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桥连响闸桥湖光山色隐迢迢

2024-12-11 00:00王越
北京纪事 2024年12期

银锭桥南北横跨在什刹前海与后海的连接处,北接小石碑胡同南口、南连银锭桥胡同北口,为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后海是老北京久负盛名的消夏、游玩场所,元明时沿岸处处酒楼歌台、商肆作坊。史书记载,暑夏时节,藕局、茶社、食品、商摊和曲艺等各式摊棚沿岸而设,吸引着仕宦官家、文人雅士、平民百姓纷至沓来,场面盛极一时,是北京市中心城区不可多得的低碳生态景区。

官房胡同清静宜人

大金丝胡同北有小金丝胡同,与北官房胡同相通。明朝时在胡同内建有织染所,来自南方的丝织物在此涤染,不仅供应内廷,而且供应外廷,由工部派官吏管理。织染所后废弃,清称金丝银色绦胡同。金银色绦是一种金、银色彩的带状丝织物。清末“色绦”讹为“丝套”,析为两条胡同,宽者称大金丝套胡同,窄者小金丝套胡同。1965年去“套”,称大金丝、小金丝胡同。大金丝胡同甲33号、北侧33号、南侧35号,明代古刹槐宝庵旧址,又名净海寺、槐宝探海寺,因过去寺内有古槐而得名。《燕京访古灵》载:“上系铁链如绠,询诸土人云,因达天参修时,此树尝为人祟,故制巨链以制之。”1965年前寺址系槐宝庵胡同5号,北房至今还保留着明代风貌

北官房胡同,在后海的南侧,东起银锭桥胡同,西至三井胡同,南接前井胡同,北通后海南沿。呈东西走向,受什刹海地形影响,西端略向北斜。从热闹喧哗的银锭桥胡同一拐弯,就能进入这条清静宜人的胡同。17号院关广志、潘絜兹先生曾住此,21号院南铁生曾住,28号院曾住蔡若虹、华君武、张仃、彦涵、钟灵、张悟真等艺术家,29号院为大书法家张伯英先生故居。北官房胡同与繁华热闹的酒吧街和胡同游的重点景区只有一步之遥,但比南官房胡同和什刹海沿岸清静得多。胡同内宅院过去属于官宅,虽非王府豪宅,却也不是普通百姓的民居所能比拟,它们既保留着明显的北方民居的风格和中国古建的传统色调,又有官府建筑的大气、庄重。这些所谓的官宅院并非整齐划一,而是时有突出或后缩,从而使得整条胡同蜿蜒曲折,变化多端,可以让你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生活。

历史上后海南侧曾有5条以“官房”命名的胡同:分别是后海与前海西街之间的南、北官房胡同,地安门西大街与兴华胡同之间的东、中、西官房胡同。民国时西官房胡同改称五福里,中官房胡同改称福寿里。1965年,根据胡同的方向又把福寿里分为东、西福寿里。如今胡同名字中带有官房的只有三条胡同:南官房、北官房和东官房胡同。虽然这些胡同都以“官房”为名,但是胡同名称成因又有所不同。

余棨昌先生在《故都变迁纪略》一书中提到:“宛平县在西皇城根,面皇城南向。国都南迁后,署迁移郊外,此署遂废。署旁之福寿里,旧名中官房;五福里,旧名西官房,以其为宛平县署之官房也。”也就是说 “东、中、西官房”为当年宛平县署办公的房屋,带有官产的性质,故称“官房”。但“南、北官房”却有所不同,“南官房”旧称“南官坊口”,又叫“关防口”,“北官房”旧称“北官坊口”。《啸亭续录》记载“贝子允誐宅在关防口”,《京师坊巷志稿》南、北官房条下记载“官房,或作关防”。这些名称可能和明代设有承运库或清康熙年间的“十王府”有关。也有人说北官房口之名,是由南侧的“南官坊口”延伸而来。“坊”“房”谐音,1965年将南、北官坊口改为南、北官房胡同。

后海南沿,位于后海南侧,东西走向,向北倾斜。东起银锭桥胡同,西接羊房胡同和柳荫街,中部与北官房胡同、小翔凤胡同相通。其名称形成于清代,当时统称为河沿。1911年更名为后海南河沿。1965年将李广桥东街及四合巷并入,定名后海南沿。后海南沿风光秀美,清代诗人黄钊有诗云:“银锭桥连响闸桥,湖光山色隐迢迢。碧峰一寺夕阳下,月上荷花通海潮。岸僻桥横印绿苔,两行密柳夹高槐。风潭百顷青铜似,曾照中官洗马来。”此地现为什刹海酒吧区域。

