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种下一颗热爱历史的种子

2024-12-07 00:00:00马小聪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4年12期

他们没有打算给女儿留下多少金钱,而是留下一些学术成果和老照片。他们相信,种下一颗热爱历史的种子,未来一定会成为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作为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老影像研究与考证专家,刘阳多年来不仅亲自走访中轴线,寻访遗失的老照片,还和同样热爱历史的妻子一道,用独特的教育理念,把文化自信传承给了下一代。

给孩子写历史书,悦己育儿两不误

刘阳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特别喜欢那些古老的故事。从15岁起,刘阳开始自发研究北京的历史,尤其醉心于圆明园的研究。他一边看书钻研,一边走街串巷,寻找遗失的文物。大学毕业后,刘阳凭借扎实的历史知识如愿进到圆明园管理处上班,负责影像和老照片研究工作。空闲时间,刘阳喜欢拿起相机,组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走街串巷,拍摄北京的老建筑。刘阳和爱人侯洁就是在他组织的胡同游中认识的。

说起北京的历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轴线了。北京是唯一一个按照中轴线等量建造的城市,梁思成先生称赞中轴线是“世界上唯一的、最美的,将城市等量分割”。2001年,刘阳开始研究中轴线。从永定门、前门、天安门,再到景山、地安门、钟鼓楼,这条无形的线不仅串起了北京的古都风貌和文化底蕴,也串起了刘阳探索这座城市的脚步。

2012年,女儿双双出生。刘阳收集的北京城老照片也已经有20余万张了。他决定送给女儿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装满北京记忆的书《万园之园—圆明园盛景今昔》。也是从这一年起,刘阳开始出版相关书籍,如《北京中轴 百年影像》《圆明园的故事》《带你看北京中轴线》等,作为女儿每一年的生日礼物,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陪伴女儿成长。

回忆起当时的胡同游,除了仰头拍建筑,刘阳与侯洁还会蹲下身拍摄胡同里的门墩。因为历史原因,北京有65%的门墩已经消失,史料难以搜集,刘阳与侯洁就跟时间赛跑,留下了珍贵影像。在双双3岁那年,两人共同出版了《老北京的门墩》,书中展现的很多内容今天已经看不到了,堪称双双最珍贵的生日礼物。刘阳常常感叹,如果不是因为女儿,就没有这么“高产”的动力,珍贵的照片也难以面世。

2020年,双双上小学二年级,刘阳的出版计划也已经进行到第8本了。一天,双双带回来了一项作业,要求了解北京中轴线,写一篇感想。刘阳这才意识到,市面上竟然没有适合儿童的中轴线读物,自己出版了那么多书,也都是黑白照片居多,女儿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刘阳决定出一本孩子能看懂的中轴线读物,儿童绘本《带你看北京中轴线》就这样问世了。这本书为女儿,也为更多孩子打开了一扇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窗户。

博物馆亲子游,方寸之间一览古今

虽说是爸爸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但除了中轴线绘本,双双基本很少翻阅爸爸的其他书籍,她以另一种形式展现了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从女儿还不到100天的时候,刘阳和侯洁就抱着她去博物馆。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观,但还是小婴儿的双双并不排斥,从未在博物馆里哭闹过。不过,双双还是展现出孩子的天性,不愿意在博物馆待太长时间。这时候,刘阳和侯洁就用各种语言上的引导来调整她的情绪。3岁以后,刘阳和侯洁开始挑小朋友喜欢的自然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刘阳还记得,那时候的双双会饶有兴致地跟着讲解员,好奇北极熊的皮毛是什么颜色的、马门溪龙是什么样的……刘阳和侯洁试着为她讲一些知识,还会带上相关的绘本,去之前先读一读内容。他们也会准备纸和画笔,让双双临摹展品。刘阳觉得,这对女儿来说都是认知的过程。“我们不着急收获,只给她我们能力范围内的最大输入。”

起初,刘阳和侯洁也拿不准,太早把孩子带进博物馆的行为是否有用。刘阳还记得有一次带1岁9个月大的双双去了一家博物馆,从儿童体验馆里互动后出来,工作人员送给女儿一张小贴纸,她自己贴在了婴儿车上。两年后故地重游,双双问妈妈:“怎么阿姨今天没有给我贴纸?”这让刘阳和侯洁惊叹不已,原来,2岁的孩子已经有记忆了。

经过年复一年的积累,截至2024年12月,双双已经参观了国内外共计237家博物馆。女儿也从被动接触进阶到了主动输出阶段,早早种下的那颗热爱历史的种子已经破土而出了。

种下热爱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

7岁那年暑假,双双参加了世纪坛“HELLO火星”展的志愿讲解活动。之后,刘阳和侯洁明显感觉到女儿的知识输出的能力。再去博物馆的时候,双双会给爸爸讲解肿头龙,给妈妈科普锤头鲸,落落大方。

除了博物馆,刘阳和侯洁还带着双双参加各种历史活动。他们一起担任志愿讲解员,为游客讲述历史故事;一起参加历史讲座,与专家学者交流心得。双双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更加了解了历史的内涵和价值。

刘阳并没有满足于此。从2021年开始,双双连续4年暑假参加贵州支教夏令营,为当地的孩子带去丰富多彩的博物馆课程。支教夏令营让双双经历了很多人生第一次:第一次上讲台,第一次穿越热带雨林,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亚洲象,第一次看到流星……每次夏令营结束后,双双还把这些经历写成小说在网上连载,吸引了不少人阅读。

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双双的志愿服务时长达到571小时,其中白塔寺讲解累计68小时,郭沫若纪念馆讲解累计114小时,每年参加博物馆志愿服务超过20次。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刘阳经常接到学校邀请,为孩子们讲述中轴线的独特魅力。中轴线也成为女儿最熟悉的路线,每一个中轴线上的景点,双双也能像爸爸一样如数家珍,讲给同学、朋友、游客。

刘阳和侯洁也跟随女儿一起成长。陪伴女儿的同时,侯洁的志愿服务时长也达到了150小时。母女俩进行过不少于30次的博物馆写生,既临摹过梵高的《向日葵》,也临摹过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原本对艺术不感兴趣的侯洁逐渐开始研究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喜欢上彩陶、传统的壁画……刘阳则负责制定一家人出国游玩时的历史学习路线,为一同参观的其他游客免费讲解。

刘阳和侯洁很少管女儿读什么书,也不阻止她看电视和手机,这些都拓展了双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现在的双双既喜欢玩儿谷子、咕卡、二次元,也可以轻松讲解《山海经》里的“天刑”、看懂1905年中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真切地体验着这个多元的世界。她对自己的未来规划也逐渐清晰:喜欢考古、美术和传统服饰,还想从事文物修复等有关传统文化的职业。刘阳知道,这一刻,文化自信已经在女儿身上得到传承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真的开花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