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时代的绘画创作探索

2024-12-09 00:00:00张丝雨
流行色 2024年9期

摘 要:人与技术物的具身关系已是科技发展后不得不直视的问题,从肉眼所见的物质世界到像素不断闪烁的屏幕时代,人们发现绘画本质上是一个覆盖了某种秩序汇集而成的视觉媒介。本文以奥斯汀· 李为例,探讨此时代下创作者不断更新表达形式的追求,探寻承载着新媒介影响下色彩与语言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这位深受屏媒启发的艺术家所使用的色彩语言,探讨与展望当下乃至未来的绘画创作。因此,屏幕时代的色彩研究将一直是绘画创作中一个直接且有力的议题。

关键词:奥斯汀· 李;色彩语言;屏幕时代

0 引言

在屏幕的浸润下,图像进入了迄今为止最活跃的时代,公共文化以符号为载体建立了大量作品传达时可以落地的桥梁。经历千禧一代的创作者从小不再以纯自然视觉为主,而是由代际进化中粗糙野生的像素环境塑造了他们的色彩与图像认知,早前父辈绘画中的色彩体系逐渐被一种看起来平整崭新的像素预设色稀释了。我们知道环境对人视觉上的用色选择某种程度上是决定性的,就像山西、河南的艺术家们常以稳重扎实的色调创作,而浙江沿海一带的艺术家们则更倾向于湿润清透的色彩质感。这并非仅指周遭事物会影响创作题材,更是指人眼常见的日常色调与最初的记忆往往会成为一个人创作的底色。从这一点来看,接触更多信息时代文化的艺术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图层与电子色这种视觉手法的影响。

1 屏幕时代开启的绘画

以早期日本掌机游戏为例,彼时的Digital RGB 色彩格式无法实现阴影或者符合空气透视的色彩变化,所以画面的营造主要围绕以五官为可识别区域中心,并慎重搭配相近色的比例,仅靠每一个平面色块挤压出的边缘线中做到对视觉的引导。但在艺术的语境改变之时,它当时的缺点反而成为了一种单纯手法的象征:高明度、不自然的超高饱和度以及对平面逻辑的转换促成了现在人们渴望去建立一个关于那个时代私人的,被包浆般的幻想岛屿。

在这场时代文化的重大转折处,创作者们不再像曾经那样完全受地域影响,而是身披了一层网络思维带来的全球化身份属性,共同记忆来自屏幕中被压缩空间的低分辨率录像、像素及赛璐璐动画以及程序带来的人工生命,天光的观看被光谱与数据的观看所替代[1]。

受数字化影响的艺术家受到数字图像处理软件的启发,倾向于使用非自然主义的颜色组合,例如将高饱和色以互补色的方式大胆结合,从而创造一种层与层之间的特殊空间感。还有一些艺术家会利用特定的色彩符号来传达情感或社会议题,色彩在这些作品中不仅是视觉元素,更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比如经典的椰树牌椰汁的配色逻辑常被使用在怀旧的、乡镇背景下的童年生活中。由此得知,在整个屏幕文化影响的时代,创作者将色彩运用于构建“碎片化”的视觉语言,模仿数字图像中的分辨率、像素化等特征,使作品始终跟着他们的生活经验一同生发变化。

2 奥斯汀· 李的色彩语言

当代艺术家中越来越多的人以屏幕带来的观看转变为原点进行创作,其中在成交量与学术上都较为突出的是奥斯汀· 李(Austin Lee)。1983 年他出生于拉斯维加斯,2013 年获得耶鲁大学艺术硕士学位,目前在纽约市生活和工作。

2.1 低保真的模糊色彩

与曾经以眼之所见的实在界为母体的艺术家大有区别的是,李这样的艺术家会选择从像素世界的屏幕视觉入手。他的色彩体系灵感来自显示器中256 级色域色彩(即8bit,代表RGB 三色通道各有2 的8 次方种颜色,是现代的10bit 指数级下降的色域模式),与其匹配的造型方式则来自早期图形绘图程序的无压感笔刷模式。他用膨胀光滑的粗糙模型,塑料亚克力般的屏幕仿色塑造出脱离常规秩序的疯狂派对。

奥斯汀· 李颠覆了常规自然界中的受背光实体概念。图1 画面以“层”为单位,刻画了猫科动物(尽管是什么并非重点)模糊与清晰的二重像,以桃红、钴蓝和橘红的强烈对比色搭配塑造了超乎自然光谱色调之外的体验。从想象开始,通过一系列的物质状态来塑造隔绝于实在界的形象,直到它找到最终的物理形态。他在创作中会进行大量的头脑风暴,将每幅画的色彩元素划分为各自的技术——他怎样去喷,喷什么,如何打印,浮雕的质感如何融入等等。大量的试验和错误,使他知道哪些颜料会在布上产生回响,就像像素中的颜色在屏幕上回响一样,不断调整材料与技法去获得绘画的灵感。看似轻松的绘画下,隐藏的是大量探索的痕迹,引导他慢慢以一种低分辨率的粗糙质感呈现作品。

