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的关键时期,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理论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是对这一现状的积极回应,力求在实践中实现知识内化、技能熟练和素质养成的统一,对于深化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中职语文教学为背景,深度探讨了“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通过对该模式的实施和应用,旨在强化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紧密结合,从而实现中职教育目标,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在当今社会,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尤其是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如何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教育目标的有效对接,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教学课题。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沟通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倡导以实际操作为驱动,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并行不悖,旨在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传输方式,转而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立体化教学环境。力图通过实践操作、情景模拟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互动交流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1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观念与技能滞后
在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技能滞后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许多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往往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倾向于沿用旧有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激发。他们可能较少关注到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如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项目驱动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手段单一,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此外,部分教师可能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跨学科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无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语文教学赋能,进一步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
1.2 学生语文基础薄弱且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中,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样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体系较为薄弱,从基础的字词掌握、语法理解到篇章阅读、写作表达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他们在日常学习中的信息获取和理解能力,也对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构成了阻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在语文学习上遇到困难,反复受挫,许多中职生逐渐丧失了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可能因无法有效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而感到沮丧,久而久之形成了消极抵触的情绪,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感。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氛围沉闷,互动交流匮乏,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导致整体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同时,这也使得培养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中职人才的目标面临着严峻考验。
1.3 学校管理与重视程度不足
在当前中职教育体系下,学校管理层面对于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尤其是对语文这类基础非专业课程的投入和关注度存在一定的欠缺。这一现象具体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在学校的资源配置上,可能过于侧重于专业技能训练及实习实训设备的购置,而相对忽视了对语文等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设施的更新和完善;其次,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非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往往被压缩,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再者,这种对语文课程的轻视态度也间接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在缺乏足够支持和激励机制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及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动力不足,难以有效应对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因此,如何从学校管理层面上提高对语文等基础学科的重视程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成为改善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关键所在。
1.4 学生综合素质问题及心理特点
在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及心理特点构成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许多中职学生不仅在学业基础方面表现出薄弱态势,在个人素质、行为规范以及对未来规划的认知上同样面临困境。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缺乏自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无法有效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导致课堂秩序维护困难,也间接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效果。同时,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职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和自我认知发展需求,对传统教育方式容易产生抵触感,这无疑加大了教师在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如何针对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进行引导,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塑造良好的人格特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语文素养和学习兴趣,是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之一。此外,关注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5 “做学教合一”等模式的应用尚不充分
在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尽管教育界大力提倡并推广“做学教合一”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应用层面,这一新型教学理念在中职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和落实程度并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仍倾向于沿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能够将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融入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案例并不多见,导致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的机会有限,难以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文学鉴赏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能力。此外,由于缺乏对“做学教合一”模式的深入理解和有效执行,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提供配套资源以及评价教学质量时,也往往未能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从而影响了该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育领域内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因此,如何推动并完善“做学教合一”等新型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亟待解决且意义深远的问题。
2 中职语文“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价值
2.1 提升实践能力
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设计并实施一系列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模拟新闻发布会、剧本排演、项目报告撰写等。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从而增强语言表达、信息处理、书面和口头沟通等实践应用能力。
2.2 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单纯听讲转变为亲自动手完成项目,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学习,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并培养出持续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动力。
2.3 知识与技能融合
“做学教合一”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例如,在商务文秘课程中融入公文写作、会议记录等内容,实现语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深度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其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2.4 培养创新能力
在此模式下,学生不仅能接受既定的知识传授,更有机会在实践中尝试创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而锻炼其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比如在进行故事创作、广告文案策划等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出新颖独特的创意。
2.5 优化教师角色
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在组织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共享经验,形成良好的互动式教学环境,有利于构建和谐、有效的师生关系。
2.6 提高教学质量与就业竞争力
通过“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获得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无疑极大增强了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此外,该模式的成功实施也能有效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促进中职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确保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高质量就业。
