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探究

2024-12-10 00:00:00李新华
教育界·A 2024年31期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高中历史作为传承文化、启迪智慧的重要学科,其教学模式的革新尤为重要。围绕着核心素养构建高中历史课堂,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客观地评价历史。文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结合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从多视角出发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几点可行之策,以供一线教师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新华(1974—),女,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中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强调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高中历史课程,应深度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与现状,设计具有趣味性、丰富性、探究性的历史课程,让学生感知历史的魅力,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一、立足教材与学情,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分析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并以此为线索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质量的最佳保障。教师应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重要知识点和价值观念;再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兴趣,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1]。总之,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应将课程内容、知识要点与核心素养要求有机融合,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落实奠定基础。

以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课作为高中历史学习的开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解读教材可知,本节课由“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三部分组成,向学生详细介绍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旨在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从学生学情上看,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较为复杂的历史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等相关内容,但学习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在本节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已有经验,教师应引导其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结果,并围绕核心素养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了解石器时代的特点,以及中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树立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掌握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时间线索和空间分布,形成清晰的历史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阅读相关资料,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或其他的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4.历史解释: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能够用历史语言进行合理解释。

5.家国情怀: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至此,教师便可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和伟大贡献,使教学活动达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

二、结合生活实际解读历史,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课程标准强调,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要求学生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对历史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2]。为了深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教师可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历史的影子,使其学会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为指导,对历史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

以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为例。本课通过分析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全球性问题,让学生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的必然性,通过历史学习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读教材内容,引导其概述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初步了解和平与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随后,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比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报道与政策,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等热点话题,询问学生:“中国是怎样在国际社会上推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都获得了哪些成果?”学生要搜集材料,做出解读。随后,教师可为各个学习小组布置任务,结合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航空科技等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利用已习得的知识、已获取的历史经验分析问题,学会结合史料客观、多视角地考虑问题,唯物史观也能得到深化。

三、借助地图图表史料资源,构建学生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并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空间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全面、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演进过程。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各个朝代版图的更换变迁,教材中提供了很多地图[3]。这些地图大多为某一朝代的疆域图,或是某一特定历史事件背景下的示意图、形势图等,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延伸,让学生整合教材中提供的地图资源,梳理历史时间线;还可以搜集和整合多种课外地图资源,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以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为例。本课内容丰富且时间跨度大,涉及众多政权更迭和复杂的民族关系,教材展示了相应的历史事件示意图、形势图等,以便学生了解历史局势。教师可先带领学生粗略阅读课程内容,让学生了解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随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整合不同朝代的地图,为学生展示三国形势图、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南北朝形势图,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地图和教材,通过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对多张地图的对比分析,构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时空框架,加深对政治格局变化的了解。

四、结合史料设计辨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该素养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各类历史资料,深化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历史现象的理解;并且,要求学生利用史料进行推理、判断与论证,以此强化史料实证能力[4]。基于该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观,并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立足教学内容,适当地拓展史料资源,以实践性的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以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为例。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古代从先秦到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主要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如分封制、宗法制、三公九卿制及郡县制等。本节课程所学的内容较为复杂,教师可根据某一部分内容,结合史料向学生提出问题。

如在学习“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学思之窗”提问:“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由此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史料分析史实,以初步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随后,教师可结合本课学习主题,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如“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和课外搜集的史料,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还能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和拓展,增强史料实证能力。

五、借助资料设计讨论话题,强化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教师可结合相关史料设计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具体而言,教师可基于课程主题,为学生提供多种史料,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不同角度的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讨论性的话题,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或辩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解释背后的因果,以此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

例如,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的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共包含“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三个部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等等。本单元三个部分的内容,不仅能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的进步,更能引发学生对全球粮食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讨论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寻找相关史料,对历史现象做出解释,如“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综合多项因素,为什么中国会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等。教师可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史料,找到自己历史解释的支撑点,对相关问题做出客观、全面的解释,从而逐步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六、深度挖掘历史事件价值,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情感目标之一,也是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其要求学生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5]。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事件的价值和内涵,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以此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为例。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向学生介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教师可围绕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的特点。比如,教材从先秦奠基讲述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向学生介绍了中华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讨论文化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带来的多方面影响,使其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化,从而加深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厚植家国情怀的种子,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探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从多视角出发提出几点可行之策。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变革。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不断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也不断发展。高中历史教师需继续依据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以多元化、丰富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历史学习的魅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燕华.核心素养视域下家国情怀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培养策略[J].高考,2023(34):12-14.

[2]林长春.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J].高考,2023(34):24-26.

[3]徐乾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书育人,2023(34):72-74.

[4]李莉.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策略[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43):70-71.

[5]陈智琪.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