后海南沿26号,爱国民主人士、近现代收藏鉴赏大家张伯驹故居。1956年,张伯驹、潘素夫妇将几十年珍藏的古董字画西晋陆机《平复帖》、隋朝展子虔《游春图》、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卷》、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元钱选《山居图卷》等价值连城的书画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后海南沿36号丰泰庵,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后重修。庵坐南朝北,前临什刹海后海。依次有山门三间,正殿三间及东西配殿各三间。共有殿房十九间。现基本保持原建格局。 当地传称“格格庵”。据说乾隆帝之女因感情问题,意欲到尼姑庵出家,乾隆帝在此修造丰泰庵供她修行。

第一绝胜“银锭观山”

鸦儿胡同东北与鼓楼西大街相连,东南起自小石碑胡同与烟袋斜街相接,然后沿什刹海的北岸蜿蜒向西,与后海北沿平行,西北一直延伸到后海西沿的甘露胡同。胡同全长820米,均宽5米,是北京城中比较长的胡同之一。明代称广化寺街,因街内有广化寺而名。清初为正黄旗地界,因胡同位于后海北沿,称“沿儿胡同”,清末以谐音称鸭儿胡同。1965年北京市政府整顿胡同名称,将侯卫胡同并入,改鸭为鸦统称鸦儿胡同。胡同东头是北京城内著名的银锭桥。

对于鸦儿胡同,有文称起于元代,此说有误。元《析津志》载:“西斜街临海子,率多歌台酒馆,有望湖亭,昔日皆贵官游赏之地。”指明西斜街临海子,西斜街今称鼓楼西大街,当时其西南侧的鸦儿胡同等尚在什刹海湖内。古代的积水潭与现在的积水潭不同,历史上德胜门外的原太平湖(位于西直门迤北,今地铁机车车辆修理厂)、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等都是古高梁河在南迁之后留下的遗迹。金代统称白莲潭,元称积水潭,指现今西海、后海、前海三湖,总水域比现在的三个湖大得多。近年来的实地调查也表明,旧鼓楼大街南面的元代海子北岸在今什刹海北岸以北约90米处,西斜街(今称鼓楼西大街)西南面所对的是一片宽阔水域,尚无住户和胡同。

银锭桥南北横跨在什刹前海与后海的连接处,北接小石碑胡同南口、南连银锭桥胡同北口。桥西称什刹后海(简称后海),桥东称什刹前海(简称前海)。桥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桥形似元宝,故名“银锭桥”。该桥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燕都游览志》描述道:“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万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目也。”站在桥上往西望去,可以看到西山,故被称为“银锭观山”,是旧燕京十六景之一。

银锭桥第二绝是观赏荷花,清代竹枝诗吟道:“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清代纳兰性德,每当荷花盛开之际,总喜欢和友人曹寅、朱彝尊等漫步堤岸,欣赏“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的美景。

银锭桥第三绝是品尝烤肉。“客旅京华,问道季家何处?香浮什刹,引来银锭桥边。”银锭桥东有百年老字号“烤肉季”。来北京的游客,若只品尝了烤鸭、涮羊肉,未曾品味烤肉,绝对是件憾事。银锭桥周围有恭王府、醇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等多处名人故居。1984年,原桥拆除重建,在桥身正面镌刻着由单士元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个楷体大字。1989年,公布为西城区文保单位。

后海北沿宋庆龄故居

后海北沿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小石碑胡同,西北至孝友胡同,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全长765米,均宽6米。因在后海北侧,民国时期称后海北河沿。1965年整顿街巷地名,定名后海北沿。后海北沿地区风景秀丽,住户临水而居,古来多豪门大院和名人居所。

醇亲王府在后海北沿44号,坐北朝南,北抵鼓楼西大街,东自甘水桥胡同,西至后海夹道。此府前身为清初大学士明珠的宅邸。“醇亲王府”原在内城西南角鲍家街太平湖畔,府主奕譞系道光皇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光绪帝生父。光绪皇帝登基后,该府按例改为“潜龙邸”,不得再居住。于是慈禧太后赐府什刹海后海北岸,后再传奕譞第五子载沣,即为醇亲王北府。光绪帝“驾崩”后无子,接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长子溥仪继承皇位,为宣统帝,成就了醇亲王“一门二帝”的传奇,故醇亲王府又称摄政王府。醇亲王府分东部殿堂和西部花园两大部分。府邸花园也称西花园,园林布景构思巧妙,在清末被评为京城四大府邸花园之一。1963年4月,宋庆龄迁居西花园。2006年,醇亲王府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宋庆龄故居在后海北沿46号,原是末代皇帝溥仪之父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又称西花园。从后海北岸地下闸口引水入园,有小溪和湖水,湖边有亭台回廊。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五千平方米。1963年4月,宋庆龄迁居于此。

宋庆龄(1893年—1981年),海南省文昌人。1893年1月27日出生于上海。父亲宋嘉树,字耀如,原名韩教准,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宋庆龄15岁时偕妹宋美龄赴美留学,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自1913年起担任孙中山的秘书,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1915年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结婚。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第一次大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她坚决维护孙中山在大会宣言中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即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新三民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家副主席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务。从1963年4月宋庆龄迁居至此起,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个春秋。1981年5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

