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2024-12-11 00:00:00王昇
群众 2024年19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近年来,江苏持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全面理解共建共治共享的多维价值

新时代,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多维战略价值。

共建共治共享是改善基层社会治理生态的有效途径。当前,个别地方的基层社会治理生态出现退化问题,制约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高效性,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则能改善基层社会治理生态。共建共治共享凸显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开放心态,展现出更高程度的治理开放性,能强化治理主体的合作意识,为治理实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从而有效整合各种类型的治理方案,促使治理主体之间持续开展高质量的治理合作,展现出多元治理的协同生态。

共建共治共享是完善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基层社会治理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部分,相应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也成为全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为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打造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体系,整体性的社会治理体系往往需要立足在各个层级的治理体系基础上,为此必须注重各个层面的治理体系打造。实践中,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薄弱之处,而吸纳多元主体来参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正是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

共建共治共享是增强基层政府公信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治理中,因缺乏互动和协商的畅通渠道,公共事务难以全面兼顾各方利益诉求,这会影响到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中,基层政府会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并且让居民承担起监督政府行政的责任,同时居民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这些都会促使居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保护,相应地也能增强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准确把握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要求

社会治理的标准和内涵是与时俱进的,社会治理的能力和要求也在动态发展。与单一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相比,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主体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标准与要求必然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升级。

坚持党建引领。一是强化党的政治领导。找准治理定位,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多元共治局面。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领导核心,需要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中发挥突出作用。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提升政治领导力、组织力、群众工作力和社会服务力。二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加强教育、开展丰富的党建活动,从思想上引导社区居民,并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模式,努力推动社区治理资源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的转换。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实践中一些基层的治理工作付出很多努力却难见成效,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治理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需求处。因此,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必须立足基层实际,以需求为导向。一是从根本上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前,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复杂性特点,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必须及时把基层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中面临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治理的源头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满足基层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新需求。进入新时代,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也在进行深刻调整,满足基层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新需求,要求多元治理主体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坚持以问题为根本。当前,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面临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既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本设施建设管理、区域化协同治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层社会组织建设等属于“人”“地”“事”“物”“组织”方面的经常性社会治理问题,也有社会矛盾化解、突发事件处置、民族宗教服务管理、虚拟社会服务管理、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等属于“急”“难”“特”“新”“重”方面的治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切实解决。

积极推动共建共治共享落地落实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现实中的许多复杂问题,必须在吃透精神、吃透现实的基础上,下大功夫、真功夫、苦功夫。

加快构建多元治理的运行机制。多元治理运行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是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供给主体多元协同的关键。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运营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与居民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运行机制。政府应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推动社区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运营企业应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提升运营能力,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社会组织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通过多元治理运行机制的构建,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强化基层社会矛盾与纠纷的排查调处。一是强化基层社会矛盾与纠纷风险的源头预防。充分发挥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等的作用,围绕社区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以及债务、婚恋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强化基础排查与动态摸排,建立矛盾隐患排查预警工作台账,进行定期研判,实现基层矛盾源头掌控。二是畅通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多元化解渠道。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上建立社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平台,开辟网上受理渠道,实现信息共享、联动联调;线下建立劳动争议、医患纠纷、婚姻家庭、物业纠纷等专业性调解组织,发挥行业部门职能优势,加强非诉调解与司法程序的衔接,落实法院对有关调解事项的司法确认,着力构建调解、公证、仲裁、行政复议和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立体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制订居民参与的评价激励办法。积极探索积分管理方式,由社区管理部门设计积分细则,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工作。根据服务时长和服务效果进行评价赋分,凭借积分存折在各社区的积分兑换点兑换商品或服务,从而有效激发居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除物质激励之外,还可由社区所在乡镇或街道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等,对管理网格、中心户、信息员等进行满意度调查和综合评价,开展“示范网格”“优秀中心户”“优秀信息员”等评选,激励和表彰优秀人员。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