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中,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单元知识,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针对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展开探究,提出如创设生活情境、优化作业设计等策略,旨在提高初中数学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核心素养;“分式”
作者简介:戴正勇(1980—),男,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新坝中学。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应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阶段将核心素养充分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各项数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和成效。
一、核心素养指向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是不断建构新知识的过程,需要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兴趣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动力的关键。教师通过创设高质量、多元化、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单元整体教学通过将情境与单元主题相结合,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1]。
(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系统思维
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系统思维。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关注课程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延续性等特点,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教师做好单元整体教学规划,整合单元中的各类知识点,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二、核心素养指向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在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差异性原则,在考虑不同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做好差异化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从而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差异性原则要求教师结合学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并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并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有效保证单元整体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差异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分层设计单元作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
(二)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强调教师应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组织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原理和公式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师可以将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材料和资源,让学生从生活化的角度解读知识,并通过布置基于生活实践的数学练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
三、核心素养指向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单元主题
在开展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前,教师第一步要做的是明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并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单元主题,以单元主题指导后续教学工作。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评估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师也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分式”一章主要包含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质、加减乘除运算方法以及分式方程的相关知识,属于“数与代数”板块,也是关于有理式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分数、整式的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等相关内容,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在本章教学中结合这些内容,引导学生由旧知识推导出新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教师可以按照“概念—性质—运算—应用”的路径构建知识结构,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情境中逐步抽象出分式的知识,并实施类比教学[3]。
基于此,教师可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分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能够通过类比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掌握分式加减乘除运算的方法,通过类比整式方程,根据应用题列出分式方程。2.思维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逻辑推理的过程,能够用学过的知识及已知条件推导出新知识。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情境教学法和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4.核心素养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分式和进行运算练习,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效率,增强运算能力;能够从具体的情境中提炼出数学模型,提高抽象能力。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本章的主题确定为“分式的概念、运算和应用”,并基于这一主题,设计如下核心问题:1.什么是分式?分式的意义是什么?2.如何进行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3.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是什么?4.如何基于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抽象思维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知识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结合,通过创设购物、交通出行等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建模。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由形象思维阶段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学会如何从现实问题中寻找数学元素。
例如,在“分式”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短视频作为情境导入的素材,提出问题:“刘老师所带的八年级学生在短视频软件上给刘老师点赞。已知第一个短视频的总点赞数为4800,第二个短视频的总点赞数为5000,为第二个短视频点赞的人数比为第一个短视频点赞的人数多20,两个短视频的人均点赞数正好相等。请问为这两个短视频点赞的人各有多少?”在创设情境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设为第一个短视频点赞的人数是 x,为第二个短视频点赞的人数是 (x +20),列出方程。针对这个方程,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刚才列出的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区别?”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分式及分式方程的概念。
可见,利用学生熟悉的短视频、点赞功能等创设教学情境,引出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比一元一次方程(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分式方程的理解。
(三)设置分层任务,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将自主探究任务划分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其中:第一个层次的任务旨在巩固学生的概念、公式等基本知识;第二个层次的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第三个层次的任务旨在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且难度较高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4]。
以“分式”一章中的“分式的加减”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授学生分式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与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基础层、中等层和挑战层的学生设置自主探究任务。其中:基础层的学生需要总结同分母分式的运算步骤,并理解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中等层的学生需要用字母总结如何将异分母分式转化为同分母分式,再对同分母分式进行加减运算,即;挑战层的学生需要从教师展示的分式应用题中,总结出分式应用题与整式应用题解法的异同点,以及如何应用分式解决应用题。
可见,为学生提供适应其能力、水平的自主探究任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分式加减法的相关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
(四)及时归纳总结,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梳理知识脉络,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归纳总结需要组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知,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错误,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补足学生存在的短板,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例如,在“分式”一章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并在思维导图上明确地标注出知识点,写出自己对本章所学内容的思考。学生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的中心可以为“分式”,分支可以分别为“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方法”以及“分式方程”。在学生绘制完思维导图后,教师需要检验学生的绘制情况,从而有效掌握学生学情。接着,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及其每一个分支,带领学生共同回顾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如学生在提取“”这一分式的负号时,容易将“”写成“-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对分式运算法则的理解不够准确。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带领学生复习分式运算法则,并为学生提供题目正确的答案“ = = - ”。
可见,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与分析出错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五)优化作业设计,加强课后辅导
作业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和补充的内容。教师需要重视作业的优化设计,保证作业内容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并且保证作业能够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对于某一章,教师可以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且能够体现新课标要求的基础性作业,以及设计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且需要学生展开实践和探究的发展性作业。除此之外,对于部分课时,教师还可以设计有关特定项目的拓展性作业,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需要细致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加强作业辅导及反馈,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辅导。
以“分式”一章中的“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课为例,教师所设计的基础性作业可以以需要整合运用知识的常规练习为主,如“已知当 x = -4时,分式无意义;当 x = 2时,此分式的值为0。求 的值”等。发展性作业可以是“针对某一个分式,A、B、C三位同学分别说出了它的一些特点。A同学说此分式的值不可能为0;B同学说要使此分式有意义,x 的取值范围是 x ≠ ±1;C同学说当 x = -2时,此分式的值为1。请你写出一个符合上述全部特点的分式”。拓展性作业可以指向跨学科研究,如“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请你以‘华罗庚与数学’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介绍一下这位数学家”。
可见,基础性作业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分式基本性质的相关知识;发展性作业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性作业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在未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加有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应承担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坚持差异性原则和生活化原则,采取明确教学目标、设置分层任务、及时归纳总结等策略。在之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应当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开展深入学习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永刚.“双减”视域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23):98-100.
[2]任勃勃.“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6):53-55.
[3]陈舒瑶.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启迪与智慧(下半月.儿童版),2023(8):108-110.
[4]姜昊.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3(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