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三全育人”理念作为一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日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和应用。高职教育作为连接技能培养与人才培养的桥梁,其学生管理不仅仅关乎学生个体的成长,更涉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高等教育的责任。在实施“三全育人”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高职学生管理,是当前需要深入探讨和有效实施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简单讨论“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管理价值,深入探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策略,以供参考。
“三全育人”强调全面发展、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旨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业管理和纪律约束,而是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其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管理价值
“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全员参与教育过程,这意味着不仅是教师和学生,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应参与到育人工作中来。例如,图书馆管理员、实验室技术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这种全员参与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还可以在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教育和影响。这种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包括学术知识的积累,还涵盖了道德修养、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具备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全程育人,即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持续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例如,通过课程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还能熟练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提升其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全程育人的过程中,学校还可以通过职业规划指导、就业服务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三全育人”理念的实施,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职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对育人观念的改革并不重视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对育人观念的改革并不重视。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观念,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而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传统观念下,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忽略了对学生品德、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这种片面的育人观念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全方位的成长支持,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实际管理中,育人观念的改革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落实。尽管“三全育人”理念提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仅仅将其视为一句口号,缺乏具体的措施和行动。管理者和教师在育人观念上的革新不足,导致“三全育人”理念难以真正落地。很多教师仍然只注重课堂教学和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心理和品德的引导。管理者也未能在制度和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障,使得育人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育人观念改革的不重视还反映在学校管理层的意识和态度上。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往往重视短期的教学成果和就业率指标,而忽视了学生长远的发展和全面的成长。他们在思想上未能充分认识到“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性,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导致育人工作在学校整体规划中的地位不高,相关改革举措难以深入推进。
2.2 学校改革重心方向有所偏移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学校改革重心方向有所偏移。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改革过程中过度强调职业技能和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在追求市场化和就业导向的过程中,往往将教育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上,导致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被边缘化。学校的教育改革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以短期就业率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主要标准,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受到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在设计课程时,重点放在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上,而公共基础课程和综合素质课程则被压缩或弱化。这种课程体系虽然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忽视了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教育内容过于狭窄,无法满足其多方面的发展需求。
学校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行政化管理和功利化倾向,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过于注重量化指标,如就业率、升学率等,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育人效果。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就业情况,而对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这种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应试教育和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和关爱。
3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管理策略
3.1 将党建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
党建工作要全面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通过班级党支部、学生党小组等基层组织,定期开展党课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等,使党的思想、政策在学生中得到广泛传播与贯彻。同时,发挥党员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形式,激发党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党建工作要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包括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教育,使其对党的性质、宗旨、历史有初步了解;在日常管理中,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等渠道,深化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党的领导。此外,结合时事热点和重大节庆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庆祝建党日、国庆日等,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革命传统教育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党建工作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结合。通过建立专业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和党员学生开展专业学习、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具体措施包括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企业实习、志愿服务等活动,锻炼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在职业发展指导中,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中的党员代表和优秀校友回校讲座,分享其职业发展经验和心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党建工作要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党建工作联动机制,通过党支部、党小组等组织,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心理测评、心理辅导等手段,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并建立档案;在日常管理中,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在遇到重大事件或突发情况时,及时组织党员教师和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党建工作要与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通过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体措施包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组织和动员广大党员和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内容上,注重融入党的思想和文化元素,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党的教育和熏陶;在活动形式上,创新方式方法,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网络直播、线上互动等形式,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参与面。
3.2 全面构建学生育人的八大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中,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具体做法包括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此外,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红色教育基地参观、革命传统教育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政治认同。
在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中,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包括在活动策划和实施过程中,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网络直播、线上互动等形式,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参与面,促进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成长和发展。
在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具体做法包括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参观学习,使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此外,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公益事业,通过亲身实践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责任意识。
在管理育人体系的构建中,通过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和学习氛围。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个体心理咨询等方式,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健康成长。
在服务育人体系的构建中,通过完善学生服务保障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具体做法包括建立学生资助体系,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建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通过举办就业指导讲座、职业规划咨询、招聘会等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提升就业能力;建立生活服务保障体系,通过完善学生宿舍、食堂等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心理育人体系的构建中,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机制,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测评,了解其心理状况,并建立档案;在日常管理中,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在遇到重大事件或突发情况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中,通过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育人平台。具体做法包括建立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生活动信息等,增强学生的网络素养和信息获取能力;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展网络课程和互动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和学习资源;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形成良好的网络育人氛围。
在环境育人体系的构建中,通过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布置校园文化墙、设置文化景观等方式,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加强校园绿化和环境卫生管理,创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定期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3 打造完善的学生管理队伍
构建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度建设要考虑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涵盖学生日常管理、德育工作、心理健康、学业指导、就业服务等方面。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严格的执行,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效推进。高职学生管理队伍不仅需要具备管理能力,更要有专业素养和育人意识。应通过定期培训、专题研讨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可以邀请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专题讲座,开设管理技能提升班,组织管理人员参加教育管理研讨会,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此外,还可以鼓励管理人员进行自我提升,如攻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等。
高职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某个部门或个人难以实现全面育人目标。因此,要注重团队协作,形成合力。可以建立定期的工作例会制度,组织跨部门的经验交流和工作总结会,分享成功经验和教训,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特别是在处理突发事件和重大问题时,要有统一的应对方案和协作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和行动一致。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管理效果。要通过关心和关爱管理人员,减轻其心理压力,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可以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和团队建设活动,如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心理减压课程、户外拓展训练等,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工作热情。此外,要改善管理人员的办公环境,提供必要的办公设施和条件,保障其工作舒适度和效率。
高职学生管理不仅仅是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更需要通过文化的熏陶和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例如,可以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可以通过校园媒体,宣传优秀学生和管理人员的先进事迹,树立榜样和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3.4 构建并践行“12386”育人模式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管理策略中构建并践行“12386”育人模式,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该模式具体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类课程、八项机制和六大保障。以学生为中心是“12386”育人模式的核心。所有的管理策略和教育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展开,具体方法包括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表现和成长轨迹,定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制订个性化的成长计划。通过定期的个别谈话和心理辅导,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两个平台是实施“12386”育人模式的重要支撑。第一个平台是线上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实现学生信息的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通过该平台,可以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精准地干预和指导。第二个平台是线下实践平台,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具体方法包括与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观摩,了解行业动态和工作流程,提升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类课程是“12386”育人模式的重要内容,包括专业课程、素质课程和实践课程。专业课程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训环节,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素质课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素养教育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内外实训、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八项机制是保障“12386”育人模式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包括学生成长导师制、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家校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机制、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学生活动支持机制、奖惩激励机制和反馈评估机制。具体方法包括为每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渠道;建立心理健康保障机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生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和创新创业项目;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热情;通过定期的反馈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育人策略和措施。
六大保障是“12386”育人模式的基础,包括政策保障、制度保障、队伍保障、经费保障、环境保障和文化保障。具体方法包括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为“12386”育人模式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加大经费投入,为各项育人活动提供财力支持;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4 结语
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领下,高职学生管理正逐步从传统的学业导向向全面发展转变。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上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学校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能够进一步深化对“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解,创新管理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