梅花被古人称为“报春使者”。如元代善住的《冬日偶成》云:“无奈东皇苦多事,又传春信到梅边。”其中,“东皇”是古代神话中的春神,这里指春天的使者;“到梅边”是指春天即将来临,梅花即将绽放。在这里,梅花绽放被当作春天到来的气息。而绘画中的竹子因为四季长青,因而亦用于描绘春天,形成“梅竹同框”的场景。乾隆帝的《邹一桂梅竹》云:“碧琳竹与粉珠梅,著壁多时谢别裁,寻咏睪然缅江左,平安春信早传来。”乾隆帝在诗中,通过梅花、竹子造型来赞美春色之美;又通过“平安春信”,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弘历平安春信图》中,梅花五瓣寓意“梅开五福”,而翠竹五枝与五福又形成一种默契。从人文寓意角度而言,梅花寓意不畏艰难、勇于面对挑战;竹子寓意柔韧坚强、步步平安;梅竹同框不仅寓意春天到来,还寓意忠贞与高洁。此图中,“二我”的乾隆帝在竹林下传递梅花,寓意乾隆帝的祈愿:通过不同年龄段的自己传递春意的方式,实现一生平安吉祥。

营建梅坞与碧螺亭

乾隆帝喜欢梅花,不仅将梅花图案用于绘画中,还将其融入宫中休憩建筑中。典型的建筑实例即为梅坞和碧螺亭。

建造于明嘉靖年间的养心殿,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时添建了梅坞。梅坞位于养心殿的西端,为乾隆帝休憩场所。梅坞门额上“梅坞”二字为乾隆御笔,其命名与建造,均与乾隆帝喜欢梅花密切相关。梅坞室内的陈设,大量运用了梅花元素。梅坞的西墙开设了小窗,且小窗外设有梅花纹窗罩。需要说明的是:宫中建筑一般在前檐(南面),或后檐(北面)开设窗户;而梅坞在前檐已经开窗户的情况下,其西墙仍开设小窗。其主要原因,是便于乾隆帝欣赏窗外的梅花。明代计成的《园冶》载:“插柳沿堤,栽梅绕屋”,即在屋外种植梅花,给人以休闲又高雅的园林氛围。类似的,梅坞外面的庭院中,树池、台阶均以湖石堆叠,错落有致;植物三三两两分布在窗前、墙边,尽显园林景致。这使得在养心殿政务缠身的乾隆帝,能方便地找到闲适、恬淡场所。嘉庆帝曾作多首《梅坞》,诗中均提及了梅坞外庭院种植有梅树。如“横斜帘外月笼影,皎洁窗前雪助姿”,阐述了梅树种植在梅坞的帘外、窗前;“暗香飘拂条风漾,疏影横斜淡月笼”,描绘了月色下梅花馥香宜人的场景;“一枝芳信报春生,满坞瑶华缀素英”,刻画了春季来临整个庭院梅花盛开美景,等等。

位于乾隆花园假山上的碧螺亭,建造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因其形制类似于梅花,因而又被称为“碧螺梅花亭”。此亭从构造到装饰,做法均仿造梅花。亭子坐落在须弥座台基之上,须弥座围成的形状为梅花形。亭子平面形状为梅花形,栏板围成的形状亦为梅花形,栏板侧面刻有不同形状的梅花纹饰。亭子立柱之间的倒挂楣子,刻的是透雕折枝梅花纹。亭子顶棚的内表面,贴有精雕细刻的梅花图案天花。亭子为重檐屋顶做法,每层屋顶有五面坡,象征梅花的五朵花瓣。屋顶正中的宝顶上,镶嵌有蓝地白花冰裂梅枝纹饰。亭子上下檐的彩画,均为点金加彩折枝梅花纹苏式做法。整个亭子从局部到整体造型,均以梅花为母体作为参考。从外形上看,碧螺亭犹如由无数朵梅花拥簇而成的大花篮。需要说明的是:“碧螺”原指碧螺春茶,为康熙南巡时御赐茶叶名称。在这里,“碧螺”有梅花报春之意。碧螺亭的建造,反映了乾隆帝对梅花的喜爱。

