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语文 课堂添活力

2024-12-10 00:00:00蔡也花
教育界·A 2024年31期

【摘要】实践表明,通过音乐、绘画、游戏、课本剧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实践语文学习,能够营造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以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的教学为例,文章探讨如何引导学生动手“做”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蔡也花(1981—),女,江苏省启东市香格小学。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度通常较为有限。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课堂中引入一些吸引人的新颖环节是必要的。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性的语文活动,能够使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讲授方式,而是成为一个充满探索、发现、创造和表达机会的场所。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1]。

一、在歌声中“做”语文

儿童歌曲因其欢快的旋律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歌曲融入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歌声中朗读课文,可促进学生迅速掌握课文中的拼音、字词、句子等基础知识,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诗歌《江南》的教学为例。本诗以采莲人的视角生动描绘了池塘中的自然景象,诗歌结构简洁优美,尤其末五行采用反复叙述手法,通过描绘莲叶茂密和鱼儿游弋的情境,体现了采莲人内心的喜悦。我国一些音乐家如谷建芬老师等对古诗词的普及教育非常重视,他们为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一一谱曲,使得这些古诗词能够以优美动听的曲调被演唱出来,从而在歌声中“还原”古诗词的场景。首先,教师可利用互联网资源下载与《江南》相关的音乐视频,借助荷叶碧绿、优美歌声等元素来挖掘诗歌的内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在学生跟唱时,教师通过解释歌词,引导学生联想池塘荷花盛开、荷叶翠绿、莲蓬成熟、鱼儿在水中嬉戏等场景,以帮助他们理解诗句含义及整体意境。再次,在学生哼唱的过程中,教师可示范抑扬顿挫和充满情感的语调来朗读《江南》,并引导学生结合音乐的节奏感受诗歌独特的韵律美和深远的意境美。通过语音的变化、节奏的起伏和情感的表达,教师生动地呈现了《江南》中描绘的水乡风光和人文情感,帮助学生通过听觉体验美感,建立对诗歌的综合认知。最后,教师可设计一场生动而有意义的音乐朗读活动,引导学生扮演采莲的姑娘,在歌声中再现诗歌场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教师播放的音乐或轻柔婉转,或轻快跳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在韵律和节奏,使他们的朗读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通过生动的朗读展现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2]。

学生沐浴在歌声之中,踏入语文课堂,领略古诗独特的魅力。在歌声的引导下,他们倾听并思考古诗的意境与氛围,505ff1429398f87d4d03425d9ce3b6c614feb334d1c943e92af2d82bd9bc77e5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内涵。整个过程生动有趣、富有创意,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和朗读能力的提高。

二、在画画中“做”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将绘画元素融入课堂,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主题主动探究,勇于描绘,将独特思考通过绘画表现。这种创新教学方法融合了艺术创作与语言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课堂注入更多活力,还能促进他们在语文学科和艺术领域全面发展。

(一)理解课文内容,奠定绘画基础

在解读诗歌《江南》时,教师需引导学生细致耐心地解析每一个字句的深层内涵,以及其在整体结构中的独特意蕴。尤其是诗歌开篇句“江南可采莲”,清晰指明了采莲活动的地点,即美丽的江南水乡,此句平淡中饱含着对宁静舒适生活的暗示。在诠释诗歌中心意象“莲叶何田田”时,教师可通过解析诗人借助比喻手法所描绘出的形象,引导学生想象莲叶生长茂盛的场景,感受江南田园风光生机盎然、绿意盈盈的寓意。此外,教师还应强调诗歌中动词的巧妙应用,比如“鱼戏莲叶间”中的“戏”字,生动地揭示了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活泼景象[1]。这些关键词汇不仅是传达情感、描绘场景的重要元素,还是表现神韵、再现诗意的关键。

情感共鸣在学生绘画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在整个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功能。首先,通过情感饱满的朗读,教师能够将文本所隐藏的情感线索逐一揭示。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讨,使他们挖掘和体会诗人对江南水乡和大自然的深深眷恋与赞美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在聆听中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还能在互动探讨中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深度。这种情感共鸣的体验将逐渐积淀为学生心灵世界的宝贵财富,并在其绘画创作中发挥关键作用。当学生面对画布和颜料时,其内心涌动的情感会自然流露,转化为充满生命力和个性的艺术表达[3]。

(二)发散语文思维,展开绘画创作

《江南》这首诗描绘了莲叶和鱼儿这两种景物,虽然一些学生并未亲身体验过江南之美,但是在公园的池塘中目睹过挨挨挤挤的荷叶景象。教师可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夏天的池塘中,荷叶是如何茁壮生长的?荷叶生长如此繁茂,那莲花的绽放又会呈现怎样的壮丽景象?当莲花凋谢后,莲蓬又会是何种景象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迅速发散。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彩笔将想象中的画面简要地绘制出来,使他们感到有趣。从大圆盘状的莲叶到各种姿态的荷花,再到莲蓬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将这些美景绘制在纸上。有的学生还将一只青蛙画在莲叶上,张着嘴巴高歌,表达对美景的喜爱[2]。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继续想象“做”语文。学生在池塘里勤勉作画,创作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小鱼,有些学生甚至还描绘了蝌蚪。教师可提出问题:“此时荷花已经盛开,那么在池塘里是否仍有蝌蚪存在呢?”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自然常识了解有限,他们仅仅认为在如此美丽的池塘中,蝌蚪应该也会是受欢迎的生物。为此,教师可适时地介绍一些关于蝌蚪生长周期和生活习性的知识,让学生明白蝌蚪出现在池塘中的时节是春季,而荷花盛开则是夏季的景象。在这个季节,池塘中的蝌蚪已经变成了青蛙。因此,学生将其创作的蝌蚪转化成了小青蛙。鱼儿在莲叶间畅游,小青蛙也在莲叶上嬉戏,整个画面充满了活力与欢乐。