3 中职语文“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3.1 教师角色转变
在“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变革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承担知识的传播者角色,而在这一新模式中,教师则需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实践能力。首先针对引导者角色转变,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理论知识,而是设计富有情境性和实践性的学习任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教师通过提问、示范、讨论等方式,启迪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组织者角色转变,教师需精心策划和安排各项教学活动,如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等,以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划分小组、分配任务,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和执行方案,并监督活动进程,保证每个环节的有效实施。最后,合作者角色转变,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旅途中的同行者和伙伴。他们会积极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讨论、解答疑问、提供指导,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这种合作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建立更为平等、开放、互动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师角色的这一系列转变,教学活动得以聚焦于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合作互动,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达成“做学教合一”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3.2 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
在“做学教合一”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中,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策略之一。这一策略旨在将各类优质的教学资源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构建起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又能实现高效互动的综合教学平台。首先,在资源整合方面,教师广泛收集和整合各类在线课程、电子书籍、行业实操案例以及多媒体素材等,使之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相互补充,形成丰富立体的教学资源库。通过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教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更多元、生动的内容,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教授广告文案写作时,除了讲解基本理论知识,还可以引入实际的广告案例、视频解析和优秀文案模板,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实践创作,增强对广告文案写作技巧和策略的认识。其次,关于平台建设方面,则强调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如借助智慧课堂系统、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或学校自主研发的学习管理系统等工具。这些平台能够实现教学任务的发布、教学资料的共享、线上实时讨论以及学生作业的提交与教师反馈等功能。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立专门的学习空间,如剧本创作工作坊,组织学生进行线上写作,进行剧本创作、修改与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做好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和视野,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效利用。通过这些举措,教师成功地推动了“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学习语文知识,提升了其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
3.3 情境化教学设计
情境化教学设计是“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实践策略,旨在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或未来职业场景相仿的教学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环境的体验中习得和掌握语文技能。在具体实施时,教师需根据中职语文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及未来可能面对的职业需求,精心策划和组织各类情境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扮演各种角色,参与到模拟的实际工作流程之中,如撰写文书、沟通交流、项目策划等。情境化教学强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有助于他们直观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灵活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之中,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自然过渡,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适应未来职场的能力,真正体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例如,在教授应用文写作时,教师可以模拟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经理、员工、客户等),组织一次虚拟的商务会议。在会议筹备阶段,要求学生撰写邀请函、会议议程、工作报告等相关应用文稿,并在会议进行时使用所写文档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种情境化的方式,学生不仅能直观理解应用文的格式规范和功能用途,还能提升实际工作中所需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又比如在学习古诗词鉴赏单元时,教师可以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策划并举办一场以古诗词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诗词创作大赛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深入理解和欣赏诗词之美,还需要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文案编写、海报设计、主持词准备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实现“做中学”的目标。
3.4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中是一个关键教学策略,其核心思想是围绕具体的、实际的任务来组织和推动教学进程。这种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完成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与技能。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设定具有明确目标和预期成果的任务,这些任务通常与现实生活或未来职业场景紧密结合,涵盖多种语文技能的运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须自主探索、合作研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逐步积累和提升语文素养。这种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语文理论知识,并通过反复实践和反馈,不断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写作技巧、批判性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为今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新闻报道与写作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项模拟新闻采编任务,要求学生分组扮演记者、编辑等角色,选择校园内的某一事件或活动作为新闻素材,进行实地采访、信息搜集、稿件撰写及后期修改等一系列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如词汇运用、句式结构等来撰写新闻稿,还要学会如何提炼新闻要点、把握新闻价值以及遵循新闻伦理原则等专业素养。又比如,在教授剧本创作课程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微电影剧本编写项目,每个小组需根据指定主题或自选题材,共同构思故事情节、设计人物对话、安排场景转换,并最终形成完整的剧本文本。通过这种任务驱动的方式,学生将理论学习融入实践中,提高对文学创作规律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5 多元评价体系构建
在“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中,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实践环节,旨在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估和激励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这一评价体系突破了传统的仅依赖期末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和能力提升。例如,在针对以“古代诗词鉴赏与朗诵展示”为主题的项目活动中,教师要能将多元评价体系贯穿其中。首先实施过程性评价,记录并评估学生在活动准备阶段(如查阅资料、撰写赏析文稿、练习朗诵)的投入程度和努力情况,考察他们对诗词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的进步。其次实施成果性评价,根据最终的朗诵展示效果,评价学生的语言艺术表现力、情感传达以及现场应变能力等。再次,实施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鼓励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诗词赏析报告和朗诵表演进行自我反思和互相评价,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沟通交流技巧。之后实施教师综合评价,教师根据整个项目的各个环节,结合以上各类评价结果,给予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并提供改进意见和发展建议。最后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如邀请行业专家或社区成员观摩展示活动并提供反馈,增加评价的多元化和社会化程度,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公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此外,教师要做好持续改进与反馈,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连续不断地监督、评估与调整优化。教师通过多样化的途径收集关于学生个体及团队表现的反馈信息。这包括但不限于观察学生在完成项目活动或任务时的行为表现、记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困惑、实施阶段性测试以评估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此外,教师还会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间的互评以及教师的专业评价,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反馈数据。教师对收集到的所有反馈信息进行深度分析,识别出学生在语文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要审视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反馈数据的深入解读,教师可以准确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集体共性,以便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主动参与意识,还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然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全面推广和深入实践仍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持续优化教学设计,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让每一位中职学生都能在“做中学、学中教”的过程中收获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