六赋邓尉“香雪海”

乾隆皇帝喜爱梅花,不惜六次出宫,赴千里之外的苏州赏“香雪海”。“香雪海”是指邓尉山漫山遍野的梅花,而邓尉山位于今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尽管山上还种植有其他植物,但在每年二月,邓尉山盛开的梅花如同白雪点点,如诗如画,又散发出幽幽的香气,因而被誉为“香雪海”。不仅如此,乾隆帝每次在邓尉赏梅后,均要赋诗《邓尉香雪海歌》,以表达喜悦之情。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赴光福镇赏香雪海,赋诗《邓尉香雪海歌并命沈德潜和韵》。诗中,“邓尉之名久诏吾,邓尉之奇今见初”,即乾隆帝久闻邓尉梅花的名气,而首次看到香雪海后,感觉确为名不虚传。“德潜黄山诧云海,咄咄香雪讵可孤”,即普通人认为黄山云海为壮美的景观,乾隆帝则认为邓尉的香雪海毫不逊色。故宫藏清代宫廷画师王炳的《弘历邓尉香雪海歌诗意卷》,画面不仅表现出梅花盛开的场景,还有大臣于敏中书写的此画赋诗(图5)。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第二次赏香雪海,赋诗《邓尉香雪海歌叠旧作韵》。诗中,“邓尉西北山名吾,昔游未到兹到初”,即尽管乾隆帝第二次来邓尉山赏梅,但仍觉得新意十足。“香雪非江亦非湖,天高地下物散殊”,即乾隆帝强调了“海”与“江”“湖”不同,它可以反映梅花遍布邓尉山的情景。“天高地下物散殊”,源于《礼记》中的“天高地下,万物散殊”,即乾隆帝认为天地高下不同,万物亦各有区别,香雪海中的梅花则为花中极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第三次赏香雪海,赋诗《邓尉香雪海歌再叠旧作韵》。诗中,“丁丑乃至山阴境,翻觉前作邻传诬”;即乾隆帝回忆了丁丑年(乾隆二十二年),来香雪海赏梅场景,而此次来赏梅又有新的感受。“眼界真色色寂寂,鼻观净芬芬疏疏”,即乾隆帝对香雪海凸显的幽静氛围,梅花散发的淡淡清香,仍有难忘的体会。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第四次赏香雪海,赋诗《邓尉香雪海歌三叠旧作韵》。诗中,“姑胥省方已三度,春风又拂銮旂舒”,即乾隆说明这是他第四次来邓尉赏梅,春风沐浴,心情愉悦。“寻山问水乃馀事,观民设教有正模”,即乾隆帝在香雪海赏梅之余,沿路考察民情,这也是他观民设教的一种方式。需要说明的是:“观民设教”源于《周易》,即统治者通过观察民情来治理国家。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第五次赏香雪海,赋诗《邓尉香雪海歌四叠旧作韵》。诗中,“阅十五载久别吾,即今重游恍似初”,即乾隆帝此次来邓尉山时,距第四次已有十五年,但仍然感觉新奇如初。“梅事实足称观止,长歌四叠供清娱”,即邓尉香雪海景色依然怡人,引乾隆帝第五次赋诗赞美。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帝第六次赏香雪海,赋诗《邓尉香雪海歌五叠旧作韵》。诗中,“眼见雪海会一贯,好奇岂我论创孤”,即乾隆帝认为:如此具有好奇心的人,肯定不只是他一个。“记予六度来临吴,或拟获麟亦可夫”,即这是他第六次来香雪海赏梅了,也是最后一次来看此梅花胜景了。需要说明的是:“获麟”典故是指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鲁哀公西巡猎,捕获一只麒麟,孔子知道此事后,停止了正在写作的《春秋》。

综上可知,乾隆皇帝的梅花情缘,表现在与乾隆帝执政与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不仅反映了故宫丰富的历史文化,亦为我国花卉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