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研究中的热点论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其中映射出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应用和评价,而这些都是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应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依托,设计多元化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阶思维
作者简介:杨静(1982—),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引导学生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阅读模式的灵活性,借助多媒体技术、思维导图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意义
(一)高阶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读思结合
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之一,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学生的思维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高阶思维能力能助力学生感知、理解课文的内涵。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灵活设计阅读活动,并引导学生归纳在理解、探索、鉴赏等环节的收获,做到读思结合[1]。这样一来,学生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发展高阶思维能力,能有效解决阅读浅层化的问题。
(二)满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发展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及,语文课程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核心素养内涵”中对思维能力做出了明确的界定[2]。对此,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着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三维整合,意文兼顾
三维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语文阅读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展开来说,知识与技能目标追求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对应的知识、技能,并在学习过程中锻炼独立思考、迁移应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追求利用有效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借助丰富的阅读手段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追求的是让学生通过鉴赏和品析阅读内容,理解其中的内涵[3]。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海上日出》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应整合三维目标,紧扣“奇观”这一重点词汇,引导学生读课文、赏画面、悟情感,达成培养高阶思维的目的。
首先,从知识与技能目标出发,教师应先指导学生认识课文中的“扩”“刹”“镶”等生字以及“荷”这一多音字,确保学生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后,带领学生品读课文中的字词,结合作者的描述在脑海中构建海上日出的美景。其次,从过程与方法目标出发,教师可通过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写作顺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使其在探究中发现作者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进而认识到“观察事物一定要有顺序”,并有意识地在写作中模仿和应用这种写作技巧。最后,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发,教师应带领学生欣赏教材中的插图,同时播放视频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感知其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锻炼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丰富感悟,开源引水
对于学生而言,高阶思维本质上是信息能力转化的产物,其真正的源头是生活。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主张突显生机和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性课堂”由此应运而生。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将此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条件之一[4]。对此,教师在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为目标开展的阅读教学中,应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和理念,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达到开源引水的效果。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落花生》的教学为例。本篇课文中,作者按照“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传递了做人要学习花生低调、奉献的宝贵品格的思想。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道理,加深学生的学习感悟,教师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许地山的基本信息,学生敏锐地发现“落花生”是他的笔名,进而产生疑问:“为什么许地山先生的笔名与课文名字相同?他为什么要给自己起一个这样的名字?背后是否有深刻的内涵?”由此,教师在揭示课文主题的同时引发学生主动质疑。其次,由于花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因此教师展示了各种以花生为原料的食物图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探究花生的特点和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插入课文中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等内容,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最后,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花生优良品质的同时,结合真实案例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尝试将花生与默默奉献的群体联系起来,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并在类比和迁移中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基于此,学生在以上的学习活动中可以收获丰富的学习体验,并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在阅读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建立关联,使思维向更高阶发展。
(三)创设情境,培养思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还能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展开来说,教师要立足于整体视角,通过设问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其中并展开多维度思考,在主动分析、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助力思维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将相和》的教学为例。教学时,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蔺相如明明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还要原谅廉颇?这是学生的思维受限所导致的,对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首先,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课文的题目和其中的三个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清晰地认识到,课文题目中的“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而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且三个故事之间有着内在联系。这样一来,学生就把握了课文的故事脉络和主要内容。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两个故事,并提问:“故事中,蔺相如是如何达到目的的?”部分学生通过分析,认为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威胁秦王要与和氏璧一同撞柱,秦王才答应他。但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蔺相如是以智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学生通过深入探索,对蔺相如有勇有谋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探究负荆请罪的故事,要求学生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让着廉颇?”学生深入分析蔺相如的言行,发现蔺相如让着廉颇是为了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是站在大局观上作出的决定。基于此,学生在教师所构建的问题情境中,多维度探究蔺相如的人物形象,真正理解“将相和”的意义,形成清晰的阅读思维。
(四)读写结合,调动思维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基本要素,落实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并制订相关的能力培养目标,能促进学生发展高阶思维。阅读是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是学生获取信息、内化信息的过程,而习作是对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是学生输出知识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读写结合理念的运用,以教材课文为蓝本,一方面带领学生探究和学习课文内容,另一方面设计相关的练笔活动,让学生在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过程中形成“知识输入—知识输出”的完整闭环,从而锻炼应用和创造思维。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为例。为了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中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教学。
首先,教师设计“读一读”活动,要求学生完整朗读课文,并勾画出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声音,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教师设计“写一写”活动,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第一小节的句式“ ,是大自然的 ”展开仿写。这个小练笔活动能实现以读促写、读写联动的目的,助力学生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其次,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的小诗《瀑布》,使其在朗读的过程中意识到大自然赐予人们许多珍贵的礼物,需要人们留心观察、发现和欣赏。最后,教师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和父母讨论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并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作文,将课堂所学知识以及在课堂中的感悟都融入其中,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能够落实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能助力学生发展高阶思维。
(五)进阶任务,提升思维
逻辑思维也是高阶思维的具体体现,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学家王力先生曾说,文章写不好,不只是书读得少,而是逻辑有问题[5]。可见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应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与思维活动相对应的探究任务,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展开来说,教师可以某个主题为主线,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习任务,使前后任务之间有一定的进阶性,形成具有关联性的学习任务链,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任务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掌握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以教材课文为基础,设计了以下进阶性任务。
【任务主题】寓言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
【任务1】阅读课文内容,对比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并绘制对比表格;
【任务2】你如何看待铁罐对陶罐的傲慢和嘲讽?
【任务3】假设故事中的陶罐成为文物,而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请你做一回博物馆的文物解说员,为游客讲一讲陶罐身上发生的故事。
以上各个任务之间具有关联性和进阶性。如学生在完成任务1时,需要通过阅读掌握文本大意,从中提炼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在完成任务2时,学生要结合寓言故事的结局,尝试感知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在完成任务3时,学生要扮演好解说员的角色,组织语言阐述陶罐和铁罐的故事,并向“游客”传达故事中的道理,做到学以致用。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在任务探究中实现思维的进阶,搭建起知识支架。
结语
总的来说,高阶思维的培养涉及更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并在课堂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促使学生在阅读、写作和合作探究等活动中,逐步发展高阶思维。另外,教师还要设计相应的阅读训练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发展空间,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月珲.指向高阶思维力提升的小学语文课堂应然样态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2):56-58.
[2]周娟.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3(24):48-50,54.
[3]程心怡.高阶思维能力导向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3(35):35-36.
[4]马晓玲.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J].汉字文化,2023(增刊1):239-240.
[5]孙雪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入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3(2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