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文章分析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现状,探讨减负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策略与实践。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内容精简化、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难度层次化、作业设计个性化等四种策略来设计语文课外作业,从而提高作业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减负;课外作业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减负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JK19CJC09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蒋艳(1978—),女,湘潭市第四中学。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1]。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其课外作业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语文课外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于巩固课堂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如何优化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实现“减量提质”,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现状
(一)作业量过大,学生负担过重
部分语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往往会布置大量机械重复的书面作业。例如,学习文言文后,学生可能被要求反复背诵或默写原文与译文,完成配套的练习题,等等。这种机械重复的作业模式不仅会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还可能因为过度强调记忆和重复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感。当学习任务过于繁重时,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会受到影响,学生可能会感到压力和挫败,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作业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
长期以来,以识记为主的背诵作业和以反复练习为主的书面作业是作业设计的主要形式。这类作业形式对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记忆能力有一定帮助,但其单一性和重复性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作业形式往往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持续性发展。
(三)忽视个体差异,作业设计缺乏针对性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自主设计作业意识淡薄,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倾向于采用统一的练习题,这样不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兴趣。以阅读理解类作业为例,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给全班学生布置同一篇难度较大的阅读理解作业,那么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基础薄弱的学生因为难以理解文章内容、缺少答题技巧,容易感到困惑和挫败;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往往因为作业缺乏挑战性而感到枯燥和乏味。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方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减负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策略及实践
(一)作业数量精简化
精简作业数量,是在保证甚至提升作业质量前提下的精简,其最主要的原则是避免低效甚至无效劳动,要求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情,设计 “少而巧”,具有灵活性、典型性的作业。
1.摒弃重复机械的作业形式,实现作业形式的创新性与实效性
在传统的作业模式中,课后作业往往以机械重复的形式出现,这既加重学生的负担,又容易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感。教师应探索并实施新的作业形式,增强作业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针对字词的教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的新课预习过程中自主找出5~8个易错的字词,并将其提交给学习小组长。小组长整合组内易错字词后,再提交给课代表。最后,课代表将各小组提交的内容进行整合,转交给任课教师。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这些易错字词,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让学生避免在后续的学习或考试中犯错。如此,学生的作业负担明显减轻,自主学习能力也显著提升。
2.跳出“题海”的作业思维,实现作业内容的启发性和典型性
传统作业观念往往忽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减负视域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跳出“题海”,根据学情及课堂教学内容精准定位作业范围,精心挑选、编写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语文课外作业,通过少而精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启发性作业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作业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思维深度、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日常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启发性元素。比如,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鉴赏,课后即可布置创意仿写作业—让学生基于对课上文字语言特点的分析,尝试仿写一段新的文字。这样的设计能有效确保课上知识与课后作业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及时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而具有启发性的作业形式,又能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
设计典型作业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关键知识点和常见题型精心设计专题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核心能力[2]。例如,为了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设计跨篇目同题型阅读作业,即利用多篇阅读素材—可以是课内文本组合,也可以是课内加课外文本组合,分阶段进行典型题型专题练习,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作业形式多样化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学生参与”的原则,注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在设计语文课外作业时,教师可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设计形式多样且富有趣味的作业,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走近孤儿院”项目化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进真实生活情境,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搜集相关资源、构思采访提纲、实地参观与采访、撰写新闻稿件、分享活动成果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实际运用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还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合作解决问题。此外,教师也发现,这种项目化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品质有着显著的效果。在与孤儿院的孩子们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切领会社会的温暖和关爱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回报社会、帮助他人的意愿。
(三)作业内容层次化
减负视域下,课后作业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尊重学生差异[3]。学生是认知水平、学习特点、个性特征、兴趣特长各不相同的个体。“一刀切”“大水浇灌式”的课后作业设计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精准滴灌式”的作业设计则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
1.难度层次化
减负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学生信息,依据学生差异进行有的放矢的语文课外作业设计,设计出分层次、多样化的作业菜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高低、需求、兴趣等进行选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背影》时,围绕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这一经典内容,教师可设计A、B、C三个难度层次的作业。作业A:准确流利地背诵具体描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片段。作业B:尝试选择适合的角度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片段进行鉴赏,体会“父亲”形象及作者的情感。作业C:仿照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这一片段,运用适合的描写方法,定格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瞬间。作业A适用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此作业能帮助他们提高记忆力和语感。作业B适用于能力中等的学生,此作业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作业C适用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此作业能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亲情。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注重作业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2.要求层次化
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动机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完成作业时所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各不相同。因此,在设计语文课外作业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差异,科学地进行作业要求分层,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完成作业,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例如,设计《岳阳楼记》背诵作业时,教师可针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差异、掌握的背诵技巧的程度、背诵速度的快慢合理调整作业内容,以提高学生背诵的效果。对于记忆力较强、掌握一定背诵技巧、背诵速度较快的学生,可鼓励他们背诵全文;而对于记忆力较弱、欠缺背诵技巧、背诵速度较慢的学生,只需要求他们背诵文中的经典句段,如描绘岳阳楼胜景的句子、抒写作者情怀抱负的名句等。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类学生往往学习动力不足,教师还应利用课后时间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背诵信心。
当然,层次化作业还需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进步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对于进步较快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作业的难度和要求,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促进其持续发展,并鼓励他们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
(四)作业设计个性化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作业。个性化作业是在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的前提下,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的内容、形式、难度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就感。这种作业设计方式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值得每位教师在实践中深入探索并积极应用。例如,为弘扬耕读传家的家风,教师设计以“致敬最美劳动者”为主题的特色作业。
活动1:利用五一假期,积极参与劳动,体会劳动的辛苦与意义,实现自我的价值,寻找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点滴快乐。用图片记录劳动场景,用文字记录劳动感受。
活动2:教材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劳动者的身影,请爱读书的你结合作品中对劳动人民形象的描写及自己对劳动者的理解,推荐一位“最 的劳动者”,并充分说明理由。
活动3: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拍摄劳动者劳动过程视频,并配上自己的文字解说。
作业要求:请依据自己的兴趣任选其中的一项活动完成;作业需体现个人思考与感悟,鼓励创新表达和个性展示。
在以“致敬最美劳动者”为主题的特色作业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3个活动,在尊重学生完成作业的客观条件、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理解劳动,并学会尊重和赞美劳动者。无论是参与实际劳动、推荐文学作品中的劳动者形象,还是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劳动者,都要求学生结合个人实际经历进行思考、感悟,并鼓励他们以创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结语
综上所述,减负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策略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作业成效及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环境日新月异,教育对象多元多样。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探索设计课外作业的策略和实践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和设计课外作业的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冯晓姣.采访实践 活用语文:基于减负背景的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后作业设计新探[J].教师,2020(36):53-54.
[3]陈玲.以项目为导向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4(8):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