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中小学生学科学习压力较大、学科课业繁重等问题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问题。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就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话题。“双减”政策的推出和广泛应用为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压力提供了教育改革方向,要求中小学校要优化作业设计,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学习特点,减少传统内容重复、形式单一的作业活动。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作业不仅帮助小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同样也对衡量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就要充分解读“双减”政策的要求,优化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同时也要减轻小学生的数学作业负担,构建高效、有效、灵活的小学数学作业模式,推动小学生的综合发展。
1 “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教育意义
1.1 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练习题目、重复题目过多的问题,此类作业形式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更高的学习压力,进而使学生出现学习疲惫感,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双减”政策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实际作业设计活动中要削减数学作业数量,避免设计难度较高、重复性较高的作业内容,有效减轻了小学生的学业负担。
1.2 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转变了传统的作业设计思路和目标,不仅关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同样也更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丰富的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能够助力小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有效锻炼了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灵活性和创新创造能力,提升了小学生的学习质量。
1.3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遵循了减负增效的设计原则,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分析小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同时也关注小学生的自主性,由小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内容,极大满足了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此类单元作业设计理念,极大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要点
2.1 单元作业内容要呈现递进性特点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知识的编排,以数学知识类型和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为设计原则,并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教材单元中,数学知识的编排规律也呈现难度递增的特点。在“双减”政策下,优化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就要遵循数学知识的编排规律,以及小学生的能力发展规律,设计内容难度递进型的作业活动。比如从基本的数学概念出发,不断提升作业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形成螺旋上升式的作业模式。在此类作业模式下,小学生也能实现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的递进性发展,进而强化学生的数学认知和思维水平。
2.2 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提升数学作业的应用效果,强化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尤其是传统的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不仅要关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同样也要将新的数学知识融入单元作业中,发挥单元作业承上启下的作用,助力学生形成创新创造思维。
2.3 单元作业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要重视小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在设计单元作业时,教师要强调作业内容的举一反三功能,推动学生在掌握一个数学知识点的同时,学会挖掘该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形成更完善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有效推动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现状分析
3.1 作业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更关注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这也赋予了小学数学学科一定的灵活性和工具性。然而,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存在作业形式单一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小学数学教师关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和灵活应用,但并未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兴趣。同时在设计作业形式时,以文字表述和理论知识为主,作业形式缺乏灵活性,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小学生的学业负担。
3.2 作业层次设计并未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小学阶段受到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不同的影响,小学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程度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在设计小学数学单元作业,教师并未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设计统一难度水平的作业内容数量和类型。此类设计方式往往会出现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认为题目过于简单,难以获得能力发展,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则存在一定的困难。此类现象往往会出现小学生完成作业态度较为消极的问题,降低了小学数学单元作业应用效果。
3.3 作业内容片面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再学习和补充。在设计小学数学单元作业时,往往会出现仅仅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铺垫下一单元的预习而设计作业内容。作业内容涵盖的知识点,仅仅为本单元和下单元的重点内容,这就出现了单元作业内容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的不足之处,无法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单元知识体系。
3.4 作业缺乏实际内容难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关注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中应用实践活动生活素材,提高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设计小学数学单元作业时,存在以教材内容为主的现状,缺乏实际内容,尤其是缺少生活化元素,导致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较差,进而出现了小学生难以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难以发展小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同样也并未遵循“双减”政策提出的减负增效原则。
4 “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
4.1 深入解读“双减”要求,明确作业设计方向
“双减”政策的推出提出了要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要求,在设计作业时,不仅要针对性调整作业数量,删除无效、重复的作业内容,同样也要丰富作业形式,提升作业设计的目的性和趣味性。在此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更要深入解读“双减”的政策要求,明确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方向。
