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以知识、解题为中心的教学局面,能促进体育与教育融合,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文章分析体教融合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意义,从游戏教学、层次化训练、运动习惯培养、知识拓展等四方面入手,研究体教融合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旨在构建符合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教学活动体系,进一步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体教融合;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黎鉴清(1979—),女,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联星小学。
体教融合是从价值、功能、目的三方面,融合体育和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能推动教育资源整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从而取得良好的课程改革效果。体育与健康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体育锻炼的主阵地,也是实现体教融合目标的重要载体。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教师需要从学习保障、训练方式、比赛项目等角度出发,研究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体教融合概述
体教融合由“体教结合”转化而来,其本质是确立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发挥体育和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形成体育和教育融合的新格局。体教融合理念首次被提出后,体育界和教育界深入结合的教育观点相继出现,成为培养体育人才、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体教融合背景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能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由此可见,体教融合重视体育精神内涵,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健康成长,有助于构建体育和教育相互融合的综合育人格局。
二、体教融合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意义
(一)拓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载体
从改革角度看,体教融合能拓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载体。在传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师仅直接讲述体育重难点知识,以示范或自由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锻炼。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教师寻找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契机,在游戏、比赛等环节落实体教融合。这能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形式,不断推动体育、教育融合,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精神内涵,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上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掌握体育技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衔接体育和教育各项环节
教师以体教融合理念为指导,开展与不同主题教育相关的层次化体育训练,能落实学习、运动指导,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实现目标,衔接体育和教育各项环节,使学生在有组织、有计划的运动中,取得进步,健康成长[1]。
(三)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源于游戏。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递,体育游戏的形式相对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教融合提倡身心健康教育,让体育回归育人。体教融合背景下的体育游戏活动设计,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具有趣味性,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四)提高学生体育比赛参与度
体教融合为培养卓越的体育人才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体育比赛的参与度。比赛能检验学生的阶段学习、训练成果,但部分学生认为比赛强度较高,对有关项目产生抵触心理。体教融合背景下的理论教学与运动,能创新比赛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运动薄弱点,同时构建令学生倍感快乐的比赛环境,调动学生的参赛兴趣,使其通过训练和参加比赛完善自我。
三、体教融合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策略
(一)在游戏中融入体能训练
体教融合理念提倡融合体育与教育,旨在为体育教学注入活力,让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利用游戏深度融合体育与教育,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体能训练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2]。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运动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与运动中需要保持较高的体能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在游戏中融入体能训练,拓宽体育课程的育人载体,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良好的教育。
1.接力障碍跑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体现了体教融合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接力障碍跑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四人。接着,教师可以在操场上设置多个障碍,如跨栏、跳绳、平衡木等。每个学生需要按顺序通过障碍,将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个队员,直至小组成员全部完成接力为止。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体能水平调整障碍的难度和数量,引导学生观察和学习同伴的跑步姿势和通过障碍的技巧,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比赛结果,给予学生正面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提高体能水平。在游戏中,学生可以提高速度、肢体协调性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2.小小搬运工
将体能训练融入游戏活动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重物,如沙袋、书籍等,并在操场上设置起点和终点。学生需要两人一组,用合作的方式将重物从起点搬运到终点。教师可以设定不同的搬运方式和规则,如使用绳子拖拽、两人背对背搬运等。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学生可以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肌肉力量、耐力,感受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提高搬运效率和体能水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利用体育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运动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3.花样跳绳赛
在前两个游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花样跳绳类运动游戏,锻炼学生的体能。教师可以准备跳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需要自行设计跳绳的花样和动作,如双人跳、多人跳、交叉跳等。教师可以设定比赛时间和评分标准,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他们的跳绳技巧。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和想象力,设计独特的跳绳花样和动作。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提高跳绳技能和体能水平。在游戏中,学生能不断提高跳跃能力、协调性和节奏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开展层次化技术训练