李曾经说过,被引入消费市场的高清电视及其均匀的高分辨率作为一种检验标准,让画面中的每一个点都清晰对焦[2]。 为了达成一种反叛意味,李创作的低保真绘画通常使高饱和纯色之间的过渡衔接,而非塑造般去找各种现实世界的冷暖颜色变化。而我们知道,绘画中模糊的色彩强于精巧的细节后,使作品看起来更为抽象和色彩之间的互相悖论,这种处理方式强调了颜色的本体语言,而非具体的形状和轮廓。通过多层次的涂抹和叠加,李绘画中的模糊色彩能够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不同于罗斯科的肃穆,他更倾向于挑战观众本想看到清晰之物的欲望,使得他的色彩语言本身具有一种观念的声音存在。

奥斯汀· 李脱离现实的塑料角色形象与制作感强且不着痕迹的绘画方式,搭配仿照电子屏幕的色彩关系,达成了模糊且巧妙地奇异效果。在这个精致图像的时代,那些用喷枪、丙烯颜料、喷漆在画布上、雕塑表面和动画短片中重新创作这些低保真图像概念,就像在回应黑特· 史德耶尔的“坏图像”似的带有一种强烈的挑逗和批判性质,对他来说,虚拟现实的色彩就是这样——它是他绘画方法的一个促进因素,就像绘画的每次进步都需要扭转过去的每个议题那样。

2.2 后网络时代的怀旧色彩

光怪陆离的二十一世纪,呼啸驰来的视觉变化在奥斯汀· 李的作品中体现为笨拙怀旧的造型,他的绘画产生的是与现代社会中一切精密制作相冲撞的错愕感。消散在过去记忆中的东西是具有力量的,且这种力量只有在未来才能全力绽放,因为只有和语境产生冲撞,破坏了当前过分平滑的视觉秩序,活跃的言语才会迸发。

李的创作基于以上观点,他对那种怀旧的无压感笔触和喷枪硬边色彩有着特殊的钟情。我们知道艺术家往往需要借助一种标志性的色彩特征达成态度表达的锚点,锚点的形成往往代表一位艺术家成熟的标志,比如安迪· 沃霍尔肖像与罐头的波普印刷色调,安塞尔· 基弗的那片灼伤旷野的棕黑土色调,或者是安尼施· 卡普尔翻涌海浪般的血色潮水。在奥斯汀· 李的作品中这份锚点则是借助“表情包”式的漫画语言去匹配8bit 色彩关系与复古屏幕效果,那些异想天开人物和作品,向超现实主义、彩画、波普艺术和动画历史的遗产致敬,也向已经成为我们日常视觉词汇一部分的表情符号和数字习语致敬,以新技术为轴心再不断实验他的想法。奥斯汀· 李在其数字绘画中展现出浓厚的色彩怀旧性,主要体现在他对色调的独特运用和情感表达上。他常使用柔和、温暖的九十年代屏幕复古色彩,像刚刚时兴的电脑游戏那样,唤起观众对过去时代的情感共鸣。这些色彩不仅营造了亲切感,还引发对个人记忆和历史的反思。

李通过将千禧一代的复古颜色与现代数字媒介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具有当代美感又富含怀旧气息的作品。他的画面色彩常常融合梦幻与现实,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使观众在欣赏时仿佛感受到时间的错置,这样的处理不仅使他的艺术作品具备视觉冲击力,还促使观众在内心深处探索记忆的复杂性。

虽然很多人会像布莱恩· 德鲁瓦古对后网络时代下的仿制怀旧绘画提出质疑,认为后网络艺术本身的魅力远小于屏幕上的跳跃的像素点[3],毕竟它本身就脱胎于此。但笔者并不认同这种去怀疑其存在意义的认识思路。因为在做的过程中,在想象中不可能见过的成功实验技术,失败之作带来的懊悔与下一轮的冲劲,都让这批作品足以进入被人正视的领域,以这些作品为基础,未来的人们才会有更多可以作为楼梯不断前行的坚实之物。

2.3 屏媒技术的数码色彩

回顾奥斯汀· 李的职业生涯,他作为最早在实践中探索和采用数字技术的艺术家之一,十分灵敏地选择在虚拟现实中创作绘画和雕塑。他会使用Oculus Rift 中的虚拟3D 绘画空间作为他的工作媒介,他形容这个空间“就像无限的蓝色空间”。现实到虚拟之间物理场域的变化不仅某种程度上塑造了赛博格与人之间的具身关系,使五感在实在空间之外有可以落脚的地方,更是提醒我们在程序运行的屏幕中,即使那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空间,拟态上的相似性也让人达成了对另一个世界的远征。

