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触景生情,以情造景,始终是山水画发展的灵魂。色彩是山水画情感表达的要素之一。文章论述山水画中色彩的情感表达内涵,从人文性视角、意象主义视角、装饰性视角三个方面,探究色彩在山水画中情感表达的形式表现,进一步研究山水画中色彩的情感表达技巧,希望为山水画色彩情感赏析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山水画;色彩;情感表达
0 引言
色彩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也是表达画家内心情感世界的重要工具。中国历代画家高度重视绘画用色,山水画中的色彩既非环境色,也非固有色,而是带有主观情感的视觉表达。但是,中国历代画论中并未系统介绍山水画色彩的情感表达,不利于相关研究的开展。因此,探究山水画中色彩的情感表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山水画中色彩的情感表达内涵
在山水画中,色彩情感表达是运用色彩本身的装饰性、象征性、表现性、主观性,通过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将画家对山水的情感传递给观者。不同色彩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代表不同的情感含义,传递着不同的情感。以红色为例,在传统山水画中,红色被认为是吉祥、喜庆与权力地位的象征,还代表温暖、希望、火焰、太阳、红霞、红树、红豆、红花等,文化内涵丰富,使用面积广泛[1]。根据具体的传统山水画作用,红色主要运用于点染枫树红叶、宫殿建筑、霞光、红山坡石等,或呈现明艳画面或表现雅致画面。在山水景观与亭台楼阁相结合的山水画作品《江帆楼阁图》(李思训· 唐)中(图1),明艳的正红色用于描绘宫殿建筑的建筑柱子、门窗,与大面积石绿色交相辉映,朱红色的屋檐与黑色的瓦片隐于郁郁葱葱的密林内,营造厚重、尊贵、富丽堂皇氛围。在没骨重彩画《雪山红树图》(张僧繇· 六朝)中,利用饱和度最高的红色作为画眼,浓淡不一的笔5UIeR+b8HWqghLmMlDuaYNUsgkQjW2oahh5ynEHn/kI=触搭配平涂表现雪山,丰富画面色彩层次感,小面积勾勒房屋、树木与人物的轮廓,描绘了红叶、雪山纷繁交杂的画面,表现自然空灵之感。
2 山水画中色彩的情感表达形式
2.1 人文性视角
人文性视角下,山水画色彩的情感表达隐含儒家、道家、禅宗的色彩思想。
儒家色彩观注重进入自然中写生体验,用自己的眼睛、手、心灵发现前人未发掘的自然奥秘,并强调利用和谐、绮丽的色彩表达山水画情感。比如,《白云红树图》(蓝瑛·明)以青绿为主色调,运用朱砂红、石青、石绿、白粉等高饱和度色彩协调中和,近景以沙渚点缀红色,树叶以红色、绿色、青色、白色直接点染,促使色彩极富韵律感、夸张感,表现画家对自然山水的敬畏、尊崇之情。再如,《太行丰碑》(贾又福· 现代)以儒家色彩观为指导,大胆运用朱红色,夸张表现太行山的崇高感,表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心态自省之感。
道家色彩观注重返璞归真,遵循自然法则,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自然山水美,根据个人情感体验借助天然、朴素的色彩表达山水[2]。道家色彩观引导下的山水画用色并不要求过度描绘自然山水,而是聚焦山水精神之道,描绘人在自然景物中产生的共鸣感。比如,《雪溪图》(王维· 唐)遵循“见素抱朴”的理念,以心入画,表达孤傲、通达的情感。
禅宗色彩观注重空灵淡泊、宁和含蓄,进一步解放自我内心,用浑然天成的色彩表现山水隐逸风格。画面中摒弃造作笔触,直抒胸臆,突破山的颜色、笔墨形态的束缚,自然凝练总结。比如僧人巨然绘制的《山水》遵循禅宗“不似之似”的观念,强调“无相”,不注重固有山水形象色彩的应用,而是用墨色变化描绘,抽象表达“无相”与“相”的辩证关系,体现悠然、祥和、脱离世俗的情感。
2.2 意象主义视角
意象主义视角下,山水画色彩的情感表达具有现实性与象征性。
一方面,现实性是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独特的艺术现象,强调遵循现实生活的原本面貌进行生活的客观观察与真实再现。虽然山水画部分趋于轻颜淡彩的抽象笔墨,但仍然未脱离描绘真实山水的初衷。大自然真实的山川草木与人的血脉相连,热爱自然山川是人的本性,在人畅游自然山水过程中自然被自然山水意象所感染,并对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类别的自然山水景象产生不同情感,包括对巍峨高山的崇敬感、对江河湖海的敬畏感等。比如,《水边人家》(李可染· 现代)以江南与巴蜀名山大川为蓝本,向画面中引入光,对比展现黑色的山与白色房屋的灯光,并基于写实色调大胆展现色彩融入画面的过程,突破山水画色彩情感表达的形式化倾向,营造流光徘徊的意象美,并表达自身对巍峨高山的崇高敬畏。
