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色彩”融入高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探索

2024-12-09 00:00:00王程
流行色 2024年9期

摘 要:我国拥有悠久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色彩文化,这些非遗色彩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民俗内涵。高校传统的设计色彩课程一般以西方的色彩理论和应用为主,而忽视了中国非遗文化中色彩元素的融合与创新应用。文章在分析非遗色彩融入设计色彩教学的重要性基础之上,从融合非遗基地、依托非遗项目实训、构建数字化色彩教学等方面提出一些将非遗色彩融入设计色彩教学的创新策略,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专业人才素养的提升、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非遗色彩;设计色彩;教学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不仅能够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还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社会责任感,这一举措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1]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阵地。高校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与设计才能,色彩作为设计语言中的关键元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的色彩教学体系却忽视了传统文化与非遗色彩的丰富性和独特价值,不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深层认识,也影响了对色彩感知力与表现力的艺术创造。高校设计专业要强化非遗色彩的教学内容,通过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方案和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探索非遗色彩的魅力,掌握其运用技巧并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创新精神。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高校设计色彩教学中融入“非遗色彩”,以期推动教育模式的革新,深化设计专业人才的文化底蕴,促进非遗色彩与当代色彩设计理念的交融与创新,为未来的设计实践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与创新动力。

1 非遗色彩融入设计色彩教学的重要性

1.1 弘扬本土文化,凸显地方韵味

各区域的非遗色彩独具特色,引入课堂能有效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情感联结,促使他们在创作时巧妙融入地方文化精髓,产出富有地域标志性的设计成果。教育者可策划实地考察非遗展览、访谈技艺传人等互动环节,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直观体验,培育其对本土文化的敏锐洞察力与理解深度。非遗色彩的教育融入,不仅丰富了高校设计课程的内容,更增强了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非遗色彩的融合不仅提升了设计教育的内涵与质量,也为传统文化的活化与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展现出设计教育与文化传承相辅相成的美好图景。

1.2 丰富素材资源,拓展设计思维

我国目前有42 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了传统美术、技艺、戏剧以及民俗等十个核心领域,彰显了我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卓越成就。在传统美术这一分支中就多达417 项,具体有年画、唐卡、刺绣、彩绘、漆艺、泥塑、雕刻艺术等。这些传统美术蕴藏着丰富的色彩属性、色彩肌理、色彩搭配和色彩文化,为设计色彩课程提供了广泛的资源。比如传统水墨书画通过淡墨浓彩的意境塑造,传统配色中的雄浑红、华丽金、深邃黑等彩色。在当代设计领域,持续涌现的创新灵感可追溯至中国传统的图案艺术,其中蕴含的美学原则,诸如秩序之美、均衡之韵、对立之妙、节奏之雅、连贯之趣、迭代之巧以及和谐之道,皆构成了取之不竭的创意源泉。这些经典美学元素不仅根植于华夏文明的深厚土壤,亦跨越时空界限,对现代设计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东西方审美理念的交融与创新。非遗色彩在形式、图案和象征意义上都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为设计色彩课程提供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搭配和创作灵感。

1.3 文化自信引领设计创新,推动行业繁荣发展

文化自信是民族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也是文化自信确立的过程。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引发了汉服热、文博热、国潮热等热潮,随着热潮更应抓住文化自信的历史机遇,将非遗之美融入到设计色彩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发挥创造力,将非遗色彩与当代设计相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韵味的设计作品。通过挖掘非遗色彩的价值与魅力,为学生们注入文化自信,培养出更具创新力的设计师,为我国设计行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2 传统课堂与非遗文化基地的融合

不拘泥于传统课堂,通过参观非遗博物馆、非遗传承人大师工作室、当地特色工作坊等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基地开展实地教学。区分于传统课堂的讲授,让学生增强参与性与互动性,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借助区域非遗文化使得学生们可以近距离地参观非遗作品、体验非遗制作工艺、与非遗传承人交流互动,深入了解其历史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近距离体验感受非遗技艺,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炼总结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挖掘非遗文化色彩之美并应用于现代设计作品之中。[2] 江苏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例如南京云锦、秦淮彩灯、扬州漆艺、苏绣、惠山泥人……这些宝贵的非遗资源利于在色彩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民俗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极高的生活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分析总结非遗作品中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属性,思考对比与调和的方法应用,色彩的重构与组合,活灵活用,再创作应用于现代设计作品中。

此外,还可以推进高校与博物馆、工作坊等项目合作,将设计色彩相关课程内容与非遗文化基地项目相融合,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合作队伍,校内主讲课程教师与校外工作坊传承人共同合作授课,课程内容注重非遗传统色彩与现代流行色的融合。[3] 为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与专业能力提升,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选择感兴趣的工作坊进行实践学习,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相结合。

