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班级精细化管理,既能做到科学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也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助力学生实现综合发展。文章从基本概念与实施作用两个角度入手,对班主任班级精细化管理作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小学班主任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策略,立足制度、情感、评价、共育等四个角度,落实班级精细化管理策略,旨在增强学生规范意识和学习信心,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实现全面进步。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精细化管理
作者简介:刘玉芳(1976—),女,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衙下集镇鹁鸽崖小学。
精细化管理是指通过分解、细化、落实管理目标,明确管理问题,并制订管理问题解决方案,以达到逐步修改、完善班级管理体系,从而充分发挥精细管理效用的一种管理方式。在小学,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主任需要围绕班级实施精细化管理,并通过提升班级工作质效彰显学校教育成效。基于此,在开展班级精细化管理时,小学班主任应深入理解精细化管理概念及其作用,并据此制订精细化管理策略,从而提升班级管理成效,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
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实施作用
(一)基本概念
精细化管理是管理学术语,其概念可追溯至1911年泰勒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该书是世界上第一本精细化管理著作,且该书的出版意味着精细化管理这一概念正式产生[1]。精细化管理这一概念最初是运用于企业实现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在将精细化管理概念融入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对概念进行适当调整,以更有效地适应小学班级管理需要。在调整中,班主任应进一步明确、细化班级管理目标,且依据学生在班级中的实际表现,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活动,从而达到精细化管理目标。基于此,在落实班级精细化管理时,班主任应树立认真负责的管理态度,保证管理活动的质量,提升班级精细化管理成效。
(二)实施作用
1.有效提高班级管理的针对性
在以传统方法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言堂”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影响学生配合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的意愿,进而降低班级管理效率。精细化管理强调的是管理的“精”与“细”,这就要求班主任摒弃“一言堂”的管理方式,根据明确的班级管理制度,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既转变了班级管理方式,也能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兴趣,从而提升班级管理质效。
2.有效营造班级良好学习氛围
在精细化管理的班级中,基于明确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评价等因素,学生能感受到班级氛围正在向好发展,并且这种良好的班级氛围也能促使学生更专注于学习。因此,在实施班级精细化管理策略时,班主任应依据管理章程实施管理,让学生感受精细化管理对其自身行为、思想的影响,同时体会到精细化管理下班级氛围发生的变化[2]。这样,班主任以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对学生作出积极正向的影响,而学生也能接受该影响,并积极参与精细化管理,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有效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
在开展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培育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在精细化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班主任可借助管理制度的正常运转,引导学生建立以班级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班级荣誉与自身的荣誉、班级发展与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充分认可精细化管理方式,也能努力达到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进步,以此推动班级的整体提升、整体进步,有利于实现培养学生班集体意识的目标。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精细化管理实施策略
(一)制度精细化,合理约束学生的行为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制度的精细化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班级同样需要制度的辅助。对小学班主任而言,现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思想成熟初期,对事情的认知尚不成熟,需要班主任以制订制度的方式进行规范与引导。从制度的角度看,精细化管理制度突出“精”与“细”,能够让学生在制度中确定自己行为的对应项,从而使学生能够合理约束自身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行为,逐步建立正确的学习与行为习惯[3]。在具体制订精细化班级管理制度时,班主任可采取学生自治的方式,即先由学生共同商议得出制度的具体内容,再由班主任根据内容性质的不同,对制度内容进行整理、分类。这样做既能提高班级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班级干部的带头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
在具体实施精细化班级管理制度时,由于小学生很难对自己的不良言行进行约束,因此班主任要化身监督者,监督管理制度的实施。比如,根据制订的班级管理制度,班主任可采取轮流的方式设置“每周班长”职位。从名称上来讲,“每周班长”是指班长这一班级管理职位的有效期为一周,这样可以让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并能亲身体会班级管理的不易,有助于提升班级管理效率。从学生的角度看,在参与执行“每周班长”这一班级管理行为时,一方面,学生能形成对班长这一职位本身承担责任的深刻感知,另一方面,学生能在参与中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深入体会到班级管理工作的不易。这样,学生更易于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自觉落实班级管理制度,并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言行。同时,班主任也需要对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学生给予更多关心,多与其互动,多倾听学生遇到的难题,并给予学生具体的解决建议。
以上,班主任通过制度精细化的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兴趣,也能让学生认识到班级管理工作的不易,以此让学生做到自主合理约束自身的言行,从而提升班级管理质效。
(二)情感精细化,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意识到精细化管理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有着深远影响,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态度。在此基础上,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能得到良好发展,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实施精细化管理时,班主任应认真对待学生给出的各项反馈,如学习上的反馈、生活中的反馈、交往行为中的反馈等,并给予学生真诚的建议,获得学生充分的信任[4]。同时,班主任还应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的优势特征在学习与生活中得到充分展现,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热情。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信赖班主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良好的情感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驱动力,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标。