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冬是老北京进入冬季后的主要传统生活方式。中国古代属农业时代,中国人的主要生活方式,随农作物生长过程而定,中国人把它归纳总结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冬季万物归于藏,这个藏就是不在光天化日之下显露,隐藏起来养精蓄锐。猫冬的猫说的就是这意思。猫,藏也;藏,猫也。藏于冬也。猫擅长躲藏隐藏,又喜欢玩耍。老舍在《猫》的文章中一开头说:猫“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历史上北京的冬天因地处北方,天气寒冷,人们忙活了一年,储藏好过冬的粮食蔬菜,猫冬生活就开始了。有一种流行看法,说猫冬是猫在暖和的家里过冬,其实是望文生义。按照农业时代特点,冬季大人们不再下地干农活,孩子们不用去学堂,连朝廷官员都放了假,就是猫冬。顺天时以养生。不过咱北京人可不是冬天呆呆地在家里宅着,那不叫生活,北京人创造出来丰富多彩的猫冬生活,玩法丰富、兴趣盎然,很多好玩的东西一直流传至今。
猫冬过去对于北京孩子们来说,就是停学,现在叫放寒假。放寒假这个词多多少少还带有那么一点猫冬的余韵。寒假就是天寒地冻,孩子们不用跑出去上学堂。冬季万物庇藏,不是静止而是默默酝酿春季的发轫。孩子们本质上就好动,猫冬,北京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是抽尜尜、滑小冰车、溜冰、玩弹球、放风筝、扇三角,下雪了打雪仗。我记得小时候冬天玩的玩意,绝大多数都是孩子们自己DIY出来的,有时孩子做不好,就由大人们代做。
抽尜尜儿,快活又暖身
北京冬季,小孩子们最暖身最暖心的活动之一就是抽尜尜儿。上点岁数的北京人都知道尜尜儿是啥玩意。小时候,不管男孩女孩都玩过。一玩都上瘾,一玩,不论天多冷,地上多少冰,都是一身汗,脑袋上冒热气。院子里,胡同里,自家门前,大院门前,总断不了抽尜尜儿的孩子们,它成了北京冬天的一道抹不掉的民俗风景。
抽尜尜儿,解放前叫抽汉奸。为啥叫抽汉奸,很多人说是因为要用鞭子抽着玩,所以就叫这个名了。我考证以为,用鞭子抽不是得名的主要原因。尜尜儿形状为锥形,上半部分如桶形,锥形的特点下端很尖,尖与奸在北京就是同音字,鞭子抽的不是尜尜儿的全身,而是要抽最尖的部位,这样尜尜儿才能飞快地转个不停,合起来就如抽汉奸。我记事的时候,听老辈人们就叫尜尜儿了。
尜尜儿,陀螺形,木质,好一点的用硬柞木,稍差的用榆木,最差的用松木。陀螺尖上镶滚珠。鞭子把儿木制,鞭子材质也分几种,最好的是皮制,中等的用麻绳,或布条编成小辫子,差的直接用布条。我五岁时用的第一个尜尜儿就是松木的。那是姥姥找的一块松木块,用菜刀为我削出来的。鞭子是用布条做的。一冬要抽坏好几根布条。松木尜尜儿抽了两年,就让我给抽裂了。滚珠掉了好几次。
后来上小学二年级了,父亲跟我说冬天给我做一个好点的尜尜儿。我当时看别的孩子玩的尜尜儿上面有个铁箍,可以防裂。父亲说你别管了。那年冬天到来之前,我就盼着爸爸能早点给我做出来。那时候小孩子能玩的玩意不多(很多是大孩子玩的),尤其冬天就那么几种,尜尜儿是主项。果然冬至前父亲周六下班回来,带来一个崭新的尜尜儿。我拿在手里感觉颇有点分量,不像从前那个松木尜尜儿轻飘飘的。父亲告诉我这是榆木的。我问父亲用刀能削这么好。尜尜儿表面很光滑,滚珠锃亮。父亲告诉我这是在车床上车出来的,这样制作出来的尜尜儿转起来均匀平稳美观。滚珠用胶粘得非常结实。我抱着父亲高大的身躯,那高兴的劲儿,至今还常常出现在梦里。
父亲从前是军人,一生不苟言笑,但为我做起事来,很走心。让我有时候觉得,如果父亲这时候能笑一笑,那简直就太完美了。