通过新手段,他十分敏锐地发现传统绘画在屏幕观看后那份无可避免被削弱的力量,于是用8bit 色域为桥梁,架起架上绘画与屏幕之间的新型观看方式。此后的创作中,他的创作将架上绘画与虚拟空间绘画结合,探索AR 技术下的视觉客体,图2 为李创作的《笔刷熊》经过AR 技术后在现实中的展示,可以看到戏谑幽默的平面形象挪移到现实后那种夸张的色彩像是撕裂了现实一样,拓宽了绘画可以表达的范围,赋名所谓的现实语境一种难以想象的效果。从奥斯汀· 李来看绘画语言的发展,可以看出当代绘画的色彩建构很大来自屏幕上新技术的启发,喷枪、硬边、形变或者复合媒介的观看方式为我们的视野打开新的窗户。

3D 渲染技术源自上世纪七十年代问世的光线追踪法,模拟光源的位置和光线反射以给物体上色,赋予其真实的立体感。而通过观察李的画面笔触和质地,可以看出他在新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传统油画的方法在画布上作画,运用柔软的喷枪创造出渐变的色彩过渡,整幅作品展现出了生动的三维计算机图像特性,为传统材料的质感增添了不弱于直接观看屏幕的视觉效果,使得这些绘画作品同时具备了数字艺术的现代感和传统材料的质感,李非常大胆地考虑到了绘画该如何在屏幕上,而非是一种现实的场域去展现自身魅力的手段。

受到屏幕观看方式影响的绘画秩序不仅存在于奥斯汀·李的创作中,同期类似的艺术家还有高航、朱利叶斯· 霍夫曼以及艾弗里· 辛格等人。根据他们放在网络上的创作过程视频来看,其创作手法均受计算机绘图中图层这一功能的启发(虽然图层本身也很像古典油画中的层层罩染,但一个是为了颜色质地本身的特性,另一个是为了方便整理或者分层处理,后者的性质决定电子屏幕的观看方式注定是更侧重流动状态),所以他们的边缘都呈现一种硬边绘画与模糊色彩的特性,以其独特表现,彰显了艺术家对情感和氛围的敏锐捕捉。

3 奥斯汀· 李绘画探索之路的启发

奥斯汀· 李绘画中搭建色彩的方式向我们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果我们能依照现实中的静物、风景、人物甚至观念进行绘画,那何尝不可依照虚拟信息科技的化身去研究绘画?在如今科技与体验不断逼近自身问题的时代,戈登· 法伊夫和约翰· 劳在1988 年曾经提出的这句话格外值得玩味:“人们普遍利用描绘、照相和观看来认识世界,它们让多数人以为世界的确是眼前那模样[4],不过他们都忽视了天生的盲人。”

现今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使得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绘画领域中崭露头角,绘画语言中形成的上下文层级关系在为生活的边角“赋名”的同时,可交流的上下文得到了拓展,某些暗含在主流精英之外的语言有了合理存在的落脚点,从阴影中走出,得以被人看到。

一则实验可以很好地丰满这个观点:非洲最为富庶和强大的游牧民族辛巴族,在他们的语言中至今未曾给蓝色取名“蓝色”。在研究人员的测试下,人们惊奇地发现他们无法辨认一圈绿色色块中,那些在我们眼里完全不同的蓝色方块,这个实验说明语言的引导是有遮蔽性的。然而,绘画中的语言又遮蔽了我们视域中的哪些部分,我们不得而知,但随着时代不停地带着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前行,通过艺术家带领着的不断探索,终究会在破坏与新生中获得新的秩序。

4 结语

奥斯汀· 李的作品在色彩特征上展现出独特而丰富的风格,他善于运用鲜艳且对比强烈的高饱和电子色彩创造出与日常视觉经验完全相反的场景。数字屏幕的影响下,他的色彩呈现出像素化的效果,大量融合虚拟与现实的平面色块反映了当代科技对视觉艺术的深刻影响。

本文意在说明现实与技术融合下绘画探索的色彩问题比其它任何问题都要直截了当,因为色彩体系的选择与架构深切地生根于创作者的核心命题中。视觉塑造画面的前提下,在屏幕时代这个比以往都更特殊的语境里,现代正在发展中的艺术家奥斯汀· 李可以很好地为我们阐明新技术如何探索语言范围的问题,如何拓宽绘画语言的覆合性,在他创造的仿数字屏幕绘画中,我们得以窥见未来的走向。

5 参考文献

[1] 崔灿灿. 断裂的一代[EB/OL].2022.http://www.artlinkart.com/cn/exhibition/overview/5ffgxBlr.

[2] [美]马修·沈·古德曼,潘丽,赵梦莎.奥斯汀·李:扁平的维度[J].艺术界,2014(6):34-37.

[3] 魏琦. 屏幕的霸权——赛博技术时代的当代绘画研究[D].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0.

[4] [ 英] 吉莉恩· 罗斯. 观看的方法: 如何解读视觉材料[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