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益智游戏是一种锻炼学生脑、手、眼等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途径。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引入益智类游戏,规划设计益智游戏活动,创设益智游戏环境,开发益智游戏资源,进一步提升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动脑思考能力,强化幼儿思维敏捷性与灵活性,助力幼儿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从游戏资源开发、游戏活动设计、游戏教学指导等几个层面出发,针对益智类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益智类游戏;幼儿教学;实践策略
作者简介:马淑琴(1983—),女,甘肃省庄浪县第一幼儿园。
在新时期,全面育人理念的深入推进对于幼儿教学的要求更高,需要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五育协同化、一体化发展,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益智类游戏是一种常见的游戏活动,具有多样性、交互性、逻辑性等特点,教师利用益智类游戏开展教学,有利于锻炼幼儿的思维敏捷性、思维灵活性,助力幼儿手眼脑协同发展。因此,在组织实施幼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幼儿成长和发展需求,根据幼儿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多元化的益智类游戏,开发与整合益智类游戏资源,为幼儿提供学习、思考的机会和平台,助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开发益智类游戏材料,丰富材料内容
(一)结合幼儿感官体验,开发游戏材料
益智游戏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获取更多信息,训练幼儿的感知觉器官。在益智类游戏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感官体验需求,开发与挖掘感官类游戏材料,为幼儿游戏活动提供助力,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提升幼儿观察的敏锐性[1]。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各种颜色卡片、味觉筒、可以敲响的玩具、橡皮泥等,训练幼儿的视觉、味觉、听觉与触觉等多个感官。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发游戏材料
幼儿游戏活动参与兴趣与积极性是影响游戏活动实施质量的关键因素。在益智类游戏活动规划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发游戏活动材料,借助游戏材料吸引幼儿注意力,逐步提升幼儿游戏活动参与兴趣与主观能动性,让幼儿树立“要玩、想玩”思想。例如,在组织“做毛毛球粘贴画”这个益智类游戏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小毛球,鼓励幼儿将小毛球粘贴在一起,制作一幅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图画。又如,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小珍珠、丝带等物品,要求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组合,设计各种图形,借此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根据幼儿能力水平,开发游戏材料
幼儿成长与发展具有规律性特点,在益智类游戏材料选择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能力水平存在的差异,选择难度适中的游戏材料,既要避免材料过于复杂,使得幼儿出现失败感,也要避免材料过于简单,使得幼儿出现枯燥感。教师保证益智类游戏材料的针对性,能够提升幼儿参与主动性。例如,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准备树叶、树枝、石头等各种自然材料,指导幼儿观察材料,明确掌握材料的本质特点,并将材料制作成为书签、卡片等;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可以提供小汽车、小玩偶等材料,指导幼儿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观察材料,明确掌握材料的特点;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则可指导幼儿观察各种小动物,让幼儿指出动物的特点等,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深刻认识与探究世界[2]。
二、根据幼儿教学需求,设计多元化益智类游戏活动
(一)设计手眼协调益智游戏,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
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是幼儿教学的核心任务与重要目的。在游戏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培养任务、幼儿教学需求,规划设计手眼协调类益智游戏,指导幼儿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助力幼儿手眼协调发展[3]。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挑冰棍”的游戏活动,游戏活动规则为:随机选择一根冰棍,在不碰到、不移动其他冰棍位置的基础上,挑动冰棍,将叠加在一起的冰棍分开。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需要保证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仔细观察冰棍的位置。首先,仔细观察冰棍所处的位置、分布情况,从比较容易挑动的冰棍入手,挑走外围的冰棍,再尝试挑动中间叠加的冰棍;其次,在挑取冰棍的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排除外部的干扰,手部始终保持稳定状态,避免其他冰棍晃动;最后,在冰棍选取过程中,深入评估分析,确保每一次拿取的精准性。这样的游戏过程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动脑思考能力,开发幼儿的大脑智力,还可以培养与训练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讲,“挑冰棍”游戏操作简单,对于场地、材料没有过多的要求,与幼儿认知能力与思维符合,可以促进幼儿手眼一体化、协同化发展。
(二)设计合作交互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能力是幼儿必须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培养幼儿的合作学习能力与交互能力,可以让幼儿相互帮助、引领与进步,提升幼儿学习信心与荣誉感,对于幼儿未来学习与成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合作交互益智游戏,为幼儿提供交流互动、创新创造的机会和平台,让幼儿合作完成游戏活动,助力幼儿协同发展和成长[4]。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翻绳”游戏活动,将幼儿分为两人一组,要求他们尝试设计全新的绳子样式,与同伴一起翻出花样不同的绳子,在翻绳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交流互动,提升幼儿翻绳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发展幼儿合作能力。又如,教师可以设计“搭三角形”益智游戏。首先,教师将班级幼儿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5—6人,鼓励与指导幼儿手牵手搭成一个三角形。其次,教师随机发出指令,要求幼儿跟随指令前进或者后退,比如教师发出“向后走三步”的指令之后,组成三角形的小组需要向后走三步。在这一游戏过程中,教师的指令具有随机性特点,为了保证行动一致、步伐统一,幼儿需要仔细倾听教师发布的各种指令,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并且与同伴合作互动,互相帮助与支持。这个益智游戏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注意力,还可以强化幼儿互动能力、合作能力,丰富幼儿益智类游戏活动感悟与体验,为幼儿后续知识学习提供助力。