这回的鞭子,妈妈没有让姥姥做,妈妈亲自给我用布条编了一条。我印象里面那是用三种颜色的布条编成的,只记得有一种是白色的。妈妈说这回你可劲儿抽一冬也坏不了。果然,我用母亲做的鞭子足足抽了三个冬天的尜尜儿。
抽尜尜儿虽然不算力气活,但是抽上二十分钟,就暖和了。尤其是一口气抽下来,不能停,也不能抽坏了,(把尜尜儿抽倒了)那简直既是力道又是技术。抽尜尜儿有个窍门,掌握好,可以一抽一个小时没问题。什么窍门呢?就是鞭子不能抽到尜尜儿身上,否则一下尜尜儿就歪了,再抽就完了。必须抽到锥体上,但不能抽着滚珠,否则尜尜儿会跳一下,也容易坏掉。尜尜儿要想抽得好,地必须尽量平滑,最好是冰面。过去四合院里,冬天总有地方有冰,正好可以在上面抽尜尜儿。
玩风筝,
老北京人冬天的最爱
风筝一词,明代陈沂在《询刍录》中讲:“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比他记载更早的是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其中有“纸鸢俗谓风筝”。可见历史悠久。
从前北京冬天玩风筝是最有意思的事情之一。玩风筝,不单单是一个放风筝,放风筝已经是这种玩的末尾了。以前冬天大街小巷总有一些卖杂货的小推车,我小时候赶上过好几次,车上就有现成的风筝,非常漂亮,非常喜欢,可是小孩子们买不起。一般只有到了小年时,家长才会给买一个过年玩。这种玩不很完满。真正的应该是自己动手从材料到做,再到放,一路下来,一个冬天趣味满满,成就感满满。如果自己糊出来的风筝能和买来的媲美,那简直就是王者了。
北京管制作风筝叫糊风筝,也就是说风筝是用浆糊糊出来的,不过“糊”只突出了风筝的一个主要方面。北京人玩啥都有个讲究,糊风筝也不例外。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记载说:“京制纸鸢极尽工巧,有价值数金者,琉璃厂为市易之。”纸鸢,即风筝。“工巧”不仅是技术,更是讲究,只有讲究的玩,才是有意义的玩。据专业人士考证曹雪芹所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其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载了京城四十几种风筝的糊法与过程。足见糊风筝这种生活方式的充盈与完美。
粗粗地说糊风筝讲究在这四步上:一扎、二糊、三绘、四放。每一环节都不能随意,否则不仅不好看,而且可能飞不起来。风筝架子必须制作对称,不光为好看,更是为了飞起来平稳。糊风筝纸必须平整,皱皱巴巴就不是东西了。风筝的图画讲究一定的美工功夫,远近看都应该清楚鲜明。风筝用的纸正规的一般用高丽纸,更讲究一点的用绢。放风筝要求善于利用风力。
讲究其实是从生活中体会出来的。孩子们糊风筝开始出于兴趣,图快,糊出来的风筝,飞不起来的多。我记得小时候能糊出符合前面四个要求的孩子,一条胡同也没有一两个。能完整糊好的,基本上没有绘画。差不多都是“大白”,我们当时就管没有绘画的风筝叫大白,玩的更多的是“屁帘”。屁帘是风筝里的一种简易形式。把竹板劈成细竹条,我糊屁帘用三根细竹条,一根做横梁,两根交叉,交叉处用细线绑好,这样架子就有了。然后在架子上糊上白纸,横梁一侧用细线拴住横梁两头,拉出一个弧度。风筝尾部弄三个彩色纸条,就可以放着玩了。正规的大风筝通常需要两个人玩,一个人举着,一个人拉着小线跑起来,风筝就飞起来了。屁帘玩起来就没这么复杂,一个人把屁帘放地上,线放一定长度,跑几步,屁帘就飞起来了。小时候邻居家有一个小伙伴喜欢画蜡笔画,他糊的屁帘比我的好看,因为他的有画儿。一冬天能做好几个屁帘,坏了做,做了坏,可在孩子们的心里却充满了快乐。对了,屁帘还有一个名字叫“小瓦片”。