深化体教融合,推动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具有“破冰破壁”的里程碑式意义。教师关注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实现目标,促进体教融合。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A组、B组,其中A组学生为运动能力突出、学习基础扎实的学生,B组学生为运动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使他们形成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品质。
1.A组:勇攀高峰,争做运动表率
A组学生的体能素质优秀,能完成绝大部分运动项目。因此,针对他们的技术训练,教师应聚焦技术应用、经验分享、训练帮扶。
例如,教师在篮球教学中指导A组学生与B组学生以“三对三”的方式练习攻防两端技术,在赛后认真总结,给予他们互相纠正、传授经验的机会,利用教育与体育结合的优势,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运动经验,感受帮助他人的乐趣。A组学生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因此教师可以要求他们以“收徒”的方式,帮助B组学生练习技术。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训练等环节主动分享经验,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争做运动表率。
2.B组:步步为营,锚定运动方向
B组学生的运动基础薄弱,在知识学习和技术训练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教师可以为B组学生设计基础性技术训练活动,以体教融合理念为指导,设计不同的比赛活动,将体育课与体育社团相结合,让学生能系统化地锻炼,循序渐进地提升他们的运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足球教学中指导B组学生合作复习,组建体育社团,开展运球接力赛,利用趣味训练方式,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学生在体育技术训练中,可以掌握踢球脚法,巩固自己的体育知识基础。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教师可以为B组学生提供多样的微课视频资源,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自主观看,学习足球规则、战术等知识;还可以制作不同的运动宣传画册,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三)在竞赛中培养运动习惯
以赛代练是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体教融合的生动写照。教师应在竞赛中落实体教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3]。
1.赛前准备,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
以“100米跑”为例。教师需要在赛前指导学生进行力量训练、速度训练,针对实际比赛项目,组织学生开展高质量的赛前准备活动,如箭步蹲、蛙跳、负重跑等。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热身训练,列举错误练法,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式进行锻炼,培养学生正确的运动观念,使学生认识到热身运动的重要性。学生在赛前认真准备,能有效增强体质,提高短跑运动水平。
2.优化比赛形式,激发学生参赛的热情
多样化的体育比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他们享受运动乐趣。教师要优化比赛形式,探索多种体育活动开展路径,促进体教融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成立体育项目俱乐部,利用个人竞赛、团队竞赛等活动,优化比赛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比赛活动的热情,从而推动体教融合发展。教师可以设计“乒乓球俱乐部交流赛”,引导学生模拟国家队选拔乒乓球人才的场景,在个人赛、团体赛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意识。在日常学习和训练中,教师要利用小组赛,让学生主动了解国家队的人才选拔流程,通过观看和参与乒乓球单打、双打、混双比赛,增强团结合作和为国争光的意义,使学生产生参与俱乐部比赛的热情,形成集体荣誉感和爱国精神。
3.赛后总结,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比赛总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准备、比赛过程,从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设计下一阶段的学习、训练方案,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针对学生的100米跑比赛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周测成绩,分析日常学习及训练中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日常训练中的失误,结合比赛结果调整训练计划,设计合适的训练目标,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意识。比如,在100米跑比赛准备期间,学生受到饮食、休息、运动不规律的影响,比赛成绩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计划表,规定每日最低、最高运动量,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让学生保持合理的作息习惯,在饮食方面合理摄入营养。
(四)在拓展中学习体育知识
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打通体育与教育之间的壁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保障。教师应当合理拓展与体育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使体育与教育的衔接更加顺畅,由此深化体教融合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4]。
教师可以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引入相关的体育故事。例如,教师在乒乓球教学中可以引入国家队教练刘国梁“大满贯”的故事,让学生关注国家体育赛事,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体育与爱国教育融合,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开阔自己的体育知识视野,形成爱国主义精神。教师还可以开发系统性更强的体能训练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在长拳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太极拳、红拳、梅花拳、迷踪拳等中华武术知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落实体教融合,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果。教师通过拓展体育与健康教学知识,能够让学生掌握不同领域的健康知识和运动经验。
结语
总而言之,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能拓宽体育课程的育人载体,使体育和教育的各项环节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育人成效。教师在游戏中融入体能训练活动,落实层次化技术训练指导,不仅能够推动体教融合,而且有助于优化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创新体育竞赛形式,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面,能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进一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斌,王静.体教融合背景下小学篮球“教、练、赛、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J].体育视野,2022(4):137-139.
[2]李奕璇,李可兴.体教融合视域下体育舞蹈进小学校园的培养路径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2):59-61.
[3]陈永倩,邵伟德.论小学视角下的“体教融合”的优势、困境与对策[J].体育教学,2021,41(5):26-28.
[4]孙亚琴,郑传锋.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及解决路径[J].体育视野,202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