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对冯玮瑜过去十年收藏、研究和近年艺术创作历程进行考察,深入分析了其应用单色釉颜色在当代绘画中的艺术探索和语言转变,同时对如何就这一探索提升中国传统陶瓷美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冯玮瑜;单色釉;色彩表达;陶瓷美学;文化输出
0 引言
冯玮瑜是单色釉官窑瓷器专业收藏家,其创立的私人收藏机构自得堂在业内成名已久。[1] 2018 年,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五色祥云——自得堂藏宋元明清单色釉瓷器特展”,首次对外系统性地展示了自得堂的单色釉瓷器收藏。
近十年来,冯玮瑜在对明清御窑单色釉瓷器进行系列收藏的同时,还专注于研究和梳理中国传统的釉色表达,从中提取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意义的文化符号,并将其带入中西方不同文化语境进行比较分析[2]。2024 年,冯玮瑜《繁花》系列数码版画、《花间集》系列装置艺术和《千华万华》油画和陶瓷画,将胭脂红、柠檬黄、甜白、霁蓝、粉青等多种中国明清两代单色釉官窑瓷器所使用的经典釉色,融会贯通于当代艺术创作实践,开启了其个人特色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探索之路。
1 冯玮瑜绘画与单色釉瓷器在色彩表达上的联系
在《繁花》《花间集》和《千华万华》系列作品中,冯玮瑜以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和对单色釉官窑瓷器的深刻理解,创造了一系列跨越媒介的艺术作品,包括抽象的油画、陶瓷版画以及数码绘画。其中,引发较多关注和讨论的,是其对单色釉经典色彩的融合创新应用。
1.1 五种单色釉瓷器的藏品分类和色彩谱系
冯玮瑜艺术表达方式的过渡和嬗变,源于对古代单色釉瓷器的情感和研究、理解,目的是要把承载古人智慧与匠心的中华文明结晶的陶瓷艺术品的色彩,通过玄妙多变的色彩表达来展示釉色的独特魅力以及触发读者和观众的心灵感应,并对蕴含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意趣和文化精神的陶瓷美学,进行重新诠释并赋予新的生命力。
红釉是冯玮瑜私人馆藏中数量和品种较多的一类瓷器的釉色,包括郎窑红、豇豆红、霁红、胭脂红等多种。其中,胭脂红是冯玮瑜情有独钟的一种,被《五色祥云》《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收藏》等书著录的代表藏品有清雍正年制的胭脂红釉内粉彩折枝花卉纹小杯和胭脂水釉菊瓣盘等。胭脂红的温柔与妩媚,在冯玮瑜的笔下化作情感细腻的笔触,传递出古典美与现代情感的和谐共生。
黄釉是冯玮瑜目前最成体系、成就最高的收藏类别。宋杨巽斋诗云:“娇黄染就宫妆样,香暖犹宜爱日烘。”被《五色祥云》等书著录的藏品有明弘治年制的浇黄釉宫碗,明嘉靖年制的浇黄釉金钟杯和浇黄釉罐,清顺治年制的浇黄釉斗笠碗,清康熙年制的浇黄釉锥拱缠枝莲纹梅瓶、浇黄釉大碗,清雍正年制柠檬黄釉菊瓣盘等多种。柠檬黄的明亮与活泼,如同初升阳光般穿透画布,赋予冯玮瑜系列作品以生机与希望。[3]
宋王枢诗云:“白鹭水田摩诘画,桃花溪洞武陵船。”这是对白釉之美的最好诠释。中国古代以白釉出名的著名窑口包括定窑、邢窑、德化窑和景德镇窑等。这些窑口生产的白釉瓷器各具特色,不仅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有名气的是青白、卵白、月白、甜白等,是独具中国文化魅力的一类单色釉瓷器,在冯玮瑜的著作中有丰富记录。如明永乐年制甜白釉锥拱龙纹盖罐、甜白釉暗花云龙赶珠纹高足碗,明宣德年制甜白釉暗花刻莲瓣纹莲子碗等。在冯玮瑜系列作品中,甜白的纯净与高雅,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静谧之美。
中国陶瓷史上知名的蓝釉有天蓝、霁蓝、孔雀蓝等。其中霁蓝自带珠光宝气,亦被称为宝石蓝,让观众尤为着迷,亦是冯玮瑜单色釉收藏体系中备受关注的一类。被《五色祥云》等书著录的霁蓝釉藏品有清雍正年制霁蓝釉碗,清光绪年制霁蓝釉象耳瓶和霁蓝釉盘等多种。霁蓝的深邃与广阔,如同夜空般引人遐想,展现了艺术家对宇宙奥秘的敬畏与思考。
青釉是中国古代创烧最早、窑口最多的一种瓷色,汝窑、钧窑、龙泉窑等名窑出产的青釉瓷器均享誉世界。冯玮瑜私人收藏的青釉瓷器亦颇为丰富,有多件粉青釉藏品获得关注。譬如,被《五色祥云》等书著录的有清雍正年制的仿汝釉尊,清乾隆年制的仿汝釉花口双耳瓶等。粉青的淡雅与清新,如同春日初绽的花朵,温柔地诉说着自然与生命的和谐。
1.2 传统釉色在艺术创作中的再现和挪用
在《繁花》系列作品中,冯玮瑜融合西方抽象与中国花卉的韵味,撷取大自然花卉的众多色彩,融合御窑瓷器的釉色表现,运乎于心,以概括性的手法绘画出自己心中的花。繁花非花,繁花是花,千姿百态,色彩浓烈,赋予作品生命力。作品并不是静物作品,冯玮瑜笔触有力,舒展恣意,情感强烈,生气勃勃。她使用明亮和跳跃的色彩,把空间充满,画面开阔而多变化,将物象、诗意、哲理紧密结合,尽显她驾驭色彩的能力,以及创作思想的哲学性。
《花间集》系列作品是大型的陶瓷装置艺术(图1),冯玮瑜以大胆的想象力,把陶瓷艺术进行变法重构,打破传统观念,打破传统的对称性,把传统的造型艺术变为装置艺术、公共艺术,把传统规则的圆形、方形、对称性变为平面、叠拼、无序性,然后统一到硕大的陶瓷平板背景里。平板背景上承载着多维切割的花卉陶板,一块一块地蜿蜒起伏,缤纷明艳的色彩夺形而出,形成无形相的韵律。冯玮瑜在每一块陶板上尽情挥洒,绘画她心中的花卉,花卉构图超越具象,色彩缤纷,似花非花。
《千华万华》系列作品以丰富饱满的色彩,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笔触,对光线和韵律的灵活挥洒,如赤子一般放飞想象,通过画面肌理和笔触的变化展现出幻象般的色彩,抒写奇幻瑰丽,唤起色彩的千华万华,产生更为复杂的律动效应,形成流动的生命之气,产生明快瞩目的直观魅力,扣动了观众的情感,反映了时代的心声。色彩是极富感情的,冯玮瑜作品构图、颜色、思想的千变万化,这跟同时代人们的心情欢快与痛苦交织,跟个人的发展梦想与社会现实碰壁,跟周围的生活环境急速变化有关,是对当今社会上各种混乱思潮批判式的表达。作品通过色彩的艺术语汇反映了这个时代,具有思想性和批判性。
2 单色釉的烧造背景、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
