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考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思辨课堂的实践路径探索

2024-12-10 00:00:00张丽双
教育界·A 2024年31期

【摘要】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难以实现深度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学生道德思辨能力的培养不足。文章从“回归生活”视角出发,分析当前小学思政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脱离实际生活、道德体验不足及缺乏自我反思等方面。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建立完善的道德思辨课堂体系,深化学生对道德教育学习的理解,并通过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反思其中的道德问题,从而通过行为改变实现个人道德构建。

【关键词】道德教育;思考导向;思辨课堂;深度学习;策略探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3年开放课题“‘读思达’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思辨型课堂构建的实践研究”(批准号:KCA202330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丽双(1981—),女,福建省德化县尚思小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升其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1]。新课标强调了思辨能力在道德认知、价值引领、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成为当前核心素养教育的迫切需求。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常常面临诸多挑战,如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者强调道德认知的灌输却疏忽了自我反思等问题。因此,教师应澄清思辨教学的内涵,深入探讨其实施路径,以推动思辨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价值意蕴:引导学生从浅表学习转向深度学习

(一)立足素养,彰显铸魂育人目标

新课标教学建议指出,核心素养的培育应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把握思想教育的基本特征,将说服教育与启发式引导有机结合;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提高他们的价值观辨析能力,促进知行合一[2]。相较于只注重知识认知、停留在符号表面的表征式学习,思辨型活动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取知识,还要求他们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深入理解知识符号的本质和内在深度。对于小学思政课而言,教师应聚焦于高位的铸魂育人学习目标,以促进学生形成价值观念认同的目标引导较低级别的知识目标,逐步迈向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深度学习。

在积极借鉴余文森教授“读思达”教学法的基础上,笔者尝试以“思考”环节为核心构建思辨型课堂,以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为重点,重新组织教学过程,将思考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思考,促进他们从表面的学习转向深度学习,并借此促使学生自主构建道德观念,实现道德品格的自我成长,使他们在思辨的过程中茁壮成长。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多元思维方法,如分析与比较、辨识与选择、综合归纳、分类推理、批判性评价等,对具体现象进行理性推理、客观评估与深入分析,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全面审视问题,提升独立思考与辨析的能力。

(二)活动探究,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之所以要开展活动探究,既有实践层面的必要性,也有理论层面的价值。在实践层面上,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于开展优质的小学思政课教学,以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同时促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正确评估价值观念并做出合理选择。鉴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不成熟,教师应采用感性认知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体验型活动如角色扮演、道德两难选择、实际体验、模拟活动等可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参与活动的动力,促进学生自我认同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良好品格的形成。

在理论层面上,思辨性活动探究被认为是促进德育课程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保障。当前的基础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以思考为导向的思辨性活动,已经从关注知识本体转变为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并形成新的见解[3]。思辨活动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进行探究,以辩证的态度看待问题,鼓励他们表达看法,培养其价值判断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一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践,帮助他们在道德学习中思考生活、反思生活、改善生活。

二、策略赋能:助力构建思考导向的德法思辨课堂

(一)关注生活:在角色扮演中唤醒道德思辨

鲁洁教授的“生活论德育”强调道德教育涉及人类生活方式的问题。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致力于引导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道德构建[4]。笔者尝试采用“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组织活动—学生参与—把握价值—引导思辨—增强实效”的过程,深入体验并加深其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具体而言,教师应设计生动的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以特定角色身份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以此感知情感变化。下文将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关于“道德教育”主题开展实证研究。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合理消费”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设计情境:“若学生与同伴一同参加春游,如何策划经济且营养均衡的午餐?”学生将从经济性、营养价值、携带便利等方面考虑,并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其制定的方案是否合理。其次,教师可呈现典型情境,引导学生探讨丁丁的计划的合理性。

丁丁:最近因为太胖的缘故,妈妈让我注意控制饮食,减少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因此,我决定携带橘子作为零食。这样不仅能节省开支,还能减轻书包负担,让我更轻松愉快地玩耍。

通过小组讨论,大部分学生对丁丁的计划持有质疑态度。他们认为仅携带橘子虽然能减轻书包负担,但其营养价值明显不足;与橘子相比,其他同学选择挑选几样小零食更为明智。再次,教师播放关于营养搭配的视频,并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鼓励学生提出对丁丁计划的建议。有的小组主张将橘子换成苹果,并携带一份全麦面包,还提议携带一瓶水。还有的小组认为无论是春游还是日常生活,都应当精打细算,理性选择商品,做到科学健康消费,成为理性的消费者。最后,教师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是如何在众多商品中确定目标的?”“你是如何克制住自己没有买零食的?”通过交流讨论和思维碰撞,学生们不断优化他们最初制订的购物计划,并从中评选出最合理、最有营养和最具创意的购物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投入具体生活场景并观察反思,可以培养其道德判断能力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利用角色扮演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跳出原有生活范式,学会成为理性的消费者,并逐步深化对生活的认知,从而实现认知和行为的统一。

