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

2024-12-11 00:00:00戴斌荣
群众 2024年19期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关于教育家精神,总书记曾有过明确阐释: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些指示和论述,为新时代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提升师范教育办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内涵,增强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全面把握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时刻保持加快推进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发挥好师范大学的教育“母机”作用,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的师资人才支撑。

牢牢锚定“教育强国”目标任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列为专章,强调教育强国建设并作出战略部署。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教育领域的概括总结和具体展现,蕴含兴教强国、为国育贤的深厚情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之中,彰显高水平师范大学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一体统筹建设征程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牢固坚守“中国特色”建设要求。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强国。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动力,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引领和信念支持。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家精神的“中国特有”彰显师范大学办学的“中国特色”。始终坚持好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四为”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积极探索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的新路,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师范教育。

以教育家精神启智润心,激发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宝贵精神资源,为推动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提质增效提供了1e0ee2880a8e99aeecae645b97c783df强大的内生动力。

推进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自信自强。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和新时代教师精神的高度凝练,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要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引领作用,以教育家精神长志气、强骨气、增底气,从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教育理念中厚植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坚定建设教育强国的信念、焕发建设教育强国的活力,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奋力开创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的新局面。

深化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教育家精神蕴含着“求是创新”的鲜明导向,体现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追求。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必须砥砺创新思维、激发改革动力,以改革创新推进师范大学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在改革创新浪潮中厚植教育家精神。师范大学必须深刻把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内在逻辑,全面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更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切切实实推动教育家精神落地落实,在“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上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谱写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华彩篇章

实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必须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全过程,夯实发展根基、激活发展动能、达成建设新成效。

讲好用好王强故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把“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放在了教育家精神内涵的首位。用生命点亮信仰的盐城师范学院已故教授王强,是新时代“大先生”的杰出代表,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激励着广大教师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学校高质量发展事业之中。我们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矢志讲好王强故事、弘扬王强精神、传承王强事业,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的具体实践、转化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际行动。广大教师要以争做身正学高的“大先生”为追求,以培养堪当栋梁的时代新人为己任,以坚持科学创新与立德树人相统一为内在要求,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彰显盐师新作为、书写盐师新答卷。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打造地方一流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强教必先强师,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必答之题。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集中体现了人民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群体的精神特质和师者风范,为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为师者须以德为先,高尚的师德情操是做好教师的根本。盐城师范学院始终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多措并举涵育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民族的复兴都不可能是封闭的,都需要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立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战略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努力做好文化传承创新这篇大文章,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涵养大道同行的天下情怀、弘文育贤的文化情怀,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研究真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