单色釉瓷器是我国瓷器发展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釉色品种,具有悠久的历史。
2.1 五种经典釉色的创烧背景及其审美特征
胭脂红釉最早创烧于清康熙时期,其呈色原料金红(亦称洋金红或西洋红)从西洋传入景德镇,最初作为釉上彩的一种绘画颜料用于珐琅彩瓷器上。清康熙末年,胭脂红成为一种色釉,广泛用于装饰瓷器。胭脂红釉以其独特的粉红色调,展现了不同于传统铜红和矾红的审美风格。它体现了清代皇室对精致、高雅生活的追求,以及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审美融合。胭脂红釉瓷器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瓷器的色彩表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色彩美学的深入探索和创新。
柠檬黄釉是清康熙和雍正时期创烧成功的一种全新釉色,它以其清新亮丽的色彩而著称。这一釉色的创烧成功,标志着中国古代瓷器釉色技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柠檬黄釉以其明亮、活泼的色彩,为瓷器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它反映了清代皇室对于色彩美学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以及当时社会对于轻松愉悦生活方式的向往。柠檬黄釉瓷器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瓷器的色彩表现,也推动了瓷器审美趣味的多元化发展。
甜白釉起源于明代永乐年间,由景德镇窑创烧。这种釉色以其白如凝脂、素犹积雪的美誉而闻名于世。其创烧成功,得益于制瓷技艺的不断提高和釉料配方的优化。甜白釉以其纯净无瑕、温润如玉的质感,展现了明代皇室对于高雅、清新审美的追求。它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简约、自然美学风格的崇尚,以及对于瓷器工艺精湛技艺的极致追求。甜白釉瓷器的出现,不仅推动了瓷器釉色技艺的发展,也影响了后世瓷器审美的走向。
霁蓝釉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创烧于元代,到明宣德时期达到顶峰。这种釉色以其深邃、宁静的蓝色而著称,是皇家祭天礼器的重要代表。同时,霁蓝釉以其庄重、典雅的色彩,亦展现了古代皇室对于威严、神秘审美的追求。它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色彩象征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以及对于瓷器工艺精湛技艺的自豪与展示。霁蓝釉瓷器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瓷器的色彩表现,也加深了瓷器在宗教、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粉青釉作为青釉的一种,表现最为典雅。青釉在中国瓷器中属于最早的颜色釉之一,而粉青釉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南宋龙泉窑以其粉青釉瓷器闻名于世,这种釉色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经过高温还原焰烧成,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有如青玉。粉青釉以其清新淡雅、温润如玉的质感,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含蓄、内敛审美的追求。它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然美、朴素美的崇尚,以及对于瓷器工艺精湛技艺的细腻把握。粉青釉瓷器的出现,不仅推动了瓷器釉色技艺的发展,也影响了后世瓷器审美趣味的走向,成为中国古代瓷器艺术中的经典之作。[5]
2.2 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从艺术效果和审美特征来看,单色釉瓷器以其素雅简洁的釉色著称,没有复杂的图案纹饰和丰富的色彩搭配,却展现出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这种美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同时,单色釉瓷器胎体优雅、流畅,釉色纯正、明快,部分单色釉瓷器釉下还有暗刻花纹,既不失素雅,又增添了几分图案的赏玩性。在光照下,单色釉瓷器更是剔透玲珑,精美无比。[6]
冯玮瑜绘画作品应用的多种经典釉色,其创烧背景各具特色,背后所代表的审美情趣和美学变迁也丰富多样。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瓷器工艺的精湛技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需求和审美趣味的演变和进化。
在冯玮瑜的色彩表达和语言探索中,胭脂红与柠檬黄的对比,象征着从宋代淡雅美学向明清艳丽风格的转变;甜白与粉青的延续,则体现了中国陶瓷美学中一贯追求的纯净与和谐;而霁蓝的深邃,则预示着瓷器艺术在色彩运用上的新探索与突破。冯玮瑜的艺术创作,正是对这一美学变迁过程的深刻理解和现代诠释,她以色彩为媒介,将历史的深邃与现代的活力融为一体。
3 再现和探索单色釉色彩表达对文化输出的意义
中国作为陶瓷技术的发源地之一,其古老的陶瓷制作技艺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传播到世界各地。古往今来,中国陶瓷美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对世界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陶瓷美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在对外文化输出和讲好中国故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3.1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提升艺术传播力
