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 巴拉干建筑空间的色彩建构和色彩心理学运用

2024-12-09 00:00:00冯嘉颖
流行色 2024年9期

摘 要:作为二十世纪墨西哥著名建筑师,路易斯· 巴拉干将其浓重的民族情怀与建筑、色彩的诗意表达相结合,利用二维色彩在三维空间中的艺术表达,使其设计、风格上升至超越建筑师本身人格并成为了一种建筑“现象”。本文立足于色彩及色彩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基于本土文化传播者身份以色彩作为媒介在空间中的设计实践及运用,着重分析其作品巴拉干公寓与圣· 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的色彩构建模式,并列举现代建筑受巴拉干启发后的设计尝试,探求现代建筑空间在色彩及色彩心理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路径。

关键词:路易斯· 巴拉干;色彩;色彩心理学;建筑空间设计

1 路易斯· 巴拉干色彩观成因

1902 年,建筑诗人路易斯· 巴拉干(全名路易斯· 拉米罗· 巴拉干· 莫芬 Luis Ramiro Barragán Morfín)降生于墨西哥第二大城市瓜达拉哈拉的一个农场主家庭,家境优渥、衣食无忧的巴拉干自小受该地独特的前殖民地与当地文化影响,拥有宏大的空间观感与设计触觉;在考取瓜达拉哈拉大学工程系后,毕业后转而进修建筑方面课程,奠定了其日后从事建筑空间设计工作的基础,创作了数件结合当地建筑语境加以墨西哥本土化风格的设计作品。

巴拉干的故乡墨西哥是拉丁美洲领土面积仅次于巴西、阿根廷的第三大国,多高原地形,气候干燥,降水量少,日照强;而其出生地瓜达拉哈拉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沙尘暴少,气候适宜,因此殖民时期新加利西亚首府选址于此,文化底蕴深厚。该地农业资源丰富,种有玉米、大豆、可可、棉花、仙人掌等作物,色彩明艳,高低错落;在建筑方面,建有巴洛克、新哥特、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作品并风格迥异,时代特征明显。最负盛名者例如晚期巴洛克式的圣· 弗兰西斯科· 德· 阿西斯庙与多种风格混合式的瓜达拉哈拉大教堂,这些建筑色调统一,规制严谨,然而却与这位空间诗人的建筑色彩观有本质区别。

路易斯· 巴拉干的色彩观不仅建立在地理风貌、气候环境的基础上,还源自墨西哥本土文化、信仰对其的潜移默化。墨西哥每种颜色都有独特的寓意,例如三原色中的红、黄、蓝。墨西哥崇拜的太阳神是由鲜血喂养长大的,因此他们把红色和太阳、生命、鲜血联系在一起。墨西哥有玉米神的崇拜,因而黄色代表丰收与谷物,蓝色是天空、雨、水。[1]这些色彩都是巴拉干作品中频繁出现的空间构成部分,它们与光影结合成就“空间的诗”。墨西哥是一个崇尚色彩的国度,巴拉干回想儿时的场景辅以反复尝试,为建筑染上极具墨西哥风情的明亮色彩,并仅仅选取少数几种颜色做极简的表达。[2]

古老的阿兹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也源自于墨西哥对于“太阳神”的崇拜(《太阳与献祭众神——阿兹特克与玛雅神话》一书可见一斑),而信仰崇拜转化为色彩媒介应用于建筑空间设计,便是巴拉干色彩观在本土化语境下催生并转译、重构的逻辑链条。

2 色彩的独一性与民族性

同为墨西哥建筑师的里卡多· 列戈瑞达(RicardoLegorreta)曾言:“巴拉干的墨西哥情感,不仅表现在他的形式、他的色彩上,也表现在他的人格、他的神秘、他的诗意中。”

巴拉干的色彩运用不仅是他在建筑、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更是对场所精神、本土文化语境的尊重,这种独一性与民族性具体体现在建筑涂料色彩的选铎与制备用度上。

人类文化史上对于染色、对物体赋予颜色的行为屡见不鲜,亚里士多德对此有精辟的论述:“被染色体通过染色剂获得色彩。作为染色剂,古代人类利用花草树木的表皮、枝叶、果实以及水、土等。当然,也有使用动物的液体如紫贝等。”[3]

