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培育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是当代基础教育的责任和使命。作为连接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中间学段,普通高中更要因应国家战略、回应时代需求,把面向人人的科学和人文教育、人才培养的“双高”(高中与高校)协同、中小学校的贯通衔接等一体纳入高品质内涵建设的总体规划,这既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内容,也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以科学家精神为魂,铺陈科学育人的底色。科学教育需要思想引领,要将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入教育,立足知识性与价值观的统一,推进教书与育人的一体化。南京市第一中学自2021年起开设“院士1课堂”,已有50多位院士科学家走进学校相继为同学们开讲,院士们的科学课堂不仅让同学们徜徉于科学研究最前沿,更让他们在科学家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奋斗之路的分享中深受感染和教育。每一节“院士1课堂”实际上是“三堂课”:一是科学课,将学科课程的具体实施与之相结合;二是思政课,点燃高中生的科学梦想,在科学家身边成长;三是生涯规划课,引导学生对基础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与选科指导和未来发展相结合。
以科学素养为核,构造科学育人的课程矩阵。落实科学育人,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南京市第一中学研制了高中生科学素养评估方案,提出了面向人人、培养志趣、注重实践的课程建设思路,并对应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兴趣指向和不同的能力层级,设计出“望星、摘星、探星”三大项十二类课程,每一类再分别开设数量不等的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双高”贯通大学先修课程等。此外,在德育活动的系统设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整体推进中,全面实施“+科学”的渗透融合,学校在社团展示日、体育节、艺术展览等活动中充分融入科学教育的元素。
以体系建设为重,打造科学育人的生态圈和共同体。科学育人不仅是科学课程育人,更应该是学校的全要素育人、全系统育人。南京市第一中学开展了以科学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提高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为工作目标,并始终贯穿识别、遴选、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系统工程,着力打造育人的生态圈和共同体。学校以“江苏少年工程院”、满足个别化学习的“求真书房”、基于泛在学习的多学科课程基地为依托,推进校内科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一是协同与开放“两个理念”。整合优化校内要素和流程,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高新企业的协同,强化与社会多资源主体之间的联动,指向课程资源和学习方式的丰富创新,指向育人合力的最大化。二是融合、贯通与融通“三条路径”。建立物理、生物、地理三大课程基地,成立省中学物理实验创新研发中心,致力于多学科跨学科融合、多种学习方式的聚合;向上与高等教育衔接,向下对义务教育辐射,开展课程共享、平台共建,如与东南大学合作开展“数理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等;充分开展科教融汇,与省工程师学会联合成立江苏少年工程院,定期开展“崇文少年科学行”学术周活动。
(作者系南京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