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劳动教育微项目内容精要且有深度,以学生为中心,综合了项目学习及微课的优点,是一种教学过程完整,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的微型学习方式。以微项目为学生的学习支架,探索小学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微项目;支架
作者简介:陈秋凤(1981—),女,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第一实验小学。
一、微项目支架的解析
“微”指“细小、微小”,也有“精深、精妙、精微”之意。“支架”在这里是指“教学方式”。微项目学习是指“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15~20分钟的时间探索项目任务”[1]。在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中,以微项目创设劳动实践情境,可以让学生在一定时段内进行操作、体验,从中获取知识,提高劳动能力,培养劳动核心素养。以微项目为支架的课堂教学能消除大型项目难度大、实施周期长等弊端,同时能发挥项目学习对学生能力与素养发展的作用。小学劳动教育新课堂以微项目为支架,尊重学生,适合学生成长,能够促进学生潜能的进一步释放。
二、以微项目为支架培育学生劳动能力的作用
传统的小学劳动教育实效性较弱,学生缺乏劳动的机会,对劳动技能掌握不牢。微项目学习涉及真实情境和问题,强调对劳动知识、技能的运用。学生在微项目学习中,可以获得沉浸式体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相应的劳动能力。
(一)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
微项目学习的目的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教师要从学生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具有劳动意识,才会主动学习劳动技能。而微项目学习能够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唤醒劳动的意识,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激发学生的劳动欲望
微项目学习需要基于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关联形成多种育人方式。这就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实现能力提升。微项目学习是一种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劳动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劳动不仅仅是让学生进行体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劳动内涵,培养劳动精神。微项目学习遵循教育的核心理念,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便能明白每一项劳动成果都需要辛勤的付出。
三、以微项目为支架培育学生劳动能力的策略
(一)微项目的内容设计策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劳动课程内容是为学生设计的,强调学生亲身实践、亲历情境、亲手操作[2]。教师对微项目的设计不应盲目跟风,而应基于学情。
1.身边的劳动
身边的劳动,即日常生活中的劳动,这样的劳动随处可见。笔者所在的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为低、中、高年级的学生设计了自理类、服务类的劳动以及相关的微项目。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微项目涉及的技能包括:叠衣服、系鞋带、系红领巾、洗小件衣物、整理床铺、整理书包、扫地、剥鸡蛋、清洗水果、泡姜茶。针对中年级学生的微项目涉及的技能包括:拖地、整理书桌、整理房间、洗茶具、擦皮鞋、煮鸡蛋、包馄饨、搭配营养早餐。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微项目涉及的技能包括:洗球鞋、洗大件衣物、制作节日贺卡、种绿植、整理换季衣物、整理客厅、制作家庭相册、线上购书、使用电饭煲煮饭、做番茄炒蛋。家校双方鼓励学生在学校掌握技能,在生活中施展本领,这样可以助力学生从身边的劳动做起,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2.趣味劳动
趣味劳动微项目开发的主要步骤是先收集学生想探究的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统整,最后形成不同探究方向的主题项目。以我校开发的趣味劳动微项目为例。第一个探究方向是美食,项目主题是结合学校的中草药特色文化开发的“探秘苏州美食”。第二个探究方向是发明,项目主题是结合学校“三味园”种植实践基地开发的“设计儿童专属农具”。该项目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用一周的时间对现有农具进行尺寸、材料上的改进。第三个探究方向是自然课堂,项目主题是“走进研习课堂”。该项目需要学生走出校园,学习制作风筝、野炊等劳动技能。上述趣味劳动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做。
3.非遗劳动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选择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内容。地方工艺是我校师生开展微项目探究的珍贵资源。我校开设草编、糖塑、苏扇制作等课程,每周邀请地方工匠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技艺,让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学习创作一件作品;每学期在校内开展非遗讲座、非遗作品展;带领学生在校外开展“寻找传承的足迹”等活动。学生可以在非遗课堂上进行体验式学习;在非遗传承人的讲座中欣赏非遗的魅力,感悟非遗传承的意义。
(二)微项目的基本流程设计策略—符合学生生活实际
小学劳动教育微项目流程应基于学生实际水平,符合其生活实际。我校在每个学年会针对每个年级开发三至四个微项目。每个微项目基本流程的设计按照五个环节进行。这五个环节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积累新的劳动经验。
我校曾以“跟着节气去劳动”为主题开发微项目,让学生借助节气感受中国历史,学习劳动技能。以下是我校为“夏至—制作酸梅汤”微项目设计的基本流程。