另一方面,色彩情感表达象征性是个人主观感受的映射,也是画家基于情感的内容探索,利用象征隐喻的画面表现方法代替外部世界直观表现方法。根据《周礼· 冬官考工记· 画缋》(先秦):“画缋之事,杂五色……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提出黑、白、玄、红、青、黄几种颜色在画作色彩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为突出世间万事万物的视觉情感,历代画家注重深入观察自然生活,用个性化的色彩进行情感表达。
2.3 装饰性视角
装饰性视角下,色彩艺术表现力突出,不同颜色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蓝色、绿色、紫色带给人寒冷、宁静的心理感受,黄色、红色、橙色则带给人温暖、热情的感受。运用恰当的色彩可以增强画作的视觉情感,山水画家较为关注色彩视觉表达的装饰性,在创作中不断摸索调整,初步形成山水画情感体验空间营造技法体系。根据《绘事发微》(唐岱· 清)“山有四时之色,风雨晦明,变更不一,非着色无以像其貌。所谓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此四时之气象也”。根据《林泉高致》(郭熙· 宋)“真山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翁郁,秋疏薄,冬暗淡”。
面对四个季节的山,画家可以利用不同的颜色表现,传递不同的视觉情感。对于春季的山,可以利用草绿色表现,传递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视觉情感。比如,《游春图》(展子虔· 隋代)利用草绿色描绘了春回大地乍暖还寒人们畅游于山水之中的情景,远处崇山峻岭之间白云飘然灵动、晨雾蒸腾静谧,近处画面中冰雪开始融化,树枝绽放新芽,绿树与春花穿插,河两岸楼台屋檐与山林丘壑互相遮掩,游人与旅客相融其间,或在山林中悠闲散步,或在湖中泛舟,或在河堤两岸骑马游览。画家个人主观情感与山水相融,以情感物,以情画境,展现了宁静美好、万物复苏的境界,令观者产生畅然之情。
对于夏季的山,利用翠绿色表现,传递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视觉情感。比如,《夏山高隐图》(王蒙· 元)利用翠绿色描绘了夏季山林草木茂盛、郁郁葱葱、繁茂耸立的景象,远处画面中山势巍峨险峻,一道瀑布飞流直下,环绕于青山翠林之间,营造幽静旷达、高山仰止之感。近处画面中多种树木耸立,苍山翠木之间隐约可见屋面楼宇,近坡之间栈桥相连,营造宁静、悠然、祥和之感。
对于秋季的山,利用金黄色表现,传递硕果累累、层林尽染的情感。比如,《鹊华秋色图》(赵孟頫· 元)以金黄色为主色,借秋山抒发情感[3]。画面中,远处山林高耸,近处河滩辽阔,茅屋隐于秋树之间,行人徘徊,湖上飞荡芦苇丛间隐隐可见渔舟,两山之间参差分布秋树、芦苇、茅屋与渔舟,展现恬淡无垠的情感。
对于冬天的山,利用白色表现,传递寒风呼啸、雪花飘洒的视觉情感。比如,《雪景寒林图》(范宽· 北宋)利用白色描绘了冬季北方雪后山林景象,远处群山矗立,寒林挺立,小径积雪依稀可见,近处寒河宽阔,茅屋寺庙隐于林涧间,营造静谧祥和之感。
3 山水画中色彩的情感表达技巧
3.1 古代
古代,山水画中色彩的情感表达主要包括自然赋色、人为设色两种手法。
一方面,自然赋色是立足自然,根据山水画实际色彩进行用色。根据《画品》(谢赫· 南齐)“随类赋彩”,强调跟随被描绘的物象运用色彩,通过色彩传达特定的思想情感。青绿山水画是自然赋色的代表,以青绿色彩为主色调,由重彩逐渐发展为淡彩[4]。根据设色方式,基于自然赋色的青绿山水画可进一步划分为小青绿和大青绿,小青绿以墨色为基础进行青绿薄罩;大青绿以线勾勒轮廓后填色,色彩浓郁,装饰性较为突出。比如,《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宋)在完美融合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场景与自然景观的构图中,继承唐代青绿画法,以青绿为主色,以赭色为辅,逐层设置色彩,并利用掺杂粉加赭的色彩渲染水、天、树、石等客观自然现象。作为大青绿的代表,《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宋)画面纵横交错的山川河流、目不暇接的船只亭榭、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均遵循客观自然,表达了画家对国家深沉的热爱情感。
在认识、尊重自然的同时,画家试图利用和改造自然,用于表达个人情感。根据《画山水序》(宗炳· 南朝宋)提到“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繆,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即以客观的色彩绘制艺术色彩表现艺术物象。比如,《秋山红树图》(黎简· 清)聚焦秋季红树的季节性表达,改变传统三段式构图的远景、中景、近景,而是以深远为主要构图方式,选择红色、绿色、蓝色的主色调,将大青绿山石搭配画面下三分之一位置的几棵红艳枫树,用色纯粹,前后呼应,更加凸显山水的古拙清雅之态。
