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与实践是组成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力素养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主题活动是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主要形式,在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文章以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体育中的数学”为例,分析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合作学习;主题活动;“体育中的数学”
作者简介:孙清勇(1969—),男,福建省连江县丹阳中心小学。
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系统化的学习策略。在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会鼓励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以合作互助的方式参与学习活动,从而顺利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同时深化认知、发展能力。合作学习模式适用于小学数学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教学,尤其适用于综合与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指引下,鼓励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让学生在高质量的数学实践中获得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协同发展。
一、引导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在组织活动前,教师需要想清楚自己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还是要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从整体上看,一方面,综合与实践活动建立在学习周期较长、难度较大和过程复杂的项目与任务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实践能力不强,导致他们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很难独立、自主地完成任务。这决定了教师在组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更多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具体而言,引导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群策群力中完成学习任务
皮亚杰学派的许多学者倡议在学校中开展合作活动,这些学者指出,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将促进他们认知水平提高[1]。引导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可以推动学生讨论学习内容、分析认知冲突、反思论据不充分的推理,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项目和任务具有周期较长、过程较复杂等特点,学生很难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相较于让学生独立完成复杂的项目和任务,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更有利于他们展现自己的智慧、提高学习效率,以及顺利完成项目和任务。
(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都很重要,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能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培养。采取合作学习形式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更多方面的学习品质可以得到有效培养。
首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会对数学世界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对数学知识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顺利学习数学知识的强大驱动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建立在真实的数学问题之上,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小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数学学习,这会使得学生对数学世界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
其次,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考与质疑习惯可以得到有效培养。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问题是核心内容,解决问题则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了辅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都能得到有效培养。
最后,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会形成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优秀学习品质。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环节都很重要。而在合作学习时,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更多,这有利于班级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优秀学习品质。
(三)让学生循序渐进提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致力于发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素养[2]。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了土壤。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会在实际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探究,运用运算、推理等数学方法分析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数感、量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也会得到有效培养。
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等,其中主题活动为主要的形式。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但综合与实践活动本身具有一定复杂性,因此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十分重要。文章以主题活动“体育中的数学”为例,讨论教师可以如何有效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一)围绕学习内容,引出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具有较强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在选择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制订活动主题时,教师需要紧扣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学情,避免综合与实践活动形式化和表面化。在综合考虑上述内容后,教师确定了“体育中的数学”这一主题,并根据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第六单元“百分数(一)”和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确定了活动的具体内容。“圆”“百分数(一)”“扇形统计图”三个单元分别涉及不同领域的数学知识,这使得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在组织活动伊始,教师给出了如下活动背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体育运动,也常常参与体育锻炼。事实上,体育运动中不仅包含健康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体育器材的形状、体育场馆的设计、体育比赛规则、体育比赛计分方法均与小学数学知识有关。大家能举一些‘体育中的数学’的例子吗?”
在教师发问后,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有人认为“计算跑步距离、时间与速度会涉及小学数学知识”;也有人认为“体育比赛中的抽签涉及事情发生可能性的知识”;还有人认为“在设计体育场馆时,建筑师需要回顾面积计算知识”……
教师继续引导:“本学期我们学过的‘圆’‘百分数(一)’‘扇形统计图’三个单元同样包含许多体现‘体育中的数学’的例子,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这几个单元的内容开展‘体育中的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希望大家能和老师一起,在体育中发现数学的奥秘。”
在上述例子中,教师紧扣教材内容组织“体育中的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并通过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体育活动,分析体育活动中的数学问题。
(二)引导发现问题,初步讨论实践任务
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3]。因此,在学生明确活动主题后,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并据此组成学习小组,准备开始合作学习。
在学生对“体育中的数学”产生兴趣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圆”“百分数(一)”“扇形统计图”三个单元的内容,和邻近座位的学生分享、讨论自己在使用体育器材、体育场馆和参加体育比赛时发现的有趣且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在学生讨论过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筛选出了学生感兴趣且具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
1.篮球场中的数学问题
在讨论时,有学生十分好奇篮球场三分线内的区域是不是半圆,以及三分线有多长、三分区的面积有多大。在讨论时,既有学生认为三分线内的区域是一个半圆,也有学生认为三分线内的区域不是半圆。教师鼓励学生将这些问题记下来,并标记为“篮球场中的数学问题”。
2.关于起跑线的数学问题
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校田径场的400米跑道是由1个长方形和2个半圆形组成的。在跑步比赛中,越靠近内侧的跑道更短,所以在400米、800米、1500米的长跑比赛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大家重新划定起跑线。然而,这些起跑线是怎么确定的呢?”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后,教师鼓励学生将这个问题记下来,并标记为“关于起跑线的数学问题”。
3.投篮选手选拔中的数学问题
由于学校下个月将举办投篮比赛,每个班级需要派2名选手参赛,而班里有8名学生报名参与这个活动,于是有学生提出问题:“我们要怎样公平、公正地选出2名参赛选手呢?”教师随即鼓励学生将这个问题记录为“投篮选手选拔中的数学问题”。
4.调查学生喜好的数学问题
球类运动深受学生喜爱,有学生十分好奇班里同学喜欢什么球类运动,期望可以找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于是这名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借助扇形统计图统计大家喜欢的球类运动呢?”其他学生立刻根据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教师则鼓励学生记下这个调查学生喜好的数学问题。
(三)引导科学分工,合作开展实践探究
在确定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涉及的数学问题之后,教师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并帮助他们在小组内分工。
经过此前的讨论,学生和教师确定了4个学习任务,教师要求每个学习任务应有2个小组的学生尝试完成。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每个学习小组由5~6名学生组成。其中,组长负责管理和统筹本组的学习活动,其他组员的任务则由学生自己在小组内安排。除此之外,教师还告诉学生,他们可以用一节数学课的时间完成综合与实践任务。在分工后,学生纷纷开始探究。
例如,探究“篮球场中的数学问题”的某小组,测量了篮球场上不同线条的长度。由此,学生发现,三分线内的区域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半圆,而是一个半圆和一个长方体的组合。半圆部分的半径为6.75 m,经过计算,学生得出该部分面积约为71.53 m2;长方体的长为13.2 m,宽为1.575 m,经过计算,学生得出该部分面积为20.79 m2。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学生得出三分线约为24.345 m长,三分线内区域的面积约为92.32 m2。
探究“关于起跑线的数学问题”“投篮选手选拔中的数学问题”“调查学生喜好的数学问题”的小组的学生,也纷纷通过分工合作得到了一系列数据,并据此进行了计算、整理、绘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四)展示学习成果,通过教学评价激励学生
在学生完成综合与实践任务之后,教师组织了一堂活动成果展示课。在这节课上,各个小组的组长需要上讲台展示本组学生的学习成果,介绍本组学生完成探究任务的过程。
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后,教师对各个小组学生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学习表现、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给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肯定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协作精神、求真态度、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鼓励学生树立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
结语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具有一定复杂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鼓励他们在小组中一同完成任务,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以及应用数学知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艳梅.基于合作式任务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策略:以造纸劳动项目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25(5):19-21.
[2]张大江.“综合与实践”活动“共同体”的建构与运行:以“一亿有多大”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4(13):43-45.
[3]张秋香.试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小学生(下旬刊),2024(4):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