广化寺在鸦儿胡同31号,北京著名的大型佛教寺院。据《日下旧闻考》援引《柳津日记》载:“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另据明《敕赐广化寺记》碑载:元天顺元年(1328年),灵济号大舟“到庆宁寺住,至顺四年(1333年)在此寺住,发愿禁足二十年不出门,一心念佛……十年后成此大刹。”据此推测,广化寺的创始年代大约在1342年前后。明清时期,广化寺“殿堂廊庑,规模宏大”,为京都有影响的佛刹。1908年,张之洞将个人藏书存放寺中,奏请成立京师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次年获准。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派江瀚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次年开馆接待读者。1917年迁出。现为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西斜街多歌台酒馆

鼓楼西大街是连接东西城的重要通道,自西北向东南走向,东起地安门外大街北端的鼓楼,西到德胜门内大街北端的德胜门。元明时称“斜街”,元《析津志》载:“西斜街临海子,率多歌台酒馆,有望湖亭,昔日皆贵官游赏之地。”清末,此街分为两段,东段称鼓楼西大街,因位于鼓楼以西,又称“鼓楼西斜街”;西段称果子市大街,曾是北京城三大果品市场之一。民国时分鼓楼西斜街为四段:鼓楼以西至西魏胡同称鼓楼西大街,西魏胡同至八道湾称甘水桥大街,八道湾至糖房胡同为果子市大街,糖房胡同至德胜门称丁字街。1965年,统称鼓楼西大街。

鼓楼西大街上的古迹很多,有瑞应寺、寿明寺、关岳庙、万寿弥陀寺等。瑞应寺建于明朝成化三年,位于鼓楼西大街148号,现为中学,中路建筑尚存。寿明寺建于明朝天顺六年,除山门之外,其他建筑尚存,现为西城区房管所。关岳庙建于清末,原是醇亲王的家祠,民国三年(1914年)改祀关羽、岳飞,现为西藏驻京办事处。鼓楼西大街北端的西绦胡同,与东城区中绦胡同、东绦胡同东西贯通,历史上曾是北城东西往来的通道。1965年于西绦胡同59号发掘出元代平民房遗址,1972年又在胡同东口发掘出元代遗址一处。

关岳庙在今鼓楼西大街149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年间,原系道光第七子醇亲王奕譞的家庙。光绪十六年(1891年),醇亲王去世,光绪帝发上谕为奕譞建庙、立祠,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建成。庙坐北朝南,分三进院落,中院有东西跨院。中轴线依次为琉璃照壁,中门,外为八字墙,两旁各有一座琉璃门;中院内东有焚帛炉,西有祭器亭;正殿7间,殿前有月台一座,东西配殿各5间;后寝祠5间。建筑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1914年在后寝祠塑关羽、岳飞像,并祀关岳,遂称关岳庙,又称武庙。现为西藏驻京办事处。

铸钟厂胡同,在旧鼓楼大街南端西侧,胡同呈“厂”字型,东口在旧鼓楼大街,进口后往西,然后拐向南,南口在鼓楼西大街。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铸钟厂。《春明梦余录》称华严钟厂,书中有这样的文字:“华严钟厂在德胜门内,旧铸,高二丈余,阔一丈,余者尚有十数,仆地上,皆楷书佛经。”《钦定日下旧闻考》载:“德胜门东为铸钟厂,其地有真武庙,内有顺治辛卯年刘芳远撰碑,华严钟仅存其一,旧悬万寿寺,今移于觉生寺,余钟无考。”1965年改今名。

明代,该地有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传说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后,即开始征集能工巧匠营建北京城,下令在北京城中轴线最北端建造巍峨高大的钟楼和鼓楼。铸钟师接到命令后,立即带领工匠们在铸钟厂里日夜劳作,但因铜钟钟体庞大,工艺复杂,铸钟师傅们日夜苦干,三年多没有铸成。皇帝龙颜大怒,提出了最后期限,逾期所有工匠以死谢罪。老铜匠有个聪明美丽的女儿叫华仙,日夜守在炉边为父亲和工匠们担心,她突然领悟到,要铸好这只巨钟,必须往钟里注入灵性、注入情感。于是纵身跳入赤红的铜液中,老铜匠强忍着悲痛,带领着众匠人,用融溶有女儿生命的铜液终于铸成了一尊巨钟。铸钟工匠们为了纪念这位舍身救父的年轻姑娘,尊她为“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并在铸钟厂的旁边为其筑建庙宇,永久供奉祭拜。

娘娘庙所在胡同,清称娘娘庙,庙在今小黑虎胡同24号、26号。小黑虎胡同,清乾隆时期称黑虎儿胡同,至晚清改称黑虎胡同。1911年后析为大、小黑虎胡同。小黑虎胡同在北,规模较小,两侧皆为平房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