(三)设计思维探究类游戏,培养幼儿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与强化幼儿的动脑思考能力,激活幼儿的思维,教师需要以幼儿的脑力智力开发为切入点,规划设计思维探究类游戏活动,借助游戏指导幼儿进行反复推理分析、总结和归纳游戏活动规律,锻炼幼儿的智力与脑力,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思考分析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已有的认知思维与能力水平,设计“纸牌接龙”游戏活动。这一游戏具有思维性、逻辑性、推理性等特点,要求幼儿根据纸牌的颜色、数字与花色等,选择多元化、多样化的接龙模式,既可以提升幼儿的智力、脑力,又可以提升幼儿对纸牌游戏的认识和了解。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区分纸牌的颜色,选择不同颜色的纸牌进行接龙。中大班幼儿已经接触了数字,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识别和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按照纸牌的花色进行接龙,比如用黑色梅花接龙;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中大班幼儿按照“纸牌数字+花色”的组合形式进行纸牌接龙,比如根据黑桃4、方块4、梅花4与红桃4的顺序接龙。通过设计趣味化的“纸牌接龙”游戏,教师可以锻炼与培养幼儿数字、颜色识别能力与反应能力。
(四)设计竞技类游戏,激活幼儿竞争意识
竞技游戏是提升幼儿活动能力、思考能力,培养幼儿成就感、荣誉感与获得感的重要举措,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具有益智性、交互性等特点的竞技游戏 ,为幼儿提供比拼的平台,开发幼儿的智力、脑力,为幼儿学习和成长提供助力。
例如,教师可以规划设计“认识交通工具”益智游戏。教师将幼儿划分成为红色与黄色两个队伍,要求两个队伍的幼儿通过查阅资料、阅览绘本、咨询家长与教师等各种方式,找出水陆空相关的交通工具,并说一说自己认识的交通工具,指出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在这一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竞争机制,为答案精准、答案数量比较多,并且有效介绍交通工具的小组提供一定的奖励,赐予其“最佳小组”的称号。又如,教师还可以设计“争当驾驶员”的益智游戏。首先,教师为幼儿准备头饰与其他装饰品,让幼儿扮演汽车驾驶员。其次,教师在幼儿园或者教室内设置各种停车、开车标识等,并且发出不同的指令,要求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停车,若是停车不合理、不精准,扣1分,若是停车精准,则加1分。游戏活动结束之后,分数较多的幼儿可以获得“最佳驾驶员”的称号与一定的物质奖励。教师通过创设竞赛类益智游戏,为幼儿提供竞赛机会,能够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竞争风气,逐步提升幼儿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幼儿未来的学习与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做好教师教学指导,提升益智类游戏活动实施质量
(一)仔细观察游戏,及时有效指导幼儿
教师是益智类游戏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促进者与引导者。为保证益智类游戏活动能够高质量落实,进一步发挥活动价值,在益智类游戏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及活动状态,根据幼儿益智游戏参与表现、能力水平等,及时有效地指导幼儿,适时干预,提升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竞争能力,助力幼儿进一步发展。
首先,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益智类游戏活动参与情况。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认知有一定的区别,教师需要树立发展眼光、发展视野,记录幼儿游戏活动参与情况、游戏活动参与积极性,并积极主动反思与回顾,为后续益智类游戏活动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其次,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实时有效的指导。部分幼儿能力水平弱、认知能力欠缺,在游戏活动参与过程中,极易遇到各种问题与困境,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幼儿的心态、思想和情绪,还会降低幼儿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质量。对此,教师需要根据幼儿游戏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比如在幼儿不了解、不认识游戏规则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角色动画视频,展示游戏规则。最后,教师要合理介入,保持幼儿专注力。在幼儿陷入困境之后,教师要基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培养,鼓励与指导幼儿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在幼儿多次尝试仍旧没有进展的情况下适时介入,为幼儿提供支持与帮助,让幼儿获取良好的游戏活动
体验。
(二)合理开展教学评价,丰富幼儿游戏体验
教学评价可以进一步激活幼儿游戏活动参与兴趣,激发幼儿游戏参与动力,提升幼儿专注水平。因此,在益智类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融入评价手段,根据幼儿游戏活动表现、游戏活动成果等,采取多元化评价手段,及时有效评价幼儿。一是引入作品取样法教学评价手段,选择幼儿益智游戏活动中没有完成的作品或者已经完成的作品,利用手机与相机等拍摄与保存作品,鼓励与肯定幼儿的游戏成果,赞扬幼儿的优秀表现。二是合理开展鼓励式评价手段,在幼儿参与游戏活动或者分享作品时,实时、有效地鼓励幼儿,表扬与赞美幼儿在游戏中的专注行为,培养幼儿的能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幼儿益智类游戏活动过程录制下来,上传到智慧学习平台供家长观看、欣赏,让家长及时有效评价幼儿,肯定幼儿优秀表现,赞扬幼儿的创意,进一步提升幼儿参与游戏的主观能动性。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将幼儿教学与益智类游戏活动有机结合,组织设计多元化的益智游戏,可以提升幼儿动手实践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合作互动能力,激发幼儿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助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开发益智类游戏资源,规划设计益智类游戏活动,创设益智类游戏平台,做好游戏教学指导,提升幼儿游戏活动参与成效,丰富幼儿游戏活动参与体验。
【参考文献】
[1]高红. 浅谈中国传统益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J].好家长,2023(21): 9-11.
[2]李艺杰. 跳一跳,玩转童年益智游戏: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索幼儿益智区深度游戏的指导策略 [J].天津教育,2022(16): 63-64.
[3]周晓林.基于民间益智游戏渗透下幼儿一日活动的开展策略[J].启迪与智慧(中),2020(8): 21.
[4]仇文燕.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民间益智游戏中幼儿的自主性发展 [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