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社稷中的“社稷”究竟是什么?社,“地主也”,意思是土地的主宰,指的是土地神;稷,本意是谷子,脱壳后就是小米,指谷神。稷比较耐旱,生长力强。在中国古代,至少在北方地区,谷子的种植最为广泛,因此人们往往用“稷”来代称所有的粮食作物。而我们常说的五谷,指的是稻、麦、稷、菽、黍。
每一种粮食,都是大地的厚重馈赠。“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不仅关乎口腹之欲,更承载着民族情感与国之兴衰,凝聚着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当来自太阳的光辉照见金色的稻浪,当每一片麦田都编织出繁盛的梦想,当吟咏丰收的歌谣响彻河山,我们不禁为之动容、沉思。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读 懂
到了九月,赵国士兵断粮已经四十六天,军内士兵暗中互相残杀以人肉充饥。困厄至极的赵军攻打秦军营垒,打算突围而逃。他们分成四队,轮番进攻了四五次,仍不能冲出包围圈。他们的将领赵括派出精锐士兵并亲自披挂上阵与秦军搏杀,结果被秦军射死了。赵括的部队大败,四十万士兵向秦国的武安君投降。
读 后
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后勤保障对于维持军队作战能力至关重要。在以冷兵器决胜负的古代,大多数时候打的是对峙战、消耗战,粮草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了。其中有很多围而不攻、最终靠粮草优势取胜的例子,最为出名的当数由秦国白起和赵国赵括领衔主演的长平之战。
《史记》中所记述的长平之战,过程极其惨烈。赵军几十万人被围困在野外长达四十余天,将士们的饥饿程度可想而知,想必所到之处的草根树皮都被啃光了,不然也不会出现内部厮杀的惨境。打起仗来,兵器不好还可以拼勇气,然而少了粮食这一刚需,饿至手无缚鸡之力甚至性命不保时,还如何谈战力?
赵军缺食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很多士兵其实就是普通农民,战时为兵,闲时为农,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被调往前线,地里的庄稼早就因缺照料而荒废了,国家出现无粮可征的局面。二是古代运输效率低,缺食之后想及时补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能像今天一样进行空投。当然,在长平之战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白起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这可是釜底抽薪啊!
后十月,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应声之正无以给上。鲁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绨修农。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鲁梁之人籴十百,齐粜十钱。二十四月,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之六。三年,鲁梁之君请服。
——《管子·轻重戊》
读 懂
十个月后,管仲又派人去鲁梁两国探听。鲁梁的百姓不断地陷于饥饿之中,连朝廷的正常赋税都交不起。两国国君命令百姓停止织绨而务农。然而粮食并不能仅在三个月内就生产出来,鲁梁的百姓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齐国卖出粮食的价格才每石十钱。两年后,鲁梁的百姓有十分之六投奔齐国。三年后,鲁梁两国的国君也都请求归顺齐国了。
读 后
这个故事从粮食作为战略物资的角度,生动展现了权谋的博弈与智慧的对决。管仲以经济手段改变了鲁梁两国的产业结构,通过织绨贸易和粮食贸易打破了鲁国和梁国原本稳定的经济状态,在百姓中挑起了不安与动荡。
最初,齐桓公带头穿“绨”这种丝织品,并命令大臣们也穿,营造出齐国需要向鲁梁两国大量进口绨的假象。等鲁梁的百姓纷纷放弃种粮而以织绨为业时,齐国又改变政策,封闭关卡并断绝与鲁梁的经济往来。此时,鲁梁的百姓陷入了极度的困苦,而他们的国君也因此渐渐失去了民心。这一切都源于齐国对粮食的掌控和操纵。故事以粮食为主线,勾勒出权谋斗争下的百姓众生相。在政治角力的舞台上,粮食成为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因素。
在古代,不耕种粮食的国家必然是会灭亡的,生产而又将其用尽的国家也许可以称霸一时但难以持续,唯有生产粮食且余粮满仓者才可成就伟业。
朱升,字允升,休宁人。元末举乡荐,为池州学正,讲授有法。蕲、黄盗起,弃官隐石门。数避兵逋窜,卒未尝一日废学。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读 懂
朱升,字允升,出生于休宁。元末参加乡试中了举人,被任命为池州学官,讲授很有章法。后来蕲、黄一带盗匪横行,他辞去官职隐居在石门。他多次躲避战乱,但始终没有放弃过学业。朱元璋攻下徽州时,因邓愈的推荐,召见朱升询问时局。朱升回答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对他非常赞赏。
读 后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升所言,仅仅九个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大智慧。高筑城墙,意味着稳固国土,保一方安宁;广积粮食,是为了民生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缓称王,则强调了谨慎与克制,同时与“高筑墙”“广积粮”形成一种隐秘的因果关系。这三点凝聚着朱升对乱世应对之道的深刻理解。
朱元璋赞赏朱升所言,是有原因的。实际上,朱元璋并不会对朱升的这一精辟总结感到新鲜,倒是会有一种“遇知音”的欣慰。朱元璋一直都清楚粮食于国于民于军的重要意义。所以,征战期间不管军务多么繁忙,每到一处他都会躬身关心当地的农业生产,鼓励百姓种田养蚕。他还安排士兵耕田种地,任命专门的官员负责修筑堤坝等水利工程,以保粮食生产。
勇猛刚烈的朱元璋,不是一介莽夫,而是妥妥的“粮控”“吃货”。他正是靠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三训”称霸天下的。能这样做,除了胸有谋略,大概还与他的出身有关。做了皇帝后,有一年两浙一带秋粮歉收,他下诏免粮赋,并在诏书中说:“朕本农夫,深知稼穑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