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是一种微型的文言文,它不仅能培育学生的文言素养,同时还能增长学生的思维能力。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的小古文,这些小古文浅显易懂,深得学生喜欢。教师要应用小古文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培育思维品质之“点”,梳理培育学生思维品质之“线”,打造培育学生思维品质之“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辅之以思维导图、文本补白、人物揣摩、情境再现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笔者在小古文教学中发现,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小古文的主人公都是充满智慧的,如《司马光》中的司马光、《磨杵成针》中的李白、《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王戎、《杨氏之子》中的杨氏之子,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小古文中发掘培育学生思维的“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领略小古文中的主人公的风采。由于小古文距离学生的年代久远,学生对小古文的字词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在引导学生解读小古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启发、引导、点拨。
比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文中的“多子折枝”存在着认知、理解上的偏差。很多学生,望文生义,将“多子折枝”理解为“很多小孩子折树枝”。对于这样的一种解读,笔者没有直接给予批评,也没有采用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答案的方式,而是借助图片、相关的古诗词中的诗句,来启发、引导学生联想、类比。如枝头挂满果实的照片,如“千朵万朵压枝低”。如此一来,学生就能进行类比推理,联想到“多子折枝”中的“子”就是指“李子”,而“折”就是压弯,甚至压断的意思。通过这样的一种启发,学生不仅能理解小古文中的关键词句的意思,同时还能培育古诗文解读的联想能力、类比推理能力。这样的一种联想、类比能力,对于学生解读小古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提供相关的图片、诗句,通过情景呈现、诗句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诠释小古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从而推动学生对小古文的解读,发展学生小古文类比推理、迁移联想等方面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小古文中积极发掘培育学生思维品质的“点”,通过发掘出的“点”,引导学生学习小古文,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融入小古文的解读之中,帮助学生叩开小古文解读之门。
有时候,小古文本身就是培育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在小古文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小古文的内在脉络,让学生将小古文中叙述的内容串联起来思考、探究。梳理小古文的内在脉络,是培育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措施。学生梳理小古文的内容,能领略到小古文的内在表达旨趣。
比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教师不妨让学生扮演王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不取道旁李”,赋予学生思维力生长的绝佳契机;引导学生梳理小古文的内在脉络:树在道边应当“子少”,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推理、反证等方式、方法,让学生探究李子的数量与李子的味道之间的关系,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有的学生这样表达其逻辑推理过程:树在道旁,如果果实非常甜,人们必然争相采摘,从而导致树上的果实减少;树在道旁而果实非常多,则说明果实一定不好吃。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小古文中的语言表达来进行推理,如“树在道旁而少子,此果必甜”“树在道旁而无子,此果必甜”。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循着小古文的写作内容思考,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小古文,让学生理解小古文的内在逻辑脉络,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通过学生思维可视化,教师可以触摸到学生的思维质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通过学生思维可视化,教师对学生的小古文解读加以启发、点拨、指导,进而让学生对小古文的解读更精准。
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的思维条理化、层次化,还要让学生的思维结构化、系统化。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小古文,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于小古文的文字表面,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在小古文文字表面“打转”甚至“打滑”。在引导学生解读小古文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突破对小古文重难点的认知、理解,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小古文的字面意思,还要让学生透过小古文的文字表面,解读小古文中的人物的言行,让学生走进小古文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如,教学《杨氏之子》这篇小古文,笔者重点引导学生解读“‘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等关键词句。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杨氏小儿的机智到底体现在哪里呢?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性、因果性,笔者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填空练习:因为( ),所以“此(杨梅)是君家果”;因为( ),所以“孔雀是夫子家禽”。通过问题启发、填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因果推理训练:因为你姓杨,所以此(杨梅)是君家果。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站在杨氏之子的立场上进行类比推理:因为你姓孔,所以孔雀是夫子家禽。在《杨氏之子》的小古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孔君平的因果推理,也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杨氏之子的类比推理,更要让学生将两个推理联系起来,感受杨氏之子的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敏捷性、独特性。在思维的灵活性上,杨氏之子将孔君平的“果”变为“禽”;在思维的变通性上,杨氏之子将“是”变为“未闻是”,更体现了杨氏之子的回旋反击、技高一筹;在思维的敏捷性上,表现为杨氏之子的“应声答”;在思维的独特性上,杨氏之子的“未闻”表现为他不为别人的思想左右。通过引导学生品读小古文中的关键词句,学生能洞察杨氏之子的思维结构。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培育学生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思维。
小古文是培育学生思维品质的良好载体、媒介。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小古文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子”。
著名教育学者罗伯特·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ー书中说:“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小古文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篇幅短,但字里行间都蕴含着培育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支点”。小古文文字凝练,意蕴丰富。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解读小古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实践证明,只有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有效地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世界(小学版)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