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题不仅有利于为语言学习提供具体真实的语境,还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认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在开展对话教学时,要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把握语言要素,学会应用词汇、句型、语法等,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主题意义;对话教学
作者简介:龚尹(1982—),女,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北新小学。
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以及语言学习的成效[1]。对话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教师要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开展对话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语言技能探究主题意义,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7“At weekends”为例,探讨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研读教材内容,提炼主题意义
使语言学习和语篇主题意义探究融为一体,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深入反思,内化知识,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2]。教师在开展对话教学前,要仔细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育人价值,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炼主题意义,引导学生在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中,掌握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
在教学“At weekends”前,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明确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找出各板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清语篇的中心思想和人文内涵,进而提炼出主题意义。本单元主要讨论的是周末活动,旨在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他人交流、讨论周末活动,对他人的周末活动进行评价,并且能够针对自己的需求,设计有意义的周末活动,对自己的空余时间做出更加合理的规划和安排。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在于使用“What do/does...do at weekends?”的句型以及频率副词,理解和区分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这几个频率副词的意义,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单词。本单元各板块可以用主题意义进行联结。Story time是语言知识的呈现和沟通技巧的介绍,Grammar time是语法分析,Fun time是针对语法的训练,Sound time是字母“S”的读音的讲解,Culture time是国内外周末活动不同之处的比较,Cartoon time是针对周末活动的价值判断,Checkout time是通过采访调查、汇报写作来对所学知识进行的巩固和迁移。基于此,教师以“My ideal weekend”的主题意义串联知识点,让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分析、整合等各种手段,理解周末活动的意义,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规划自己的周末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可见,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整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寻找各板块之间的联系,提炼适合学生探究的主题意义,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语言知识,了解周末活动的价值。
二、创设真实语境,感知主题意义
在提炼出主题意义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形成对主题意义的感知,了解主题意义所包含的语言知识、交际策略、价值取向等等,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教师在开展对话教学时可以结合与单元有关的话题和生活常识,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境,实现学生有序学习。
在教学“At weekends”时,教师借助真实语境来让学生感知主题意义,为学生的系统、深入学习做好准备。具体来说,教师从对话切入,向学生提问:“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学生仔细回忆了自己上个周末的经历,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如“My mother and I went to the cinema.”“My mom and I went shopping at the mall.”“My parents and I went to the zoo.”。教师见踊跃回答的大多是上个周末出过门且觉得自己过得很有意思的学生,就将话题转移到那部分待在家里的学生身上,以此给那部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问道:“Are there any children who were at home last weekend? What did you do?”。对此,那部分学生做出“I did my homework and watched cartoons at home.”“I helped my mom clean the house.”“I ate a lot of snacks and slept for a while.”等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马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而让学生思考“Which of these activities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meaningful?”这一问题。教师从学生表达的各种看法中发现,学生对于哪种活动最有意义还是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的。于是,教师对学生说:“Do you know how Su Hai, Helen and Mike spent their weekends? Let's take a look.”。这样就能通过对话吸引学生对本单元的注意力,让学生了解到本单元的学习与周末活动有关,并且有意识地分辨本单元提及的周末活动是否有价值,从而基于主题意义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探究。
可见,教师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探讨上个周末开展的活动,凭借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来判断哪些活动有意义,能够锻炼学生的分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设计教学活动,探究主题意义
(一)依托驱动问题链,建构主题意义
驱动问题链是指一系列有逻辑关联的递进性问题。教师可以借助它来让学生建构主题意义[3]。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问题可以指向学生探究的不同层次。教师需要基于主题意义的结构层次进行驱动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
在教学“At weekends”时,教师为学生展示如下驱动问题链,以此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建构主题意义,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
1.回答“What do Su Hai, Helen and Mike do at week- ends?”。
2.用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等单词梳理Su Hai、 Helen和Mike的周末活动。
3.理解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等单词的含义和区别,探究频率副词的使用规则。
4.用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等单词描述自己的周末活动。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让学生深入阅读Story time中的语篇,根据问题的指引,在语篇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四个频率副词对语篇信息进行整合,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解这四个单词的意义。然后,教师让学生利用整合后的信息,探索这四个单词的使用规则,进而知道“always”表示“总是”,“usually”表示“通常”,“often”表示“经常”,“sometimes”表示“有时”。最后,教师让学生在描述自己的周末活动时尝试运用这四个单词,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语言知识。
可见,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驱动问题链的引导下,有逻辑地建构主题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学会使用频率副词进行关于周末活动的表达,有效建立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拟定自主学习单,理解主题意义
对语言的理解、掌握和运用需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而拟定自主学习单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单,在自主学习单中融入学习步骤、学习策略等关键要素,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单的指引下展开探索,从而理解主题意义,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在教学“At weekends”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单进行主题意义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深化学生对语篇内容的认知。要想通过本单元学习挖掘主题内涵,学生需要学会评价特定的周末活动。因此,基于所设计的自主学习单,教师展示Cartoon time中的语篇,并围绕该语篇设置自主学习任务,具体如下。
Step 1“Read and circle”: Billy, Sam and Bobby's weekend activities.
