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哭闹不休的小家伙逐渐长成了能够自信面对冲突的小勇士,这是怎么发生的?
不打不相识
因为有了孩子的欢声笑语,冬日的立宝中心园依然充满着温暖。正当我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满园撒欢的孩子们时,远处的游泳馆里隐隐传来孩子的哭闹声。过了一会儿,哭声越来越大,我快步向游泳馆走去。
游泳馆里有一个两岁半左右的孩子正在大声地哭闹。保育老师告诉我,这个孩子是“晚托”的新生,名叫舟舟,31个月。为了提前适应即将到来的幼儿园生活,一周前刚刚入托立宝园。
和大部分新生一样,舟舟哭闹是因为想妈妈了。处理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显然没有什么挑战。“舟舟,妈妈今天是骑电动车还是开车送你来的啊?”并未停止哭泣的舟舟回答了我一句“开车”。我知道他是可以用语言来沟通的,于是接着问:“车上是不是有个安全座椅呀?”“嗯。”舟舟又点了点头。“妈妈送你来的时候,是不是先去车库取车,然后再开车来的呢?”几句极其具象的场景问答,一下子就让舟舟由熟悉进而对我产生了信任,哭声也小了一些。我捂着自己的心口问他:“你是不是想妈妈了,心里很难受。”舟舟真实地感受到了被理解,一下子又委屈上了。“难过就哭出来,没关系的。”在照护婴幼儿时,照护者要允许婴幼儿表达真实感受,我们也应该向婴幼儿表达真实的感受。这不仅仅是为婴幼儿同理心的发展打下基础,也能帮助他们发现、识别、命名自己的内在感受,从而发展出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理解和调节情绪。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感受被接受和理解,他们会觉得安全和被爱。
舟舟的哭声渐渐小了,我试着问他:“我可以打电话让妈妈来接你吗?”“嗯!”舟舟流露出期待的神色。于是,我将妈妈来接他的事情进行了步骤分解,让他明白,看到妈妈需要时间和等待。我用手比画时间的长度,比如下楼取车要这么长,然后开车来立宝园要这么长,再从门口进到教室要这么长。在这个过程中,舟舟慢慢平静下来了。我和他约定好,等他游好泳,睡了午觉,吃完下午水果和点心后,妈妈就能来接啦!
舟舟不再哭闹,开心地游泳去了,我也去忙其他工作。半小时后,我回到园里,在一楼大厅门口遇到了舟舟和他的妈妈、外婆。我一边寻思着,没有这么快通知舟舟妈过来接啊,一边习惯性地蹲下来跟舟舟打招呼。而就在我刚蹲下的瞬间,舟舟伸手“啪”的一下重重打在我的脸上,说:“你是个骗子!”大家都惊呆了。
舟舟的外婆急忙说:“舟舟,打人是不对的!快跟园长妈妈道歉。”舟舟倒是很听话,熟稔地说:“对不起,我错了。”尽管那一下确实让我有点儿疼,但我依然微笑着问他:“舟舟,先别急着道歉。我想知道你为什么说园长妈妈是骗子呢?”“因为我游完泳,就看到我妈妈和外婆在那里。”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是家长接待室。“她们就在里面!”舟舟又强调了一遍。外婆已经没有耐心听舟舟说了,一个劲儿地让他道歉。我赶忙制止,因为我知道这时候让他道歉,是没有用的。我摸了摸舟舟的头,不再跟他提刚才的事,转而聊起游泳的话题。舟舟明显放松了下来,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这是他第一次体验到还有另外一种处理冲突的方式。
事后,我从保育老师那里知道,外婆和妈妈来园里,是因为外婆不放心,提了很多要求:比如孩子的头不能碰和晃动,对脑发育不好;比如每顿饭需要吃多少;比如一定要午睡;等等。我很理解家长的心情。
孩子是大人的影子
接下来的一周是我在中心园的带教周,有了更多时间近距离接触舟舟。经过上次的事情,小家伙跟我“不打不相识”,每一次见面都特别亲切。
周一上午,孩子们进行了大运动游戏。午睡时,小朋友们都累得呼呼大睡,舟舟却不肯睡觉,跑到乳儿班的教室里来找我。看到我把几个月大的啾啾抱在怀里,轻轻地拍着后背哄睡,舟舟用很小的声音说:“园长妈妈,我也要你抱着我睡。”
我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请保育老师去隔壁班把他的床搬了过来。就这样,舟舟乖顺地蜷在我怀里,在我轻轻的拍背声中很快睡着了。把他放到床上后,我又观察了一会儿。睡梦中的他,手仍然抓着被角,紧靠着床的一边,这个有点儿淘气的男孩,正暴露着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非常幸运的是,舟舟和我形成了信任和依恋关系,特别喜欢跟着我做游戏,眼睛总是不停地关注着我的情绪、语言、动作,这也让我有机会给他很好的示范。
一次游戏中,舟舟喜欢上了蓉蓉手里的玩具,试图去抢却没有抢到,立马跑过来跟我说:“蓉蓉不把玩具给我。”我笑着鼓励他:“你是大孩子了,可以用语言来和小伙伴沟通。你和蓉蓉商量一下,就说蓉蓉,把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会儿,好不好?”