另一方面,人为设色手法多用于文人山水画,是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抒发个人情感与志向的画作,讲究意蕴的抒发与笔情妙趣,将个人艺术与自然万物相融通,表达高尚脱俗的博大胸怀[5]。作为一个完整的绘画体系,文人山水画是文人思想情感的客观再现,文人山水画的色彩情感表达也以士大夫心理情感为基调,多运用水墨单纯黑白色调,表达阴阳自然、古朴纯真的特质。《云山墨戏图》(米友仁· 宋)摆脱形似的束缚,用墨自如挥洒,绵绵烟雨中点染表现树木,抒发淡泊清新、萧索致远的主观情思(图2)。
3.2 近现代
近现代,随着西方绘画色彩、体积、明暗、透视等表现手法的引进,山水画用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6]。山水画中色彩情感表达技法进一步增多,包括抽象法、撞色法、叠色法、光色表现法等。
抽象法是现代常见的视觉表达方法,强调借助简化夸张或形状改变的方法处理物象,促使观者尽情想象画家的真实情感。基于抽象法的山水画用色情感表达充满感性、个性,装饰意味较为突出,画面充斥色块、线条或卡通符号,突出情感表达真实性。比如,《梦里难觅此山水》(杜大恺·现代)摒弃传统山水画的成熟皴法,巧妙运用灰色调的黄绿结合色彩与墨色,通过点和面、线和面、面和面的对比变形融入自身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的独特理解,红黄绿与墨色的层次分明,表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撞色是山水画色彩情感表现的方法之一,强调用水(或其他已调和颜色)囤积,用另外一种颜色融合,自然突显色彩强大视觉冲击力。山水画撞色注重整体色彩一致性、局部色彩对比性,在整体基调上控制色彩的纯度、明度和色相,突出时代面貌[7]。《乡间》(林容生· 现代)先将赭石与墨色相撞,再用绿色等颜色融合,随意穿插淡墨、浓墨与白色,在保证整体画面明亮感的同时注入清冷色调,深远与简单平淡并存,清新雅致与古朴厚重兼备,表现乡村山林与人和谐相处的宁静感(图3)。
叠色是在山水画中交错使用不同颜色,多层涂抹染色营造的厚重色彩效果。作为突破传统的山水画色彩情感表达方法,叠色法并未遵循传统山水画颜料固有色使用规则,而是借鉴油画用色理念,创造新的水墨意象。比如,《春来江水绿如蓝》(陈向讯· 现代)在笔墨语言基础上创新运用植物色、水彩、矿物色、水粉与油画棒叠色,突出山水景物在春季的特有色彩,营造厚重而优美的意境。
光色表现法是近现代画家在透视原理的影响下,创新运用多种光影表现光斑效果、光晕效果等,促使光与色有机结合,常见的手法是红色与墨色结合表现逆光场景。比如,《万山红遍》系列(李可染· 现代)以红色与墨色搭配营造逆光,高耸重叠的山峦遮蔽整个画面,仅有潺潺溪水、黑瓦白墙作为留白。远处水墨勾勒山石轮廓并用朱砂点缀远处层林,近处浓墨立体勾勒树枝并用朱砂点缀树冠轮廓,促使光亮的红色与浓郁的墨色形成对比,营造流光点点的朦胧氛围,表达画家对山峦的强烈赞美。
4 结语
综上所述,色彩是人们对山水画的最初印象,也是山水画情感表达的要素之一。在人文视角、意象主义视角、装饰性视角,山水画的色彩情感表达形式具有一定差异。在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山水画色彩情感表达技法也不断变化,古代山水画色彩情感表达受自然山水、儒家、道家和禅宗的影响,现代山水画色彩表达技法更加多样,包括叠色、撞色、抽象法等,在情感表达方面表现更加个性化。
5 参考文献
[1] 杨顺. 中国山水画中墨与色彩的相互作用与表现方式[J]. 色彩,2023(07):101-103.
[2] 余小敏. 陶瓷粉彩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与道家哲学的共通之处[J].陶瓷研究,2023(06):153-155.
[3] 权春燕. 我国写意山水画的色彩应用分析[J]. 美术教育研究,2024(13):36-38.
[4] 张同刚. 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色彩语言的传承与创新[J]. 新美域,2024(02):22-24.
[5] 张靓月, 吴琼. 基于情感化理论的文创产品设计——以宋代山水画为例[J]. 鞋类工艺与设计,2024(13):75-77.
[6] 王海峰. 当代水墨山水画的色彩迹象与审美观照探寻[J]. 齐鲁艺苑,2023(03):63-68.
[7] 叶雨, 徐辉. 新工笔山水画色彩运用的主观设计性[J]. 美与时代( 中),2024(0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