(二)反思生活:在具身体验中提升思辨能力

体验活动被认为是改变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对生活进行反思的重要方法。体验活动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深入认识事物,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道德认知,帮助他们积累经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涵养品德,以实现思辨能力的提升。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离不开他们”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职业大体验”活动,通过引导学生体验不同职业劳动者的工作,使其深入了解并感悟职业的艰辛。首先,教师可结合当地陶艺特色,展示学校陶艺节中学生制作的泥塑作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类作品的制作过程,包括初步制作、搬运和窑中烧制等工序。其次,教师可指导学生共同体验搬运泥塑作品的劳动过程,以增进学生对劳动者辛勤付出的认知和尊重。

1.请8位同学上台在两块凳子中间来回搬运泥塑作品2分钟

2.其他同学认真观看,结束后交流感受

师:请同学们说说感受

生1:非常累!人快瘫坐在地上了。

生2:我都站不起来了。

生3: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真想把东西扔了。

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既然这么累,为什么要坚持?”旨在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其敢于并善于发表独特见解,以提升其思辨水平。最后,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了解某一职业,如通过采访或亲身体验等方式,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深刻领会从事某一职业的价值与其背后的辛劳,对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呈现生活中不尊重劳动者、不重视劳动成果的案例,并引导学生反思应如何尊重劳动者。

有效的体验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相互渗透,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品德的养成和个人发展。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对生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培养反思意识,通过审视自我和他人的过程来调整行为。

(三)实践生活:在道德两难中实践生活智慧

基于对自身生活的关注与反思,学生自然就会萌生改变当前生活、超越当前生活的想法。鉴于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因此,培养其道德思辨能力至关重要。小学生实践智慧的培养强调其对生活情境的整体感知,在辨析当前情境和问题后,应结合普遍的道德原则进行决策,并结合自身能力和情境可能性选择明智的策略并采取相应行动[5]。为此,笔者尝试运用“道德两难”情境体验法引导学生实践生活,设计了一套“情境创设—激发情感—引发思考—讨论交流—领悟道理”的教学步骤。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买东西的学问”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

雯雯所在的班级将举行六一儿童节联欢会,需要购买一些小蛋糕。当她盘算着买什么价位的小蛋糕时,路边停着一辆小货车,一位阿姨扯着嗓子喊:“亏本大甩卖,样样都是最低价。”她跑过去一看,车上商品琳琅满目,有文具、玩具,还有她需要购买的小蛋糕。雯雯心想:平时妈妈在蛋糕店买,一个就得二十几块。这里一个才五元,在这里买便宜多了。省下来的钱,还可以给班级购置其他东西呢。

其次,教师可提出“两难”选择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常说货比三家不吃亏,但选择购买便宜的商品时,质量可能无法得到保障,让人感到不放心;另一方面,购买价格较高的商品虽然产品质量相对更好,然而也存在以次充好的可能性,这会导致金钱浪费。在这个情况下,雯雯应该怎样选择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探讨不同购买选择可能带来的利弊,并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权衡各种因素做出明智的决策。

生:雯雯不能购买这些点心。这些小蛋糕连外包装都没有,一看就是“三无”产品。长期暴露在外面的食品根本无法保证质量,吃了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这儿的蛋糕比店里的便宜太多了,而且物美价廉呢。

生:在不影响质量和适用的情况下,选择价钱比较便宜的商品是很正常的。

生:但摆摊没有固定的地方,一旦出现问题,我们难以维权。

生:我们不要片面追求低价,还要质量呀。

此时,教师趁热打铁追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是否曾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请畅所欲言,交流个人经历。”最后,教师提出关键问题:“假如你发现同学雯雯购买了不正规的商品,你会如何劝说她去维权?”小组内进行深入讨论,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建议。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并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判断。教师精心设计及运用道德倾向问题,引导学生提升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认知、技能、情感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思辨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感悟,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品质,以促进认知的深化和思维的扩展。唯有如此,教育才能实现由传统的“教导道德”向“学习道德”的改变,由知识传授为主导向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提升过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晗清,高香迪.“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偏差与实践困境及其超越[J].教育科学研究,2022(2):54-58.

[3]葛梦佳,章乐.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学习的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2(5):4-9.

[4]姬海涛.知识观的历史嬗变及其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9(6):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