中国古代色彩的制成多用有色矿石,随时代发展逐渐精细化并有“粉碎、去杂质、分级”三大步骤,使用“分级”工艺将矿物粉体颜料进行比重的划分,比重越大颜色越深;在《营造法式》中称“分色轻重”,以“轻”“淡”“浅”“粉”等来形容和区别颜料,主要以明度作为判断依据,饱和度与色相为辅。[4] 中国古代色彩与涂料多以矿石为制备基础,用于器物彩绘、建筑彩画、工艺装饰等方面;由于中国古代平民与乡绅贵族、王侯将相间存在严格的阶级规制,平民无法将黄、红等象征高贵的色彩用于服饰、生活用具、器物、建筑外墙等,因而多以低饱和度的灰色调贯穿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史并以这一思想世代相传。

进入二十世纪,由于中国建筑的主体多为砖瓦结构,加之人工色素、有色合成树脂乳液型涂料等的引入,鲜有使用矿石等材料制成颜料用于建筑外墙等。

巴拉干将墨西哥色彩与当地古法制备技术相结合,将自然可取的制色原料使用于建筑外立面与内部墙体。例如,其建筑中的粉色涂料不是化学合成的,而是通过墨西哥当地做法用花粉和蜗牛壳混合制成。[5] 与中国制色历史进行对比研究,可见乡土、原始的色彩生成需建立在不同文化语境手工业与工艺美术基础上,文明间存在一定地理与历史文化的壁垒,但无法控制多种文明的最终走向;笔者认为,巴拉干建筑空间色彩的精神内涵在墨西哥历史文化语境下才能成立,具有独一性与民族性;这些多元的色彩通过万寿菊、大丽花、月季等的花粉以“墨西哥化”的色彩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一制备方法是独特且唯一的,也可一窥其浓重的民族色彩。

3 色彩与空间建构、色彩心理学运用

3.1 空间诗人巴拉干的风格嬗变

色彩心理学家Faber Birren:“一个完整的人有身体、思想和灵魂,表现为一个协调整体、一个微缩的宇宙,而色彩渗透了每一个方面。”[6] 赋予建筑和空间色彩是色彩渗透人类精神文明与文化史的伟大举措,也是体现多元化文化和民族主义、个人主义内核的本质化表现。巴拉干在色彩调度上体现了极为强大的精神内核,在现实主义和地域主义蓬勃发展的二十世纪,通过对法国、西班牙、摩洛哥等地建筑风貌、形式、色彩的深入考察,构建了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也完成了由最初只使用三原色进行建筑空间创作到多种色彩组合的蜕变。

路易斯· 巴拉干的设计生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受童年影响和地中海文化影响注重住宅和花园的设计,第二时期是因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而生发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第三时期是其设计巅峰时期,发掘本土文化语言,形成鲜明个人特点。[7] 笔者将选取最具典型代表性及社会意义的巴拉干公寓和圣· 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为例,分析其色彩与色彩心理学建构方式与具体运用。

3.2 巴拉干公寓(1948)

正值巴拉干自我主义意识高涨的创作期,巴拉干公寓的设计落地应运而生。当时,二十世纪墨西哥民间艺术在陶瓷、剪纸、服饰、壁画上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其中,壁画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墨西哥“壁画三杰”即里维拉、奥罗斯科、西盖罗斯活跃于20 世纪40 年代,作品气势宏大,内容深刻,风格硬朗,色彩多样。[8] 巴拉干受奥罗斯科艺术作品影响颇为深厚,这位墨西哥艺术运动领导者在冲击性的艺术构图、大胆张扬的色彩等方面将其不屈、激情的反叛精神以艺术作品为媒介传导至巴拉干艺术生命的内核,成为巴拉干艺术世界向上凝聚力的普世化表现——如巴拉干公寓等的设计作品。

巴拉干公寓又称巴拉干自宅,位于墨西哥城塔库巴亚镇,占地一千一百六十一平方米,外观与街道附近建筑别无二致,是典型的混凝土建筑,但其内部富有个人主义风格,充分体现了色彩的生命力。房屋共三层,一层为车库、门厅、大厅、厨房、餐厅、起居室等大小功能分区15 类,二层为主卧、客卧、祈祷室、巴拉干个人工作室等分区6 类,三层为阳台、洗衣房等共4 类,共计生活用途区块25 类。并根据房屋朝向与采光对相应区功能块采取适宜的色彩与光影设计,巴拉干将浓重的墨西哥元素(例如马、民族风格挂画等)及浓重的天主教氛围(如神主台、雕像、民俗蜡烛等)以精准的空间节点形式贯穿全屋,使其在色块之间穿插,改善视觉疲劳,为构建明艳、活力的全屋空间赋予鼓点与节奏。

