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要求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具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良好的条件、能力和基础。全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江苏现有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和留学归国人员200多万人,特别是在苏科技新侨超过10万人。侨界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融通中外,熟悉掌握行业最新技术,是江苏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近期,省委第三巡视组与省侨联党组围绕“为江苏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作出侨联更大贡献”课题,深入基层侨联、新侨创新创业基地、新侨企业、侨胞之家、侨界法律服务单位等5类对象9家单位分层分类开展专题调研,与12家新侨企业以及部分地方、高校侨联进行座谈交流,围绕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更广泛地凝聚侨界共识
针对侨胞特点,主动围绕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进一步加强思想引领和政策宣传,切实筑牢广大侨界群众为推动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一是用创新理论筑牢思想共识。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用侨的语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递到侨胞之中。深刻认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想内涵、实践意义和深远影响,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新时代侨务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发力点,最大程度发挥广大侨胞中蕴藏的巨大能量,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二是用宏伟蓝图增强思想共识。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谋划部署,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进一步调动广大侨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侨界积极引荐优质资本、关键资源、先进技术、拔尖人才等,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助力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契机,向侨界传递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重视关心,传达祖国和家乡的期待,介绍“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蕴含的重大发展机遇,引导广大侨胞秉承家国情怀、投身江苏建设。三是用中华文化引领思想共识。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省,通过举办“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为你讲故事”网上营以及网络才艺大赛等活动,大力推动江苏文化“走出去”和文明交流互鉴,增强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和交流融合,努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体育文化、中医中餐等推广交流活动,深挖中医、中餐、非遗等领域的文化魅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推动思路举措创新,更有效地汇聚侨智侨力
按照省委“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示范”的目标定位,充分调动侨的资源、发挥侨的优势,激发侨界在苏创新创业新动能,推动形成共同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格局。一是努力打通联系服务侨胞的“最后一公里”。为了更好地团结凝聚和联系服务广大侨胞,强化省市县三级侨联、涉侨社团和平台统筹联动,积极推进侨联组织体系向乡镇街道延伸、侨联资源力量向基层一线倾斜,推动实现全省侨界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实现“侨胞在哪里、组织就建在哪里、服务就到哪里”。坚持基层和基础建设“两手抓”,突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侨联组织建设,广泛汇聚侨界创新创业力量。持续加强“网上侨联”建设,聚力打造“数字化侨商会”服务新名片。二是推动形成联系服务侨胞的“一盘棋格局”。加快构建“大侨务”工作格局,加强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机制建设。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涉侨、涉外以及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的协同联动,积极推进“资源联用、信息联通、平台联建、活动联办、成果联享”,形成共同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侨胞在苏创新创业的工作合力。着眼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学习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大维护侨益工作力度,健全涉侨纠纷多元化解以及“法侨”“检侨”“警侨”联动等工作机制,让广大侨胞在江苏安心工作、舒心生活。三是不断建强联系服务侨胞的“一批亲友团”。积极探索“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基层侨联+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工作机制运行,坚持全方位、全链条赋能侨界群体组织,进一步激发华侨华人社团、商会、协会和涉侨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大力拓展与海外科技界、工商界侨社团联系,通过日常联谊、培育涵养,引聚更多侨胞来江苏共享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邀请我省侨商参加世界华商大会,参与“走出去”发展交流,推进双向开放交流。优化省侨商总会、省侨青总会等侨界社会组织管理方式,激发内生动力、发展活力以及对广大侨胞的凝聚力、吸引力,主动为侨胞搭建新质生产力培育服务体系,以新引力激发侨界组织新活力。
围绕目标双向奔赴,更有力地支持侨胞发展
为江苏成为具有强劲驱动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高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先行地贡献力量,广大侨胞不会旁观更不会缺席。要引导侨胞们进一步弘扬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将自身发展融入祖国发展、家乡建设,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中共同书写新答卷。一是全方位链接侨界资源。针对江苏“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等重要工作部署,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织密“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联络网、侨界产业科技合作网,更加务实高效地在侨界拓展人脉、发现商机、牵线搭桥,助推江苏制造、江苏产品、江苏品牌走向海外,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二是全链条优化惠企服务。围绕破解侨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省委第三巡视组牵线,省侨联与江苏银行、省联社携手就金融赋能侨企高质量发展深化合作,已促成165家侨企签订融资合作意向,全省农商系统向侨企集中授信121.6亿元。紧扣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侨企精准度,全流程提供政策、金融、科技、法律等方面的服务。落细落实“同心益企”侨界党建共同体工作举措,更加精准地为侨企发展提供个性化、多元化服务。引导侨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争创更多国家级、省级创新奖项。三是全周期培育侨界人才。围绕助力江苏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强对侨界人才的引进、培育、使用、激励,努力打造侨界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充分发挥侨联组织联系广泛的优势,实施侨界人才引进“鲲鹏计划”,打造“海外侨胞故乡行”“海外英才看江苏”两大品牌活动,着力为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引荐海外高层次人才、高精尖技术、高品质项目;推进侨界人才培育“鹏起计划”,常态化举办侨创大赛,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更多侨界“千里马”在江苏竞相奔腾。
(作者分别系中共江苏省委第三巡视组组长,江苏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