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社区是一个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修建的移民村。2023年以来,我们多次前往武当社区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6月15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农院)主办的田野青春故事分享会上,“百村观察”平台党支部党员讲述了他们和社区的动人故事。
2006年,中农院启动“百村观察”项目,对全国数百个村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已连续开展18年。依托该项目,成立跨年级、跨专业的研究生党支部,即“百村观察”平台党支部。今年,“百村观察”平台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创建名单。
党支部坚持党建和调查业务工作融合,由党支部书记担任“百村观察”平台业务主管,支委分别担任问卷设计中心、调查组织中心等4个调查业务中心负责人,常态化组织师生开展田野调查。打造集“调、讲、宣、写”功能于一体的研究生培养实验示范区,积极推动党团班一体化建设。
支部引导学生带着理论观察,带着问题调研,带着思考实践。3年来,组织1190人次参与调研,审核录入问卷和调研报告累计12540份,带领172名学生前往全国21省53个村开展“习近平总书记乡村足迹寻访活动”,访谈320名基层党员干部和1000余名农户,累计行程超过2万公里。“百村观察”平台党支部社会实践队荣获“三下乡”全国优秀实践团队。
“支部发挥田野调查特色和政治学一流学科优势,把党建活动立于田间地头,把党员教育放在乡村振兴前沿,把党员服务做到基层治理一线。”党支部书记龙凤翔介绍,支部打造田野党建品牌,在武汉、咸宁等地设立“田野党建工作室”,鼓励党员录制“行走的党课”,开展田野青春故事分享会和百村讲坛活动,引导党员厚植家国情怀,体悟中国之治。
“70岁的党员庞西明,在村里建设时,主动认领服务岗位,带着村民义务投工,顶着烈日监督工程质量。”在崇阳县大市村做田野调查时,支部党员马蕊将了解到的优秀党员事迹录制成“行走的党课”,号召大家以他们为榜样,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我的访谈对象虽然是‘小人物’,但却展示了‘大历史’。”支部党员郑佳俊在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改变的同时,还将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撰写成调查报告。
党支部聚焦“学科维度”与“个人维度”的双重成长,不仅参与出版《消逝的村庄》《中国农村调查》等书籍10多册,参与撰写咨询报告获省部级及以上批示和采纳53篇,还涌现出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省高校“研究生党员标兵”。支部党员们在田野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责任担当意识和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
“调研中,我听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村支书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故事,让我敬佩不已,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支部党员王雪莹打算毕业后扎根基层。
与王雪莹有相同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龙凤翔说:“支部以党建带学术,以学术促科研,开展红色足迹寻访、乡村振兴调研等活动,坚定支部党员理想信念,培养了一批批‘动腿能调查、动眼能观察、动脑能思考、动手能写作、动口能表达’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