Step 2“Think and write”: In spring, Billy ( ) watches TV, Sam and Bobby ( ) play basketball. In summer, Billy ( ), Sam and Bobby ( ). In autumn, Billy ( ), Sam and Bobby ( ).
Step 3“Group collaboration”: Billy's weekend activities, Sam and Bobby's weekend activities,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healthier? What other healthy weekend activities do you know?
对于自主学习单中设置的任务,首先,学生阅读语篇,概括语篇信息。然后,学生按照春季、夏季、秋季的顺序,总结Billy、Sam、Bobby三个角色的周末活动,并了解“Billy is too fat to get out”是Billy不良的周末活动所引发的后果。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讨Billy、Sam、Bobby的周末活动中哪些是健康的,并进一步思考更多健康的周末活动,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深刻理解主题意义。
此外,在自主学习单的最后,教师为学生附上自我评价表,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情况进行自我点评。自我评价表中罗列了本单元的知识点,以及关于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不同选项,以此帮助学生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据此做出改进,让自己的学习更加高效。
可见,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借助自主学习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比对Billy、Sam、Bobby的周末活动方式和结果,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周末活动丰富多样,但是有一些活动是不健康的,并且了解不健康的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学会规划健康的周末活动。
四、组织学生实践,内化主题意义
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实现语言输出,让学生内化主题意义。教师在开展对话教学时要结合主题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从理解知识向应用知识过渡,让学生的语言学习变得更加生动且有趣,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教学“At weekends”时,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操练语言技能,增进对于单词、词组、句型的理解,从而学会迁移和应用本单元的知识点。具体来说,教师开展采访调查活动,让学生用“What do you/they do at weekends?”或“What does he/she do at weekends?”的句型,调查班内学生的周末活动情况,并要求学生使用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等频率副词来作答。不仅如此,教师还让学生将通过采访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并整理成表格,分析调查表上记录的内容,对其他同学的周末活动进行判断,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以此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锻炼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上述实践中,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区别,也对频率副词的使用有了自己的感悟,如描述有很大概率会做的事情时选择“always”,描述偶尔会做的事情时选择“sometimes”。除此之外,在根据调查结果说出如“看电视的时间过长”“体育锻炼次数太少”“需要增加一些户外活动”“需要多与人进行沟通”等看法的过程中,学生对有意义的周末活动形成了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知,并能够基于这些认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效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促进了对主题意义的内化。
可见,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使用关于“what”的疑问句和频率副词来表达,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学生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既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学的需要,又是实现学科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紧扣主题意义采用研读教材内容、创设真实语境、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实践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积累语言知识,深化学生对语篇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燕.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策略[J].校园英语,2024(19):163-165.
[2]王影.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小学英语对话课教学实践:以PEP《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4 Where is my car? A Let's talk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24
(9):14-17.
[3]黄琼洁.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对话教学实践[J].小学教学设计,2024(3/6):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