1.创设真实场景
“跟着节气去劳动”的主题项目因其真实性而让学生感受深切。在真实的学习场景下,学生更有动力解决问题。夏至是盛夏的开始。炎炎夏日带来的不适,让学生对饮品十分渴望。此时正是教师让学生制作并品尝酸梅汤的好时机。
2.学习必备劳动技能
劳动项目的开展离不开劳动技能的学习。“夏至—制作酸梅汤”微项目旨在指导学生掌握使用电磁炉熬煮酸梅汤的方法。课前,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根据教师提供的电磁炉使用指南和酸梅汤熬煮的教学视频学习技能(我校的烹饪专用教室为学生学习技能提供了支持)。
3.获得探究项目的体验
在整个体验过程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学生安全的保障者。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自己掌握的技能,完成如清洗、浸泡、熬煮、调味、装袋等任务。在实践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工具,对自己及同伴的操作进行过程性记录。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实践内容及目标。
4.总结体验收获
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接受教师评价,并总结本次体验的收获。值得注意的是,微项目的总结环节并不代表项目的结束。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实践,见证学生的成长。
(三)微项目的实施策略—遵循学生个性化成长方式
教学需要沿着儿童生长的路径开展[3]。小学劳动教育的微项目通常在课堂中进行,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笔者将苏科版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上册“迷宫盘”这节课设计成“个性迷宫盘”微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以下策略。
1.研读劳动教材,把握劳动核心素养
教学离不开教材。在开展微项目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深度解读劳动教材,把握劳动核心素养,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笔者基于教材开发“个性迷宫盘”这一微项目,力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木工操作,制作有趣、优质的迷宫盘;让学生理解劳动知识,体验劳动,享受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严谨、耐心、专注的品质,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2.精准设计劳动任务,提供沉浸式劳动体验
“个性迷宫盘”微项目以设计一个独特的迷宫盘为驱动任务。为了完成该任务,有的学生独立进行迷宫盘设计,有的学生则与他人合作设计较为复杂的迷宫盘。制作完迷宫盘后,学生在年级范围内互相交流,对迷宫盘进行改进。
微项目任务能让学生更有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更具趣味。对于学生而言,完成这些任务就像在玩闯关游戏,自己能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分享劳动成果。这样,能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让学生热爱劳动。
3.精简项目素材,延展实践探究空间
笔者发现,如果只用一节课完成迷宫设计、木工技能运用、各部件组合三个环节的教学,难以保证学生的迷宫盘制作质量。对此,笔者精简“个性迷宫盘”微项目素材。具体而言,首先,笔者将迷宫设计安排在前置学习阶段,提醒学生不要受到教材的限制,但要遵守设计原则—一个入口,一个出口。其次,笔者将木工技能设为学生的微项目学习内容。最后,在各部件组合环节,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迷宫盘制作,进而取得令人惊喜的劳动成果。如有的迷宫错综复杂,有的是双层的,有的是由几个迷宫组合而成的,有的则绘有生动的图案并且设置了立体障碍。
学生经历“设计—制作—改进—创新”的过程,不断展开思考,既提升了劳动技能,又获得了有意义的劳动体验。
(四)微项目的微评价策略—实现劳动育人目标
劳动评价应贯穿于劳动教育始终,也应是动态的。微项目的微评价具有灵活性,能给予学生信心和动力,助力学生的发展。以下是笔者总结的三个微评价策略。
1.劳动“小萌主”手册,成为微评价的沃土
由笔者设计、学生参与手绘的劳动“小萌主”手册,便于学生随时记录自己的项目进展。手册中从“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劳动实践”“劳动品质”“劳动创新”“劳动成果”六个维度,对学生的劳动进行过程性评价,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2.庆丰收的“三味集市”,成为微评价的小舞台
我校营造环境,设立用于庆丰收的“三味集市”。在集市上,学生可以出售自己的劳动作品。每两周一次的“三味集市”活动会在学生的吆喝声中开始,在师生的欢声笑语中结束。收获的一笔笔“爱心基金”,是学生辛勤劳动的回报。
3.新媒体,成为微评价的新潮流
新媒体是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的劳动成果展示方式。教师将学生在微项目探究中观察记录的内容、实践的视频、劳作的照片、对体验的感想等利用学校公众号进行展示分享。这样的方式能传递学生劳动时的快乐,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尊重他人,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结语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微项目有利于让学生激发探究新事物的热情,丰富他们的劳动体验。以微项目为支架,构建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课堂,能提升学生的劳动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使学生成为优秀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顾建军.加快建构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体系[J].人民教育,2020(8):19-22.
[3]孟晓东.用生长定义教育:孟晓东与语文生长课堂[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