hiDhjEIHZgbHGkiPC/U4WQrLXBYeaF153l8LUXuHWTQ=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风筝,叫“扎燕”,也叫“沙燕”,还叫“京燕儿”。燕是上古时代北京的图腾,作为风筝的主要类型沙燕,可说是燕图腾的遗风流韵。关于风筝老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北城黑蝴蝶,南城大扎燕。”沙燕风筝没有彩色绘画只有墨色描画的,老北京给它取名“黑锅底”。除此之外,风筝的形式还有哪吒、刘海、蝴蝶、蜻蜓、蝙蝠、知了、苍鹰等等。猫冬仅此一个方面,就可以让人爽个够。上小学时,母亲给我买过一个彩绘沙燕,每到星期天都是父亲跟我一起放。
小冰车上的欢乐
清以前北京河道多,冬天河面冻冰,冰层很厚,于是人们为了交通方便,发明了可以在冰面通行的冰床。《顺天府部杂录(清)》中说:积水潭,“冬时,……作小冰床,各坐于上,一人挽行,轮滑如骤驶,好事者恒觅十余床,携围炉酒具酌冰凌中。”清人很会生活,且颇多情趣。小冰车就是冰床的缩影,从交通工具到娱乐玩具一脉相通。
最早看见小冰车是冬天在宣武门护城河冰面上滑冰,不远处有个小朋友坐在一个小木板凳上,两手各拿着一只火筷子(北京冬天从炉子里面夹煤球用的工具。用两个细铁棍做成,前端有点尖)杵在冰面上,小板凳就飞快地滑了起来。看了好一会儿,明白了,原来小板凳下面两侧各钉着一根铁丝。小冰车由木板、木条、铁丝、三角铁和钉子制作而成。记忆中,几乎所有玩这家伙的小朋友,没有买的,都是自己做的。做小冰车,就是四处凑材料,快的几天,慢的一两周。记得最难找的就是角铁。小冰车底部镶“冰刀”,角铁最佳,其实8号铅丝也行。我自己做的小冰车就用8号铅丝,工地就能找到,掐断镶在木条上,木条钉到木板上,木板上放一只小板凳钉死,很快就做一个玩。这种老话叫“双腿冰车”,还有一种装一个“冰刀”在木板中间的,叫“单腿冰车”。
回家之后,做了我平生第一辆自己的小冰车。可是我家的火筷子是那种比较短的,用来杵冰面,很不合手。眼看着其他小伙伴都做好了,家伙都有了,只差我一个“冰车”了,一时又找不到家里的其他代用品。想了一整天,忽然明白了,只要一头是尖的,不管是什么都能用来做驱动冰车用的家伙。手里有几个大钉子,找两根木头棍儿,再把钉子帽去掉,钉子三分之二钉进木棍,手握的那头用布条缠好,真的比火筷子用着舒服多了。
滑上“小冰车”就像掉进了快乐厚重的猫冬生活中,冬天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自己准备的小冰车。去护城河玩小冰车,比在院子里、胡同里爽多了。晚上去不了护城河,那时没有灯。正好院子的空场上泼上水以后,一晚上就能冻冰,过节院子里的人们打着灯笼出来,空场亮得什么都能看清楚。几个小孩子搬出自己做的“小冰车”,在浓郁的夜晚,总能再过上一把瘾。周围的欢声笑语,不管平日里街坊四邻有什么不合,到了这场合大家都高高兴兴,孩子们早在冰面上成了一家人。
北京猫冬生活还有好多内容,如抖空竹,踢毽,跳绳,下棋,耍羊拐。上中学时,邻居的一个女孩教我耍羊拐,一到冬天男孩女孩就凑一块玩它。开始总是我垫底,后来我玩得几乎是第一,超过了教我的“老师”。海德格尔说,“人,不仅辛苦劳作,而且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北京的猫冬生活体现了这种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