心理学家E·R· 杨施对强弱日照国家居民进行调研,发现强日照国家居民由于眼睛适应强光在心理上对暖色调色彩偏斜,反之更偏爱宁静、平和的冷色调;测试人群中斯堪的纳维亚人热爱蓝、绿色,地中海人钟情红色。[9] 由此可见,巴拉干热爱暖色调并运用于自宅的色彩设计不足为奇,而他的色彩观与理念是以微妙且自然的方式以建筑空间功能为基准渗透的。

巴拉干公寓的建筑空间由交通空间、停留空间、休憩空间组成,总构成体量转换通过楼梯相连(图1— 4);楼层转换意味着空间体量、色彩氛围的变化,但其主基调仍为暗色、黄、粉、白,巴拉干公寓的色彩构建通过墙体与较小几何块面色块的组合形成纵深空间感,表达特定区域的情感诉求。例如,图2 与图3 为同一空间不同视角,以一层上行,色彩明度较高,整体明快有指向性,动线流畅,以二层下行,下行空间为阅读、休憩空间色调趋暗并辅以动线,以屏风遮挡形成半开放式空间并降低饱和度调和至平和、宁静的色彩基调,真正做到了色彩为空间引导,空间为色彩叙事。

再者,其停留空间与休憩空间以混凝土结构与大面积白底粗抹灰构成,室外空间墙体更是以本体裸露以示空间转折(图5)室内色块面积趋大,空间观感随之宏大,以自然光与灯光装置“切割”几何块面,添加纯色地毯丰富材质,给人以柔软、恬淡的冥思空间。例如,在整体色调统一的同时尊重色彩构成形式的多样化,以“横向长窗”打破竖式传统窗棂的固有概念,使自然植物在四季以不同色彩映入内部,增加色彩丰富性(图6)。由于巴拉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图7),因而在客卧的色彩设置上也做了符号学的些许尝试:白色粗粝墙面、十字白色推拉窗与明度较低的长纤维黄色地毯相衬,辅以暗色墨西哥挂画,在使来客感受安定感的同时,通过开口引入光线使漫反射,以不经意的开关窗变换角度的动作,完成了在休憩空间的祷告与光艺术实验(图8)。

巴拉干公寓在构建色彩的同时运用了色彩心理学的相关内容,笔者将作以下几点归纳。

3.2.1 色彩对平涂界面的空间影响

色彩对空间有转换作用,使界面间距离缩短或伸长,空间面积以不同色彩为界定标准强调功能分区的独有性,蓝色显得空间更大,棕褐色强调在空间中明确某个元素的定位,视觉与心理上灰色能拉近空间之间的距离,棕色强调书房空间的特定节点,大块面灰色突出色块面的转折,拉近距离[10]。

3.2.2 色彩的前进性与后退性、膨胀色与收缩色

色彩具有前进性与后退性,一般而言,暖色较冷色更富有前进的特性。此外,亮色偏高的色彩呈前进性,饱和度偏高的色彩也呈前进性。同样,暖色与高明度为膨胀色,会使其看上去比实际面积更大,反之,冷色与低明度的颜色(收缩色)看上去比实际面积更小[11]。以此可见,巴拉干公寓墙面黄色具有前进性与膨胀性,增大行进入口空间面积观感的同时将空间前移,地面黄色在前进性存在的客观事实上有引导性作用,将行走于深色石质阶梯的访客引导至屏风遮挡的“安全”区域停留、休憩。

3.2.3 兴奋色与沉静色、色彩的心理错觉

色彩具有兴奋色与沉静色的区分,巴拉干公寓的铺装涂层颜料多采用兴奋色,即高纯度的暖色系,在视觉上有一定的心理疗愈功能,并有缓解抑郁、焦虑的作用。研究表明,色彩的心理治疗可达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色彩的心理错觉研究对提高建筑环境质量意义重大[12];因而,笔者认为,在色彩选择上选择明度接近而色调偏暖之时更能慰藉孤独自省的艺术家本身与观者。

3.3 圣· 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1968)

巴拉干热爱马匹,在不同时期的设计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他于1968 年动工完成的圣· 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位于墨西哥北郊贝尼托华雷斯大道,受艾格斯乔姆家族委托设计建造。此次设计根据客户需求建造涵盖住宅、马厩、室外活动空间三部分内容,巴拉干将马厩与住宅以水面隔开,并留以足够的室外活动空间与出入口,自过渡空间进入庭院,途经半开放围合两处,即可到达私人住宅及院落;该建筑几何穿插,直线表达功能齐备,廊道相连,动线完整,景观合理,色彩明艳。

