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探究

2024-12-07 00:00:00罗春祥 郑海涛
新教育·综合 2024年12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中职教育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存在理念亟待更新、人才素养培养有待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产教融合发展水平与深度融合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等困境。对此,相应对策是:更新中职育人理念,树立大职业教育观;拓展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引导和规范中职教育“出海”行为;科技自强,构建中职校产教融合新路径。

【关键词】中职教育;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型技术手段,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创新等方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中职教育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基石和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然而,目前对于中职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挑战仍然存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一、教育理念亟待更新,树立大职业教育观

当前,数字化、绿色化和蓝色化的生产力是我国新质生产力主要现实性表现形式,意味着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应该具有数字化、绿色化和蓝色化基调,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往往从片面角度践行数字化、绿色化和蓝色化理念,从而不能高质量服务数字化、绿色化和蓝色化产业发展,使中职校育人理念与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现实需求不能高质量吻合。因此,中职校人才培养理念也需要随着时代转型树立大职业教育观。

与以往的职业教育观念不同,在大职业教育观中,并非只对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还要让学生的未来发展并不拘泥于一个岗位,而是能够随着时间发展,根据职业环境和社会需求进行灵活变动,拥有强大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在此背景下,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筑牢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基底。

1.构建中职教育的教育体系

做好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引导中职校注重学生数字化、绿色化、蓝色化意识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学校要在保持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科学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以及超前规划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布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大批高素质中职人才。要鼓励中职校因地制宜开设绿色低碳和蓝色海洋经济专业,将生态文明思想和蓝色经济发展思想融入中职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满足绿色生产力和蓝色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中职人才。

2.构建职业教育、科技、人才三向驱动的国家治理体系

减少三要素发展过程中的摩擦,收集三要素发展结果的质性反馈,实现三要素良性协同发展。

3.要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科技创新、技术攻关作用

第一,要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和内容。鼓励行业领先的企业建立区域性、全国性职业教育集团,推广实体经营。第二,积极探索中国式学徒制,引导企业建立合理比例的学徒制岗位。第三,丰富职业学校办学质态。职业学校要积极与优质企业展开多边合作,利用技术助力企业发展,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器、产学研究室等。

二、拓展人才培养层次,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格局

中职人才不具备较强的基础科学研究素养,造成他们不能在科技创新上“大有作为”,不足以推动生产力的跨级别跃升。同时,中等职业教育更多地侧重于传授专业知识和培训技能,缺乏职业道德的培养,对个人的整体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这种理念下培养的学生缺乏工匠精神,无法生产出高精度和尖端的产品。因此,拓展中职院校人才培养层次,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国家要扩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增加职教本科人才供给量,积极发展职教研究生和技工教育。中职校以此为契机有效实施“3+2”“3+4”“3+6”中高职贯通,实现职业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专项技能人才需求。

其次,中等职业院校要重视培养工匠精神,发挥职教引擎实体经济的作用。一是通过推动新技术走进课堂,促进高新科技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打造一批示范院校、培育一批有技术、有知识、有素养的工匠人才。二是深化“双师型”制度,打造德艺双馨的职教师资队伍,进一步建立完善职校教师到企实践制度,支持专业教师申请和评聘多个职务资格和资格证书,支持职校向外聘请高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三是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勇于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教学,以及实习实训模式。

三、引导和规范中职教育“出海”行为

外向型人才就成为了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中职校“出海”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海口旅游职业学校与新西兰北方理工学院合作,以及海南技师学院与柬埔寨吴哥国立理工学院结对办学的合作,都凸显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国际责任。但也存在中外合作的层次较低、过分看重合作办学经济效益、过于依靠中介力量、新时代职业教育政策设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限制了中职教育“出海”行为。

复合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链接国际,聚合全球创新力量。在当下“局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职教育要采取更为主动的“出海”战略。首先,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强化职校与地方政府、院校、领先企业的深度合作,联合国外办学组织或机构布局建设办学点,培养本土化和国际化技术复合型人才。其次,坚持贯彻“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开展“一带一路”国际技术、国际产能、人才交流合作,推动国内国际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最后,完善对外开放质量保障机制。要建立国际企业主动帮扶支持的运行机制,职校结合自身发展所需适时优化国际合作形式,深化与国外中资企业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共赢;建设国别化职业教育智库,深入研究合作国的职业教育法律、经济、产业、文化等,根据国别国情差异化办学,为职业教育走出去跻身世界强国提供智力支撑;出台国家层面中职教育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规范行为指南,规范中职校“出海”办学行为,同时严格监控民办中职校中外合作办学行为,避免出现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以及危害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行为,以维护职业教育“出海”的整体良好声誉。

四、科技自强,构建中职产教深度融合新路径

首先,当前产教融合仍然主要由政府指导,提供部分资源支持;中职校主导,教育供给侧单向驱动特征显著。因此促进校企协同发挥主导作用,改变政府主要资源投入,扭转教育侧单向驱动,进而使主体协同创新促进内在动能转化,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然方向。

其次,校企之间壁垒仍然深厚,阻碍创新资源整合。产教融合使中职校人才资源与先进的科技理论资源、企业的工程资源结合,一方面通过人才培养向行业企业输出优质劳动者,另一方面促进技术创新,带来资源整合的溢出效应。然而对于人才培养,中职校和企业之间仍有较深的壁垒,阻碍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度发展。从合作理念来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以提高盈利水平,获得高级人才资源,中职校则期望培养高层次实践型人才;从合作规划来看,中职校市场意识淡薄,在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缺乏论证,人才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企业需求脱节,专业建设与区域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一体化不够紧密,不能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动态调整机制不够健全;从合作机制来看,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信息渠道不畅,缺乏法律保护和健全的评估体系。

再次,驱动校企合作的政策规范与管理机制不健全。政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策滞后与缺失,尚未出台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相关政策法规,校企合作的实际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各级政府对区域技能人才规划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不能及时准确地为企业发布用工信息,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相当程度上成了“盲人摸象”。

在此背景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深度的产教融合,成为中职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

1.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

一是以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为重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立足专业群优势,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势,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组建专业交叉融合、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团队,培育技术核心竞争力,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按照“政行企校”共建、共管、共享原则,联合地方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共同搭建地方产业技术中心,选派“科技特派员”深入产业集群对接技术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2.瞄准世界前沿科技,前瞻谋划布局未来

近来,随着全国一流种业、深海、航天创新力量在海南集聚,形成了比较优势。中职校要抢抓机遇,着力发挥“三度”优势,推动“陆海空”三大科技创新高地逐步成型,成为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3.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把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资源进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只有新兴产业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得以转化,才能使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创新,使产业升级转型。为此,应该利用产教深度融合平台,为战略性基础研究、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成果对接应用行业和产业,在融合平台中培养具备研究和使用新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4.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推动人才链发展

一是实施科研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教师“带项目进企业”、企业“带项目到学校”,引导教师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及时掌握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规范,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实施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严格落实专业调研制度,及时掌握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技术变革现状与发展趋势,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参照中职教育新版专业目录,积极拓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密切相关的新专业,使专业人才培养有效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要。三是实施科研项目实践育人,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科技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推行“双导师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真实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把科研创新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参考文献】

[1]申妍瑞,胡纵宇.新质生产力与产教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24(3).

[2]韩飞,郭广帅.职业教育驱动新质生产力:逻辑意蕴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4(3).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中职教育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山东国资(2023年9期)2024-01-02 13:49:10
何为“新质生产力”?
领导月读(2023年10期)2023-12-23 15:47:36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02:47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2:20
浅谈对中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47:15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