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整体思维 整合单元内容 推进深度学习

2024-12-10 00:00:00赖月桃
教育界·A 2024年31期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的学习内容编排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着眼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组织大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文章分析了大单元教学为什么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并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讨论教师有序地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扎实掌握学习内容的技巧。

【关键词】大单元整体教学;深度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

作者简介:赖月桃(1980—),女,福建省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其中,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指教师不但要用教材教,而且要读懂教材、教好教材。具体而言,教师要具备整体思维和视野,对教材的编排体系、基本思路有正确的认识,能根据教材的单元结构开展整体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系统化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大单元教学符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思路和内容体系,也能够满足小学阶段学生渐进式、结构化认知的需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用性。

一、大单元教学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

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思维,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时,应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并据此确定教学单元、制订单元学习目标,将组织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任务[1]。为了与传统的单元教学区别开来,这样的单元教学常被称为“大单元教学”或“单元整体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建议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同时“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师需要科学运用数学教材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数学教材为本是开展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为此,教师要对教材的编排思路有准确的认识、正确的理解,而且在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从小处着手,应当从整体把握单元内容的编排脉络,组织一系列有关联的教学活动。

(二)学生能够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让学生发现原本散落在教材各处的零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认知的结构化、系统化和深入化。这其实也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2]。

二、开展大单元教学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文章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分析教师可以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单元教学,以达到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目标。

(一)大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深入分析教材是教好教材的基础和关键。进入新的单元,教师需要在教学前认真分析教材,对新单元的内容进行整体性把握,对重难点内容进行拆解,对整个单元知识的脉络进行梳理,这样做能显著提高大单元教学的针对性。

1.明确知识体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单元通常由2~4个小节构成。这些小节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前一节的内容包含对后面小节内容的铺垫,后面小节的内容实际上也是对前面小节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因此,在开展大单元教学前,教师需要分析教材,明确各个小节的内容,并厘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需要适时、适当地穿插前一小节的知识与方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包含“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3节内容。其中,“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内容的拓展,增加了运算步骤,提高了运算难度。“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这一节则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等整数加法运算律来分析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实现简便运算的目的。因此,在开展第2节、第3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应适当关联之前小节的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横向对比整数混合运算与小数混合运算,帮助学生厘清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异同,由此扎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知识。

2.找准教学重难点

一方面,教师要精准定位大单元教学的重点知识。单元基础知识与单元重点内容具有高度的耦合性,也就是说,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往往就是这个单元的重点内容。因此,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能真正推动学生高效学习层次更深、难度更大的知识[3]。“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数与运算”主题的知识。帮助学生打牢计算基础十分重要。为了确保学生在完成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时得心应手,教师需要重视基础的小数加减运算教学,坚持缓步迈进,将教学的重心、更多的课时放在第1节“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

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学生学情定位大单元教学的难点内容。在进行大单元教学分析时,教师要对学生学情有一定了解,弄清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难度不大,但是相较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学生在完成小数加法和减法运算时更容易出现计算错误。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生可能无法很好地在完成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运用运算律来简化计算过程,这也是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着重突破的难点[4]。

(二)大单元教学活动组织

在明晰大单元教学内容之后,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有关联的大单元教学活动,并根据教学计划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逐步开启深度学习。

1.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之前,学生仅系统学习了小数的概念与基本含义。基于此,教师开展教学前,先创设了如下生活情境,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生活情境与数学问题】

妈妈带小明到惠民超市买菜,小明发现超市蔬菜区部分商品的价格如表1所示。

在了解这些蔬菜的价格后,妈妈向小明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请你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吧!

(1)买1斤茄子、1斤黄瓜,一共要多少钱?

(2)买1斤西红柿比买1斤茄子多花多少钱?

(3)买1斤土豆、1斤白菜、1斤西红柿,一共要多少钱?

(4)如果妈妈买了1斤木耳、1斤黄瓜,在付款时给了售货员2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

在超市里,许多商品的价格是小数形式的,因此在计算购物支出时,人们往往需要完成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样的生活情境和数学问题十分贴近生活,而且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的内容相符,能够顺利引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展现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打好基础。

2.有序推进

在讲解知识后,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为此,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完成简单的小数运算,再逐渐提升难度,确保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在学生能够快速完成“计算1.5+2.1的结果”“计算8.7-2.4的结果”等数字较小、数位较少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后,教师又出示了位数不等、数字变大了一些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如“计算12.5+7.89的结果”“计算12.7-5.82的结果”等,来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将小数点、数位对齐。在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完成2个数的小数加减法运算之后,教师再引入3个及以上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运算律来简化算式,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算效率,实现思维的提升与能力的进阶。

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理解数理。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透过数学问题触及数学本质。在教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数运算规则及运算律,明确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在运算方法、计算步骤上的异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题目“请列竖式计算159+246和15.9+24.6的结果,比较运算过程的异同”。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很容易发现,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存在高度的一致性。至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这一节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整数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中仍然适用。

(三)大单元教学成果测评

在开展大单元教学后,教师还要借助一些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测试来评估学习效果,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帮助学生及时查缺补漏。

1.组织大单元复习活动

通过大单元教学活动,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教学内容,但他们对难点内容可能还存在疑问。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可能仍然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因此,在完成大单元教学之后,教师还有必要组织大单元复习活动,指导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回顾。

在课堂上,首先,教师和学生一起再次阅读教材,简单讨论例题,梳理重要概念;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思考,总结自己在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时,有哪些地方仍然存在疑惑;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组织大单元复习活动,深入讲解重点、难点知识,并和学生一起梳理单元知识的脉络,解释清楚学生存在疑惑的地方,帮助学生打通最后的知识障碍。

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后,教师统计得到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一是部分学生不知道在小数的数位不一致的情况下,如何把数位对齐并开始计算;二是部分学生不确定如何在换算单位后进行小数运算;三是部分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仍然不知道如何运用运算律才能简化运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明确学生存在的问题后,教师带领学生梳理了上述知识,并出示一些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完成这些例题后,教师建议学生将这些例题记在错题本上,以实现有效复习和巩固。

2.通过大单元作业了解学情

传统的作业更多着眼于单个小节的知识,但大单元教学模式下的作业,既要兼顾单个小节的知识,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现整个大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这类作业了解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编制了一份大单元测试卷。这份测试卷以小数加减法的运算知识为核心,包含不同题型,能够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知识运用水平。

【大单元测试卷】

(1)请口算以下小数加减法算式,直接写出答案。

9.1+3.4= ;0.5+12.8= ;15.45-6.28= 。

(2)请列竖式计算以下小数加减法运算题。

7.48+5.92+4.45= ;85.65-43.27+13.59= 。

(3)请完成以下常见数量单位的换算。

1400 kg= t;2小时45分= 小时。

(4)某商场组织促销活动,买3瓶矿泉水可以便宜1元钱,买2袋面包会获赠2盒酸奶。已知矿泉水每瓶0.95元,面包每袋12.70元,酸奶每盒1.99元,小红买了6瓶矿泉水、2袋面包,请计算她一共省下多少钱。

结语

开展大单元教学时,教师要以系统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统整,突出知识之间的关联,努力实现教学的系统化。在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知识的之间的关联,并据此进行深度学习。尽管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不同,但是开展大单元的教学的内在逻辑是类似的,故本文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为例,探讨开展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一般思路,期望能够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白计安.优化教学设计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4(3):241-243.

[2]伊红.新课标视域下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J].天津教育,2024(19):91-93.

[3]吴爱妃.依托大单元教学,提升数学教学质效[J].新教师,2024(6):79-80.

[4]李慧.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17):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