圣· 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和巴拉干自宅虽都为设计师本人意志与色彩的具象化表现,然而作为多种形式共存空间设计的代表,其色彩结构在巴拉干自宅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面积水池的元素,使建筑本体在水反射的状况下更显灵动与生命力(图9 、图11)。贯穿整体空间的围合、半围合空间与高低不一的围墙(紫红、粉红、铁锈红)与灰白颗粒状质感的白体住宅块面作出“动空间”与“静空间”的区分:“动空间”以粉色巨孔墙与马厩分割跑马场、中心水池广场、辅助空间;“静空间”基调为白色,在廊道的串联下配以星点当地植株将整个空间包裹在炽热、跳脱的色彩中,在远处广域深远的绿色景观带与碧蓝天空下延展几何光影(图10、图12)。

与多数民族一样,在墨西哥的色彩认知中,紫色、红色、黄色等暖色调色彩积极且振奋人心,灰色、黑色等色调沉重而带有批判意味;这是色彩对人类带来的心理惯性,也是巴拉干色彩语言中较为遵循的理论意识,利用红、紫色使建筑情感温度形成“高亢”的氛围与基调,改变固有概念中对马厩色彩灰暗、凝重的刻板印象。同时,在圣· 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设计作品中,有大面积的水池与大色块室外墙体、作为景观节点的小品等,经过时间推移照度与光源发生变化并体现演色性,使墙体与物体表面色彩的肉眼可见“表面色”发生微妙变化;同样,前述巴拉干公寓的色彩心理学相关运用理论,在圣· 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设计作品上仍包含于此。

4 结语

巴拉干自宅与圣· 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将色彩与本地气候、自然景观、风土民俗结合,构建带有殖民地建筑学意味的色彩空间体系,并将色彩心理学相关内容运用于空间设计,实现意识形态与实体的交融;在带有墨西哥民族精神的色彩观带动下,设计特点逐步突出,色彩搭建逐渐丰盈充实。

除巴拉干自宅与圣· 克里斯特博马厩与别墅外,巴拉干仍有吉拉迪住宅、卫星城塔、圣方济会小礼拜堂等设计作品,这些作品根植于其浓烈的乡土情怀之上,撰写建筑的色彩之诗。

笔者认为,路易斯· 巴拉干的设计语汇在经历了勒· 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点”现代主义的洗礼与自身殖民地建筑设计学的结合转译后,不仅拔高了其意识形态高度,重构了其理论体系,而且在人文情怀与色彩表达上突出表现了其先进性;通过空间的几何构成与巧妙的色彩心理学运用,使其设计作品一反二十世纪空间设计作品的固定模式,以工艺、技巧、本地建材、手法等媒介方式向世界展现了地域文化与场所精神独特的空间魅力。

在新兴二十一世纪,有哥斯达黎加的Hija de Tigre女装店、以色列的Kaza 家具展厅等案例在不同地域场所延续巴拉干的色彩与设计精髓,创造了符合当地风情的建筑作品,相信在巴拉干色彩理念、让· 菲力普· 郎科罗色彩地理学等理论指导下,未来建筑与空间、景观设计必然能去模式化,以本地域特征为依规,紧跟时代步伐,永续民族精神。

5 参考文献

[1] 谭玉龙. 墨西哥民间美术的色彩表现[J]. 美术,2019(06):128-130+127.

[2][7] 陈一薇. 路易斯· 巴拉干的设计语汇[J]. 建筑与文化,2016(09):240-241.

[3][11] 泷本孝雄, 藤泽英昭. 色彩心理学[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4] 李路珂, 石艺苑, 宋文雯. 文物建筑色彩面层的视觉性质与材料做法初探——以传统矿物颜料“石青”( 蓝铜矿) 为例[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04):65-94+110-111.

[5] 张子祥, 彭小松. 吉拉迪住宅中的空间叙事构建手法浅析——空间节奏、光影、色彩[J]. 世界建筑,2022(12):111-115.

[6][9] 孙珊. 从路易斯· 巴拉干的色彩理念看中国建筑色彩设计[D].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2010.

[8]贺绚.中墨文化交流新篇章——“墨西哥绘画:从壁画三杰到当代”展“墨西哥现代建筑展”、“墨西哥当代陶艺展”全面亮相中国美术馆[J].美术,2006(08):20-25+3.

[10] 帕斯卡·莫里, 牛燕芳. 勒· 柯布西耶现代建筑( 五点) 之第六点:颜色[J]. 时代建筑,2019(02):146-149.

[12] 郭晓君. 浅谈色彩心理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0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