在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内容后,学生运用手中的彩笔将自己的理解重新绘画。先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各自的绘画内容并解释选择这样绘画的原因。最后,每个小组从中选出一至两件作品放置在展示台上,通过展示这些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得到提升,进而会更加愉快地学习课文。

三、在表演中“做”语文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因此,教师可引导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低年级的课文往往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每篇课文犹如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等待着学生探索和体验。通过课堂表演,教师可巧妙抓住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让学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做”语文,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诗歌《江南》的课堂表演活动,耐心指导学生从挑选角色到制作道具,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情投入其中。莲叶、荷花、莲蓬、蜻蜓、蝴蝶、青蛙、小鱼、龙虾等角色均被赋予鲜活生命,学生戴着多彩头饰仿佛变幻成江南池塘生灵,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当踏入表演场景,教师温柔的旁白在教室中回响,仿佛瞬间将观众带入那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之境。

旁白:我们的“莲叶”们多么翠绿、茂盛啊!

扮演莲叶的学生摇动身体,展现莲叶的生机勃勃。

旁白:现在,我们的“荷花”在莲叶之间绽放了。

扮演荷花的学生绽放笑容,两手舒展开托举下巴,宛如一朵朵盛开的荷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旁白:我们的“莲蓬”也结出了果实,它们多结实啊!

扮演莲蓬的学生将手中的莲蓬道具举得高高的,那份沉甸甸的收获感让人仿佛能闻到莲蓬的甘甜。

旁白:看,还有两位小伙伴也飞过来了。

扮演“蜻蜓”和“蝴蝶”的学生扇动手臂在荷叶上空飞舞。

旁白:池塘里面,我们的“青蛙”在愉快地跳跃!

扮演青蛙的学生在扮演莲叶的学生中间跳跃,展现青蛙的欢乐。

旁白:还有我们的“小鱼”“龙虾”在水中游来游去!

扮演小鱼和龙虾的学生在扮演莲叶的学生中间跑来跑去,展现它们的自由自在。

旁白:现在,大家欢聚一堂,一片欢乐的场面,真开心呀!

尽管《江南》诗中未直接描述采莲人,但文本内涵似乎自然地召唤出此形象。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巧妙地扮演采莲人,不仅身着朴素衣饰,手持竹篙在荷叶丛中穿梭,更是展现出与课文所述情境贴切的生动场景。观赏着荷花之美,教师停下脚步,以手机记录美景,其对生活的热爱与情感享受让人感动。当采摘完莲蓬时,连贯的剥皮、抛莲子、接住动作赢得学生们的掌声和喝彩,仿佛能闻到教师口中的“哦哦”声中莲子的清香,将整个教室沉浸在幸福的氛围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演绎方式将课文情境以完整场景呈现,使学生兴奋无比。在这次集体表演中,学生既感受到了文本的思想情感,又体会到了合作带来的快乐。

四、在游戏中“做”语文

在准确把握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将语言学习与游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是一种创新。在这一阶段,学生对游戏产生浓厚兴趣,大脑思维较为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教师可巧妙地将语文课堂与游戏相融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诗歌《江南》中描写了采莲人在采摘莲蓬时的快乐场景。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除了采莲人撑着小船去采莲很开心,还有谁也很开心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池塘里的小鱼很开心。”其次,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诗歌的最后五句,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鱼戏莲叶间”这句诗。诗中先总写了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生动场景,随后四句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写了鱼儿尽情欢畅的情景。再次,教师指导学生在座位上准确识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确立清晰的地理概念,并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展“小鱼戏水”游戏。其中,两名学生身穿色彩鲜艳的鱼儿服装,扮演活泼可爱的“小鱼”,围绕另一名学生扮演的“莲叶”愉快地游动。他们的动作每一次转向、每一次跃动,仿佛与文中的鱼儿形成共鸣,传递自由与欢乐的情感。同时,另一名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将文字的力量转化为声音的魔力,引领观众进入江南水乡的诗意世界,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荷塘,体验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大家就这样一起读一读,玩一玩。最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回顾游戏场景,并运用所学的方位词和诗句的写作顺序进行口语练习:“小鱼们在莲叶之间玩( )的游戏,它们一会儿游到( ),一会儿游到( ),一会儿游到( ),一会儿游到( )。”通过口语练习,学生将理解“东和西”和“南和北”为两组意义相反的词,同时巩固诗歌中最后四句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动手和动脑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快乐,还学会了如何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寻找乐趣,如诗歌中的方位词和整体结构等[3]。这一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惊喜和发现的旅程。

在游戏中“做”语文,不仅体现了教学手段上的创新,更彰显了教育理念的深化。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仅为学习过程提供了多元化的路径,同时也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在“做”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态度,为未来学习阶段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理解力和专注力通常较为有限。然而,在进行《江南》课程教学时,通过引入绘画、音乐、游戏和表演等多元化教学手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感官体验,并促使其在主动参与语文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种综合性教学法不仅活跃了语文课堂氛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袁培玲.《江南》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教学,2023(15):44-47.

[2]贾红红,郁丽燕,胡亦萌.严守语文本位找准学习关键:《江南》跨学科教学设计与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2(10):24-27.

[3]倪凯颜.《江南》(一上)教学设计[J].小学语文教学,2023(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