3 依托非遗项目实训,强化专业素养

3.1 注重主题项目实训

主题项目训练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导、讲、练、拓、评的全过程闭环教学,使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实际应用到具体的项目实践当中,以项目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提高实践实操能力,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进程中,艺术设计愈发强调科技与艺术的相互交融,以及艺术与社会等其他学科的综合发展,因此项目课题的设计方向要注重结合当下的生活、热点问题并能给未来发展提供创想等。项目内容可以多围绕传统文化、乡村振兴、绿色环保、党建爱国等主题,积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增进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传承并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做好项目计划安排进度,课前可以提前导入相关概念概论等色彩基础知识点,安排同学们在线上学习色彩相关知识,学习优质名师名校的线上教程或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自建微课等教学资源。同时,在实践训练之前,组织开展小组调研,依据项目主题特点建立小组色彩库,引导学生团结协作,把学习化被动为主动,灵活地将配色知识应用到具体项目实践当中。此外,项目训练的主题除了教师拟定,还可以师生共同讨论设计,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运作之中。

3.2 鼓励专业竞赛发扬传统色彩之美

既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实践创作的具体应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复兴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文创开发设计、新媒体广告设计等专业竞赛,将课程所学的配色知识实际应用到项目作品的实训当中。同时将大赛资源进行项目化、碎片化地改造,建设基于专题大赛内容的在线学习课程。还及时地把前沿的设计学科知识、业界发展动态、教学科研发展引入到课堂之中,关注色彩流行趋势,把中国传统色彩与现代流行色灵活地融会贯通,并依托创新创业大赛和互联网+ 大赛,把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大赛当中,还可以将优秀的、成熟的作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例如,江苏省紫金奖文化创意大赛有不少将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获奖作品,这组名为《梵净山——翠峰茶包装设计》的获奖作品凸显地域特色,彰显非遗色彩之美(图1)。本项目以梵净山茶文化为主题,选取贵州传统服装中的蓝、绿、红三种色彩,从贵州传统服装中提炼出鱼、鸟的图案,再与现代的几何图形进行融合,形成新的图案,体现了对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4 融合信息技术优势,构建数字化色彩教学

4.1 推进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发展

为推动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有许多优质的线上教育平台,比如国家智慧教育、智慧树教育、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这些线上教育平台拥有大量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丰富的教材资源中心,还有一些虚拟仿真实训,为设计色彩相关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其中包含有非遗文化、非遗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教学内容,利于丰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内容。通过这些优质的学习平台、自建微课、公众号的配色游戏等新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优化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推进信息化翻转课堂的构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借助线上教学资源实现课前预习、课中实践以及课后巩固,从而打破传统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模式。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构建数字化实践平台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积极建设网络资源中心,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第二课堂”,确保关键知识点的有效掌握。与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以及企业合作,自主开发集成式在线学习平台,涵盖色彩培训所需的各种资源,如微课程视频、移动课堂、项目实例数据库、考核试题、实操指南及互动交流区等。这些多元化的线上色彩培训工具,能显著加速学生对配色技巧的掌握速度。此外,课程设计中应引入专业领域的色彩大数据管理库,作为权威参考。鼓励学生利用云服务,构建个人专属的“配色资料库”。这样就无需携带笨重的实体色卡,可在海量色彩选项中迅速定位理想色调,并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种便捷高效的色彩检索方式,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设计灵感来源。通过搭建综合性的数字化实践平台,辅以专业色彩数据库的支持,高校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色彩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推动设计教育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4]。

4.2 丰富动态数字色彩的应用

在互联网与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的二维平面视觉模式相对较为单一,静态的画面也难以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在此背景下,以互动和参与为核心的交互界面动态色彩设计成为了新的视觉展现形式,这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来进一步拓展色彩设计的表达形态,构建多维度的配色。譬如,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核心图形与色彩系统首度采用动态展示手段,运用了基于中国传统矿物颜料色彩以及对传统色彩的探究成果,具备极高的文化价值(图2)。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们配色工具的更新。特别是电脑媒介的广泛应用,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配色设计的兴趣,培育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当前配色平台众多,涵盖PS 二维配色设计、C4D 三维配色设计、AE 动态配色设计、VR 虚拟仿真等,这些平台使学生在色彩配色的实训过程中,达成从二维至三维、从静止到动态的配色训练,能够多视角、多维度地预览配色效果图,进而设计出有趣味又极具创意性的视觉表达作品。

5 结语

教师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非遗色彩与设计色彩课程融合,应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如实地考察非遗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授课、组织学生参与非遗色彩主题设计实践等,以加深学生对非遗色彩的理解与感悟。通过这些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非遗色彩的运用技巧,还能在设计作品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文化传承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非遗色彩与现代设计色彩的融合,必将激发出更多富有创意与文化内涵的设计成果,为未来设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6 参考文献

[1] 乔璐.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高职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改革的新思考[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4):14-18.

[2] 蔡世华. 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使命[J]. 中国高等教育,2023(20):9-12.

[3] 陈俐汝.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设计色彩教学中的融合与创新[J]. 色彩,2023(10):147-149.

[4] 王勇勇. 数字化教学课程改革模式建设研究——以《数字色彩》课程教学设计策略研究为例[J]. 流行色,2023(0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