第一,分析数学作业设计现状和痛点。小学生对数学作业设计的感受是直观反映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效果的重要渠道。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展开实际调研,回顾与反思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不足之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访谈与调研。比如在回顾与反思阶段,数学教师要以减负增效为标准对作业设计的数量、作业内容等进行评估,以此分析当前单元作业设计是否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在学生的访谈调查阶段,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分析学生发展情况的角度出发,设计访谈问题。比如在小数除法的单元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就要分析当前单元作业设计的现状和痛点,理清本单元的习题数量和设计类型。同时对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学生认为完成本单元组数学作业需要花费多少时间?问题二:学生认为本单元数学作业的难度高不高?问题三:学生希望完成什么类型的数学作业?在教师回顾反思和询问学生后,能够了解单元作业布置的现状以及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优化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方向,设计有效性较高、有丰富趣味性元素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第二,分析数学作业应用效益,优化作业设计方向。在了解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现状后,遵循减负增效的原则,削减效能较低的作业内容,调整作业形式。仍旧以“小数除法”的单元作业设计为例,本单元作业以除法练习题为主。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分析练习题中有相同主题、类似形式的数学题,并思考此类数学题对学生的发展是否有积极作用,在反思设计的过程中,删除部分同类型的题目,以此减少数学单元作业的数量。随后在单元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不仅要关注小学生对除法知识的掌握,同样也要丰富小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体验,进而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有效落实单元作业设计减负增效的目的。
4.2 以单元知识内容为核心,明确作业设计目标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要从单元教学活动入手,深入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明确单元作业设计的目标。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要减少作业设计数量,提升作业设计效果,就要明确单元作业设计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单元知识内容,把握单元知识范围。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将每一类数学知识与单元的形式编排起来,同时在单元编排过程中,数学知识点呈现难度递增的状态。以单元知识内容为核心,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单元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挖掘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确定单元教学主题,以此为基础明确单元作业设计目标。
以“大数的认识”单元活动为例,本节课为小学四年级的第一门课程,本单元的学习基础为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万以内的数。小学数学教师分析教材单元知识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为认识更大的数,并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同时掌握更大数的计数单位,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在设计单元作业设计目标时,就可以单元知识内容为出发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明确以下作业目标。目标一: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搜集在生活中常见的大数,体会大数的实际应用价值。目标二:设计动手探究和操作活动,体会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并了解个、十、百、千、万、百、万、千万、亿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目标三:学生在完成单元作业后,能够学会比较不同数的大小,并学会认识数据、改写计数单位,同时也能灵活应用计数单位表示大数。在明确单元作业设计目标后,能够进一步指明小学生的复习方向和知识掌握目标,进而提高单元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4.3 创新设计前置单元作业,指导单元教学活动
前置性单元作业是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小学生巩固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同样也能使学生在课前进一步了解新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前置性单元作业的完成过程中生成数学学习问题,推动学生展开自主思考和探究。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优化前置性单元作业,能够转变传统以阅读数学教材完成预习题目的方式,丰富数学作业形式和内容,同样也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顺利度过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单元活动为例,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设计前置单元作业,要避免传统书面形式的作业,而是要推动学生思考与探究。在本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相关的知识,在设计单元前置作业时就可以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出发点,推动学生展开思考与探究。作业一: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长方体物品?这些物品有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是怎样的?作业二:学生阅读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思考在教材中提到的“棱”是什么意思?对应生活中的长方体物品,该物品上有几条棱?学生可以尝试对这几条棱进行分类,并谈一谈分类的标准。作业三:长方体物品的顶点有几个?通过上述几项前置单元作业,有效弥补了传统书面形式作业的不足之处,同时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产生对长方体物品的自我思考和认知,同时也能生成学习问题,为展开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4.4 依托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设计实用型单元作业
在应试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更关注小学生的知识掌握训练,并未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就要转变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关注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此时数学教师就要依托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设计实用型单元作业。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特征,设计生活类实用型单元作业,能够从小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以生活素材为背景,推动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降低数学作业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测量”单元活动为例,在本节课中学生仅仅完成教材中给出的测量题目,难以推动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影响了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无法发挥数学作业的价值。在此背景下,教师就可以设计生活类的实用单元作业,以“测量微小物体”为主题,打造生活实践作业。同时,学生也可以发挥自主性,选择生活中较为熟悉的生活用品,展开实际测量。例如生活中常见的花生、学校中常见的字典,或者家庭中常见的电线铜丝等物品,分别测量对应的质量、厚度、直径等数据。