在具体实施情感精细化管理时,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应关爱学生,尝试以爱的方式感化学生、影响学生。比如,班主任可在日常的交流、辅导中适当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强化自身对学生的了解。同时,班主任也可以利用课后沟通与课堂提问的时间,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让学生能够在与班主任的交流中,阐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应给予学生充分信任,如在班级活动中给予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流程的空间;当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时,班主任可先让学生内部自主解决,再进行调解。这样,班主任通过给予学生信任的方式,能够达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的目标,并进一步推动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此外,班主任还应重视自身的言行,在教学和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此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班主任的崇敬与信赖,从而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以上,班主任以情感精细化的方式实施班级管理,意在以情感人,让学生能接受班主任给予的信任、关心和榜样影响,从而建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评价精细化,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
在实施精细化的班级管理时,多元化评价主体是其提倡的重要评价理念。在多元评价主体下,学生能积极参与班级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并通过整理不同主体给出的评价,做到对自身的充分认知,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以落实评价精细化的方式开展班级管理,能够让学生获得不同方面的评价,如思想品德方面的评价、思维智力方面的评价、体育运动方面的评价等,这对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5]。因此,在开展精细化iiqW6413T0cQFYld8/ZkLg==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应做到管育并重,并及时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落实以学生自评、家长点评、班委评价、学生互评等方面为主的多元评价。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可以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精细度,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思想素养等,并通过适当奖励与惩罚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实现有效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标。
在落实评价精细化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准确认识评价的性质,即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展开的具有价值判断性的活动。通过多元评价主体给出的具体评价信息,学生能更好地检验学习成果,对自身整体学习情况形成全面认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查缺补漏,也能让学生获得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进一步分析评价精细化可以发现,在推动多元评价主体给出相应的评价时,与之相关的评价标准也需要优化调整,这样才能提升精细化管理成效。比如,在学期期末时,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以此落实精细化评价;班主任还可以联合各学科教师,让他们针对学生整学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既要有对学生的肯定,也要客观指出学生学习的不足。在这样的评价氛围中,班主任可进一步表扬和鼓励学生整学期积极的学习态度,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以上,班主任应明确评价精细化的具体内容,探讨如何以精细化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实现提高精细化管理质效的目的。
(四)共育精细化,构建全过程育人格局
为了进一步提升班级精细化管理质效,班主任应充分把握好家校共育的关键一步。通过家校共育,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获得全面发展,有效实现培育良好人格与品质的目标。在开展以家校共育为主的精细化班级管理工作时,班主任应与家长积极沟通,向家长讲解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内容,让家长清晰地理解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并支持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这样,班主任与家长、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三方关系间便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共育结构,有助于有效开展各项班级管理工作,让学生在家校共育中取得学习进步、实现健康发展。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班主任实施的共育精细化管理方式,能让家长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这样,家长才真正在学生思想意识、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班主任将班级与家庭进行共育关联,能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的优势,有效构建全过程育人格局。在家校共育形式的班级管理中,学生既能获得班主任的关心、爱护,也能切实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将关怀、爱等精神层面的内容转化为学习的驱动力。此外,在落实共育精细化的过程中,班主任与家长都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并对学生出现的消极情绪进行及时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情绪上的困境。同时,班主任应对共育过程中发现的优秀教育方法、沟通方式等进行整理、总结,并在家长参与的阶段性共育成果介绍会上进行分享,以此让家长能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借鉴应用,提高共育成效。在阶段性共育成果介绍会上,班主任还需要对班级学生进行总体介绍,如表扬进步明显的学生、鼓励进步缓慢的学生,同时家长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从而充分展现全过程育人格局的价值。
以上,班主任从共育精细化入手,围绕班级管理构建全过程育人格局,发挥家长的育人优势,从而充分发挥共育合力,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班级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班主任应制订精细化管理策略,有效推动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从制度精细化、情感精细化、评价精细化、共育精细化等四个方面出发,班主任能有效把握班级管理方向,做到对学生行为、师生关系、学生信心、学生发展的全面管理,真正发挥精细化管理效用,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桂梅.小学班主任班级精细化管理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3(34):91-93.
[2]孟洁.小学班主任班级精细化管理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2(20):37-39.
[3]张霞.小学班主任班级精细化管理的策略[J].教育界,2021(17):2-3.
[4]王聪.小学班主任班级精细化管理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7):158-159.
[5]郝苗.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多点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0(3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