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如何将长江生态文明与小学语文学科有效统整,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的一大课题。文章从课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探讨“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语文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长江生态文明;小学语文;学科统整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小学学科统整的案例研究”(课题批准号:B/2021/02/4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鉴尧(1998—),男,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一、研究价值与背景
(一)研究背景
1.立足时代背景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它不仅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淡水资源和五分之三的水能资源储量,还孕育着丰富多样的水生生物资源。长江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它如同一条生命线,滋养着沿岸地区的繁荣与进步。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长江的索取和破坏日益加剧。这条哺育了中华文明的大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挑战,水质污染、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正在严重威胁着长江的生态平衡。
2.持续利用地域资源
笔者所在学校所处的滨江经济开发区依江而建,作为常州唯一的临江板块,拥有全市长江岸线资源,长江的支流澡江河穿流而过。这片土地不仅自然资源丰富,更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学校所在地的春江杏村南100米处,有一处象墩遗址,它是长江下游地区一处极具代表性的良渚文化遗址,见证了这里数千年的文明演进。漫步于魏村、圩塘老街,随处可见历史留下的痕迹,仿佛让人穿越时空,触摸到往昔岁月的脉搏。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仅是地方特色的体现,还是珍贵的教育资源。
3.有效促进学科整合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课程资源比较单一,过于注重学科本身,或将课程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上,为开发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对基础课程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1]。目前在小学教育中,把“长江生态文明”作为一种资源与学科统整进行研究还是一个空白的领域。
(二)研究价值
1.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经五千年的传承仍在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文化自信的延续。因此,通过“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语文学习的统整,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是在赓续文化血脉、传延民族希望。
2.有利于研究“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学科统整路径
语文课堂需要将生活、生命、生长三方结合起来,激活学习生态。“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学科统整的研究,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国家课程的认识,助力教师探索如何将国家课程的实施与校本课堂文化的建构融为一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3.有利于融合地方优质资源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通过“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语文学科统整的研究,教师不仅能加深对国家课程的理解,还能增强对长江保护的认识、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开发水平,从而推动学校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二、学科统整目标与路径研究
(一)学科统整目标
首先,通过研究,梳理“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语文学科统整的理论基础,在统整过程中形成新思考。
其次,发现学校在“长江生态文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梳理语文教材与“长江生态文明”资源整合的典型内容。
最后,提炼并完善“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语文学科统整的具体方式,形成独特的课程文化,积累丰富的教学案例。
(二)学科统整的路径研究
一是情境引入式。新课标倡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可基于新课标和语文核心素养,以问题为导向,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同时,围绕“长江生态文明”主题,设计开放性问题和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是迁移运用式。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明确要求,各学科要设置不低于总课时10%的课时数进行跨学科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联结,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在“长江生态文明”资源的背景下,学生可以将所学概念迁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增强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是拓展活动式。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探究活动,如鉴赏某一篇诗词课文,基于“长江生态文明”资源,通过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拓展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四是课程开发式。教师以“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为基础,开发综合性课程。课程开发式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种方式注重全过程的课程开发,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有效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提升课程的整体质量。
三、统整方式下的课例研究
(一)课文选择—自然而然地接触“长江生态文明”
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因此长江在很多诗词中具有象征意义,诗人们通过描绘长江流域的景色来表达对故土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离愁别绪等情感。通过梳理可知,部编版教材中与“长江生态文明”相关联的课文(含日积月累)共18篇,如《夜书所见》《早发白帝城》《江畔独步寻花》《草船借箭》等。教师可以探索课文中可拓展延伸的资源,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触、了解“长江生态文明”。
