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提出要以思辨性阅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这充分说明在如今的人工智能时代,怎样强调基于人的主体地位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都不过分。语文教学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经验,在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和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同时,注重学生思辨性阅读素养的发展。本文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的教学为例,探讨小学低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策略。
“乐思方能思泉涌,深思方能有顿悟。”思考具有真实性,感悟才有生成性。《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经典作品,种葫芦的人只想要葫芦,忽略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蚜虫问题,也不听邻居的劝告,没有抓紧时间去治蚜虫,最后导致愿望落空,没有得到葫芦。故事并不复杂,教师要追问的是主人公为什么“心想事不成”,这个核心问题是基于文本情节和现实困扰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哲思性,需要师生根据文本、借助资料,去细细揣摩、深深体会。
在教学中,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教师可以先带学生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从颜色、形状、感觉等方面观察比较课文当中的两幅图,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学生借助学习单的填空练习,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思考“怎样的葫芦藤,怎样的叶子,什么样的小花,什么样的小葫芦”。如果说教师设计的学习单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多元表达的窗,那么“图文对照”则给学生搭建了表达的支架。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内容,再仔细观察课文中的第一幅图,纷纷议论起来:碧绿的葫芦藤细长细长的,弯弯曲曲地向上生长,绿油油的叶子,碧绿碧绿的,绿叶有椭圆形的,有点儿像手掌的形状;小花雪白雪白的,特别美丽,特别可爱;嫩绿色的小葫芦就更可爱了,像个娃娃似的……在观察第一幅图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第二幅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叶子、小花和葫芦,他们的表达欲大增,争先恐后地介绍此时的葫芦叶枯黄了,花也谢了,葫芦也落了,一切都没有了生机,没有了活力。这样的结果令种葫芦的人猝不及防,他“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葫芦藤会枯了”“小葫芦为什么会掉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语文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个个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活动,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就是一次思维的进阶。
在《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品读种葫芦的人的言行,探究种葫芦的人“心想事不成”的原因。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描写种葫芦的人的行为的话。比如,“‘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这里聚焦种葫芦的人与“看”有关的两个动作,二者都有“看到”的意思,“盯着”里饱含他要葫芦的希望,是全神贯注地注视;而“看见”其实是看而不见的,“一些蚜虫”入了他的视野,却没引起他的重视。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种葫芦的人的语言,从他先后两次所说的话中寻找答案。比如,学生对比阅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感受种葫芦之人对蚜虫的忽视,他的眼里、心里只有“葫芦”,他只期望小葫芦长得赛过大南瓜。这样的想法不仅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也通过他的语言透露出来。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能够很好地体会种葫芦的人对蚜虫的不以为然、毫不在意。这种态度决定了他是不会去治理蚜虫的,邻居再劝也没有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借助语言文字,找到学生思维的生长点。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教师可以拓展科普知识,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蚜虫有这么可怕吗?为什么邻居劝说种葫芦的人要赶快治一治蚜虫呢?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有关蚜虫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蚜虫的相关知识。通过阅读有关蚜虫的资料,学生发现蚜虫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昆虫之一,它们会传播疾病,在植物体表分泌出的排泄物会引发煤污病。蚜虫的繁殖能力超强,一出生就能怀孕,四五天就可以繁殖下一代。蚜虫进食就跟蚊子叮咬我们一样,它吸食植物的汁液,给植物的体表造成无数个小伤口,给病菌和病毒进入植物体内打开了通道。这样一来,学生了解了与蚜虫有关的知识,发现“种葫芦的人对蚜虫的存在不屑一顾是因为无知”,而邻居也只是说出了“该怎么做”没有说出“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治一治蚜虫”。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蚜虫方面的科学知识,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分别扮演邻居和种葫芦的人,锻炼思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教师设计最有挑战性的问题无疑是让学生探讨“如何才能让种葫芦的人心想事成,实现愿望”,要想实现探讨过程的最优化,教师必须给学生搭建探讨的支架,引导学生在“辨”与“辩”中实现思维进阶。治蚜虫就一定能让种葫芦的人心想事成吗?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的结果。比如,“假如小葫芦已经掉了,种葫芦的人才开始每天除虫,他能得到大葫芦吗”,学生通过思考发现种葫芦的人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葫芦掉了,整棵葫芦藤就快死了,错过了治虫的时机;又如,“假如种葫芦的人每天用牛奶、洗脸水给葫芦叶除虫,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学生讨论后发现这个方法也行不通,因为牛奶不仅不能杀死蚜虫,还可能让蚜虫活得更好……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不同层面思考“种葫芦的人种不出葫芦”的原因,探讨“种出葫芦”的主客观条件,比如,种葫芦的人要及时除蚜虫,要掌握除蚜虫的时机,还要有合适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续编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发现问题,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种葫芦的人刚发现叶子上有蚜虫就及时使用杀虫剂除掉蚜虫,然后及时施肥、浇水,科学种植,最后心想事成得到了大葫芦。
总之,《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的思辨式阅读教学,可以开拓并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经历如何将主观愿望变为客观现实的具体探究,训练了学生系统、全局思考核心问题的意识。学生将所获得的全面的认知,迁移到生活中去,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学生看到了自己思维成长的足迹,在自己的生活中合理制定行动目标,明确实现目标的客观条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很好地锻炼了思维能力。
语文世界(小学版)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