此类微小物体难以使用一般的测量工具直接得出数据,学生就要灵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展开动手实践和探究,掌握测量微小物体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同时在此类生活实用型单元作业中,学生不仅能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同样也能学会使用数学的眼光思考世界、观察世界,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5 关注学生能力阶段发展,丰富单元作业形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存在较大差异,作业形式内容统一的数学单元作业,难以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部分数学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时,也会出现由于作业难度较高而影响作业完成兴趣的现象。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要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就要分析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小学生的能力阶段发展,设计自选作业和分层作业,进而增强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有效性。
第一,设计自选作业。自选作业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偏好,从教师设计的单元作业中任选其一完成即可。在“双减”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就要从单元整体知识的角度出发,设计单元作业内容,单元作业内容要保障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关联性。以“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单元作业为例,在本单元中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设计了三组单元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偏好选择一组完成即可。作业一:现实挑战题目,学生在规定的3分钟或5分钟时间内完成口算题目。作业二:学生应用本节课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问题。作业三:学生结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探索如何使用速算或抢断的方法,解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上述三组作业分别对应了数学基础数学知识应用和数学思维发散教学目标,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第二,设计分层作业。数学分层作业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同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内容。与自主选择作业不同,分层作业是以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学习能力的分析结果为出发点,在学生完成分层次作业活动的基础上,能够获得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以“面积”的单元设计为例,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差异,分别设计了基础性、提高性和拓展性作业内容,其中基础性作业,关注小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学生直接利用面积计算公式即可解决该数学问题。同时基础性作业内容与教材中给出的例题也有较大的相似,更关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实现技能练习和掌握技能。提高作业的难度,关注小学生运用面积计算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该类型作业面向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拓展性作业则是面向学习能力较强、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例如“将8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最大为多少?面积为多少?”该问题能够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会举一反三,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6 优化单元作业评价活动,提升单元作业应用效果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不仅要遵循减负增效的原则,设计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同样也要完善单元作业评价活动,进而提升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的应用效果。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单元作业评价标准和方法。单元作业评价标准要根据小学数学单元作业目标出发,关注小学生是否能合理或准确地运用数学概念解题方法,进而使小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数学作业的目标和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有效保障单元作业评价的公正性和一致性。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转变了传统以大量书面形式为主的作业活动,而是以实践探究类作业为主,以少量书面作业为辅的作业模式。因此教师就要创新作业评价方法,比如应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灵活应用数学概念或解题方法的过程路径,以及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同时,过程性评价方法的应用也能实现及时反馈和个性化反馈,及时纠正小学生的学习误区,引领小学生解题的正确方向,进而助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
以“运算定律”的分层单元作业评价为例,小学数学教师针对性地分层作业评价,比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开展作业评价时,教师不仅要关注该层次学生的基础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同样也要以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从发散学生学习思维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助力学生在应用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尝试使用简便计算的方式。针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评价学生能否掌握基本的运算顺序,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应用了数学方法、是否能及时转变数学思维。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则要评价此类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同样也要激发此类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师要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帮助该层次学生建立“我可以”“我能行”的数学学习自信心,进而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5 结语
总的来说,传统小学数学作业存在作业内容形式单一的问题,不仅会增大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样也难以发挥作业活动的育人价值,难以推动小学生的素养发展。“双减”政策的推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同样在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引领下,更能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在此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要遵循减负增效的原则,探索单元作业形式、作业内容的多样化设计路径。在具体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解读“双减”的政策要求,明确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方向。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单元知识内容为核心,明确单元作业设计的目标。从创新设计前置性单元作业、实用性单元作业等角度出发,不断丰富单元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优化单元作业评价活动,提升单元作业的应用效果,以此形成更完善的单元作业框架,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甘肃省玛曲县欧拉镇寄宿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