话音刚落,舟舟就跑过去跟蓉蓉说:“蓉蓉,把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会儿,好不好?”“不好。”蓉蓉头都没抬就拒绝了舟舟。舟舟立马抬起了手,但看了我一眼之后,又把手放了下来,委屈地说:“她还是不给我。”
我走过去说:“你可以跟蓉蓉说,你一会儿玩好了,也给舟舟玩一下好吗?”没等舟舟学舌,蓉蓉就认真地点了点头。我拿起不远处的一个玩具,跟舟舟说,我们先玩这个玩具,等蓉蓉玩好了我们再玩她手上的。几分钟后,蓉蓉被别的玩具吸引了,爽快地把这个玩具给了舟舟。如愿以偿得到玩具的那一刻,舟舟别提有多开心了。我也不失时机地夸赞他:“舟舟真的好棒!不仅学会了和蓉蓉商量,还能耐得住性子等待,真是个温柔的大宝宝!”
带教周还没有结束,舟舟就非常适应托育园的生活了。平时和小朋友们相处,有点儿小纷争也能试着用语言去沟通;偶尔举起小手想打人,一般也是在空中悬停,然后自己放下。我知道,舟舟是在努力地模仿、学习我的处事方式,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眼见快到周五了,我把舟舟的家长约到了立宝园。因为,要想彻底改变舟舟的习惯,需要家长和园所一起努力才行。
舟舟的爸爸妈妈和外公外婆都来了,一开始的交谈却没有想象中顺利。保育老师只是客观地反馈了一些舟舟出现的问题,家长的内心就不太接受了。我知道,需要让家长正视这些问题。我说:“这个星期,我天天和舟舟在一起,他也喜欢黏在我身边。但是,有些话他常挂嘴边,‘他是怪兽,打他’‘大灰狼来了,就在门口’‘你再不听话,就打110过来,把你带走,不要你了’‘快点滚’……这些话相信家长们在家里也能经常听到。”
我告诉舟舟的家长,别看孩子们小,模仿和学习能力却非常强大。在大人一次次有意或无意的言行中,他们会悄悄地观察我们的情绪、行为、语言、语气,并认真地模仿。孩子是大人的影子,舟舟最近的改变很大,是因为他在园里有了新的模仿对象。
我又邀请家长观看了舟舟这一周在园生活的视频,看到孩子像模像样的表现,家长们除了欣喜还有惊叹,最终放下了戒备与抗拒,与我们贴心交流。我试着说出我的想法和要求:“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家里应该有一位或者多位脾气比较急,还有比较强的控制欲的照护者。如果我们希望舟舟能学会用正确的沟通方式面对冲突,所有的照护者都要给予他一个很好的榜样,这就需要园所和家长共同参与。家园养育理念统一,才能真正地改变舟舟。”
“立宝园门口贴着‘保育无他,唯爱与榜样’,这句话很有道理啊。我这几十年的脾气,看来要改改了。”听了外婆的话,舟舟的外公和爸爸相视一笑。外公打趣地说:“她外婆这脾气,我一辈子都没改得过来,看来得靠外孙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