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家庭》让我重新爱上自己

2024-12-07 00:00:00马名扬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4年12期

我已经离开北京5年,《婚姻与家庭》就像玉兰花树般,盛放在我心中。

2016年夏秋之际,我待业在家,偶然看到《婚姻与家庭》杂志的征稿信息,于是写了一篇育儿故事投稿。很幸运,当时的编辑欣洋很快联系了我。简单修改后,文章得以发表,对当时的我是很大的鼓励和安慰。那时,我经历了离职、连番考试失利,正对未来一片茫然。

2017年夏天,依旧无业的我被妈妈“押送”上去往北京的列车。到了北京,我在招聘网站看到婚姻与家庭杂志社在招聘编辑:这不就是之前发表过文章的杂志吗?于是,我投出了简历。之后,我忙着搬家,新租的房子刚住了一周又被迫再次搬家。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漂泊无依。就在这时,我接到杂志社的电话:通知我参加考试。几轮笔试面试后我被正式录用。

有些人对情感类文章有偏见。一个同学曾对我说:“你写的什么东西,不就是教女人怎么讨好男人吗?”我一时语塞,感觉自己珍视的东西被人误解,不知怎么反驳。事后想想,不管是夫妻还是亲子相处都需要学习、经营,需要有开放的心态,保持良好的沟通。如果想让别人改变,就要先改变自己,再慢慢影响别人,这和所谓的讨好完全是两码事。《婚姻与家庭》杂志的办刊目的,不就是为了帮助人们互相理解,营造更有爱、更温馨、更和谐的婚姻与家庭吗?如果真正读过我们的杂志,一定会因为一句话或一个观点等引发自己的思考,同时被凝聚着心血的感人故事所打动。所以,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我的性格并不外向,采访对我来说是有些为难。也正因如此,每次采访稿通过三审,所收获的成就感和喜悦更加强烈。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有两个患病的孩子,却依然过出了美丽的人生》这篇稿件。我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但调整心态后,努力把它完成,受到同事付洋的“大肆”夸奖。她还说,可以把我俩的聊天记录截图保存,以后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就拿出来看看鼓励自己。

在这里,工作是一种快乐,也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我无法挑出一个特别快乐的场景,因为那是我们的常态。原谅我没法把每个人对我的关心爱护一一列举,因为整个杂志社就是一个充满包容与爱的大家庭。随着采访次数增多、工作经验增加,我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都有所提升。我一向自卑,在这里开始改变认知,发现不必长年累月地用苛刻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一切,开始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美丽、可爱、有能力的,也能拥有一份快乐、有价值感的工作。

那时下班后,我融入人流中,时而停下脚步,在雍和宫外的桥上看日落。那缠缠绵绵的红云看起来浓郁而厚重,温柔地徘徊于天空。雍和宫的檐角仿佛会呼吸。护城河水静默流淌,河畔的金柳让人想起诗歌中那夕阳下的新娘。暮色渐渐浓重,天空渐渐变得苍蓝。长长的河、长长的天空,像一幅巨大的画,绘在我心中。

离开北京已经5年了。有时候,我还会翻翻以前的杂志、看看公众号。当看到自己曾经的文章时,仿佛又看到了那个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自己,向着迷茫的未来,坚定地写下每一字、每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