(二)教学内容—引导关注长江文化,培养生态意识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长江边留下了珍贵的诗文墨宝。这些诗词作品中,有的描写长江的自然景观和季节变化,如《望洞庭》《惠崇春江晚景》等;有的表达对长江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的赞美和思考,如《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有的表达对长江流域的怀念和思念,如《忆江南》《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描写长江上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如《芙蓉楼送辛渐》等;还有的表达对长江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事件的赞美和崇敬,如《七律·长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综合来看,这些诗词作品中的长江,既是自然之美的体现,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象征[2]。
当前,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长江大保护”理念对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作为支线活动融入课堂,在解读诗词时强调长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能够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活动—多角度了解“长江生态文明”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长江往往被赋予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地理背景、自然美景、情感寄托、人文精神、文化象征等探索不同文本的教学价值内涵。比如,教师可将“长江生态文明”资源与语文学科整合,以综合性学习为导向,在高年级开办“长江诗歌朗诵会”。
1.活动一:“倾听山河的悲鸣”
以《七律·长征》的教学为例。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穿越了许多壮丽的自然景观,其中包括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这些自然风光不仅是红军长征历程中的挑战,也是战士们抒发情感、磨练意志的重要载体。通过“情境引入式”的教学方法,笔者展示了长征的全程路线图,并向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实力,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伟大的长征。在指导学生朗读通顺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描写的具体形象,如“万水千山”“五岭逶迤”等,进一步追问:“从这些诗歌形象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万水千山、乌蒙磅礴、五岭逶迤是总写,说明山多、水多,其实‘万水千山’是古今异义,诗里写的是山水的险和难。”通过这样的对比赏析,学生们自然感悟到长征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战士不怕艰险、不怕困难的精神。通过这些具体的诗歌形象,学生还深刻理解了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
2.活动二:“致敬可歌可泣的人物”
长江为沿岸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发源地。在三国时期,长江流域是重要的地理、政治和军事区域,因为它连接了东吴、蜀汉和曹魏三国。诸葛亮利用长江的地理优势和当地的气候特点,成功地误导了敌人,取得了战役中的一次小胜利。
以《草船借箭》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拓展活动式”的教学方法,设置适切的教学情境:“你认为这场战役中的‘功臣’是谁?”学生的回答中可能会出现两个答案:诸葛亮、东风。教师可设计如下句式训练:第一天,诸葛亮按兵不动,鲁肃心急如焚,而诸葛亮只是笑而不语,心想: 。第二天,诸葛亮依然没有造势,而周瑜开始疑惑,派人前去打探。诸葛亮故作难色,心中其实窃喜: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诸葛亮的智慧和策略,还培养了自主探究和思考的能力。《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向学生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气,表现了长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3]。
3.活动三:“敬友人,敬故乡”
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感受“孤城”与“孤帆”中的情景交融,笔者运用“迁移运用式”的教学方法提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体会过离别之感?”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身对离别的体会。笔者趁机总结:“离别时,人总是感到孤独的。诗句中的一片孤帆,恰如其分地包裹着一颗孤独的心。86ab923ca5fb7c2bfd2a5121e7a5f6717060b749fd01b903f7c9073d0900c4ee李白远望着‘天际流’的身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孤独,这种孤独超越了个人,连接着东逝的长江水与蓝天。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显得渺小,甚至微不足道。”[4]无数文人墨客在长江边送别友人,望着滔滔长江,总能回忆起熟悉的人与事,流水带走的是时间,是如水的生命。
活动一将所学诗文的历史事件串成线,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文的写作背景,在整体感知中提升学生搜集、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活动二聚焦画面,让学生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活动三则是让学生在感受人物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学会共情。
四、评价与反思
(一)学科内容融合度
通过引入与“长江生态文明”相关的课文和阅读材料,笔者成功地将生态保护的主题融入小学语文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长江生态文明”的窗口。学生们在学习这些内容时,能够了解到长江的地理、生态、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笔者也发现部分教材和素材的选择还有待加强,未来应更加关注素材的多样性和实时性。
(二)教学方法适切度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然而,笔者也需要反思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以确保各种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学生参与度
通过实践活动和课堂讨论等形式,笔者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长江生态文明”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后续,笔者需要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教学效度
从目前的成果来看,将“长江生态文明”资源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从长远来看,笔者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科统整的教学实践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以确保生态文明教育真正在学生们心中落地生花。
【参考文献】
[1]王赛男,王志良.让长江生态文明涵养儿童成长:“长江生态文明”主题课程设计与实施[J].求知导刊,2023(25):17-19.
[2]陈建先.革命诗歌意境教学的三个视角:以《七律·长征》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22(8):45-48.
[3]王余洋.潜心研读语段 感受经典形象: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1):26-27.
[4]马毅.“孤城”与“孤帆”中的情景交融: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阅读教学[J].求知导刊,2022(30):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