在保持传统美学特征的同时,当代陶瓷艺术在造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尤其是新世纪以降,国内大批中青年艺术家结合现代审美趋势和市场需求,创作出许多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陶瓷艺术作品,大大丰富了当代中国瓷器的种类和风格。
冯玮瑜作为单色釉的专业收藏家,对单色釉瓷器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变迁和美学变迁,有着长期研究和深入理解。随着当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发展不断加速,她更加意识到,将瓷器的釉色整合应用到当代艺术作品、由此来进一步体现当代人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审美追求的重要性。[7]
通过多年来的反复接触和交流,冯玮瑜深刻了解到新一代的青年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且明显具有国际眼光,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必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年轻受众群体中真正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品,既要有保留中国传统文化记忆的基因和要素,也要有引领时尚和新生活方式的创新语言表达。因而,在传统瓷器的呈色方式中,概括提炼出那些具有符号意义的色彩要素后,冯玮瑜在其跨界创作中大胆探索前卫艺术的边界,逐步找到了现代创意与传统审美的一些交汇点,为古典釉色注入前所未有的现代审美体验。
3.2 在对外传播中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冯玮瑜的艺术创作并未局限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现,而是通过色彩表达的融合创新,充分反映当代人的价值观念和国际时尚潮流。冯玮瑜将传统陶瓷色彩与现代绘画技法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东方韵味又不失国际视野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在色彩运用上既保留了传统陶瓷色彩,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自由与多变,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
从表现手法来看,冯玮瑜除了具有明显的色彩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倾向,还非常重视对作品的思想注入和情感注入。她的工具和材料从一开始就比较复杂多样,譬如她现在采用最多的陶瓷、数码印刷专用纸、油画布等,这似乎反映出她的探索仍具有较大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材料技术和釉烧技术本身的高门槛性,曾经阻碍过许多年轻艺术家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这一点似乎成了冯玮瑜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深入探索如何再现单色釉色彩的比较优势。
她不是一个坚定的自然主义追随者,极少用写实的办法来表达物象,而更习惯于进入一种忘我的创作状态。她坚持用色彩来表达意象、传递感情,由此形成某种独特的色彩语言和艺术风格(图2)。这种艺术实践和探索,既向外界展示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学追求与文化自信,同时也让读者以多元的方式来感受中国陶瓷的魅力和文化的无形力量。
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然后以开放的姿态去促进其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通过色彩这一共通的语言,冯玮瑜的初心是要将中国传统陶瓷美学引入国际艺术舞台,为当代艺术的创新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4 结语
用陶瓷文化对外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是当代艺术家的重要使命和课题。当前国内以陶瓷为传播介质开展的各类艺术实验很多,但囿于材料技术和釉烧技术本身的高门槛性,一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的陶瓷色彩未能充分参与到这些实验。冯玮瑜的尝试和探索既弥补了缺憾,也为中华民族对外文化输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值得进一步探索。
5 参考文献
[1]冯玮瑜.黄承天德:明清御窑黄釉瓷器出土与传世对比珍品展[M].北京: 文物出版社,2023.
[2] 冯玮瑜.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收藏[M]. 广州: 广东省人民出版社,2017.
[3] 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编. 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基金会展览系列丛书: 五色祥云——自得堂藏宋元明清单色釉瓷器[M].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21.
[5] 吕成龙. 明清官窑瓷器[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 吴隽. 中国明清时期陶瓷官窑文化及其当代价值[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7] 冯玮瑜. 时间的玫瑰: 引领财富自由之路[M]. 广州: 广东省人民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