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提升、“养能力”的过程。
蔡朝阳在很多地方引用过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一句话:孩子是成人之父。他还经常提到另一句话:育儿就是育己。“‘一边养育孩子,一边养育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也是养育孩子的附加值。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同时‘自我养育’,和孩子共同成长,相当于父母获得第二次成长。”
蔡朝阳觉得自己“养”了不少能力,比如更自主的学习能力。“你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孩子喝奶的时候打奶嗝怎么办。”儿子菜虫出生之后,蔡朝阳的枕边多了一本日本学者松田道雄的《育儿百科》。“有些父母不会停留在使用书籍的阶段,而是希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就推动着父母继续学习、研究和探索。”
比如写作能力。“儿子曾经‘大言不惭’地跟我讲,要不是他,我怎么能写得出来3本书?”确实,蔡朝阳这3本书的主角都是儿子。每天要面对那么可爱的一个生命,要面对他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微小的进步,“甚至孩子刚开始会说话的时候,还有很多妙语”,这些都成了蔡朝阳的写作动力。一位编辑朋友曾对蔡朝阳说:“蔡老师,你的文章里写你家儿子的文字最好。”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蔡朝阳逐渐掌握了跟孩子沟通的方法,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世界。用说教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是没用的。怎么办?他总结了几点:第一,讲事—摆事实,不讲道理;第二,带动孩子一起做;第三,进入孩子的思维世界跟他沟通交流。
菜虫3岁时喜欢看绘本《忙忙碌碌镇》,里面有一个狮子医生给小孩看病时,会用压舌板看舌苔。有一天,蔡朝阳回到家,发现奶奶正在教育菜虫:“不要把雪糕棍放到嘴巴里,太脏!”蔡朝阳立刻意识到,儿子是在模仿狮子医生。他赶忙走过去,把雪糕棍拿在手里,对菜虫说:“来,小朋友把嘴巴张开,让医生看看扁桃体有没有发炎。”菜虫听话地把嘴巴张开,蔡朝阳假装用雪糕棍在他嘴里放了一下,然后说:“小朋友,你的扁桃体没有任何问题,可以愉快地吃冰激凌了。”菜虫非常高兴,那根雪糕棍后来被儿子扔进了垃圾桶。
不少父母会问:“蔡老师,孩子根本不听我们的话,为什么听您的话?”蔡朝阳说:“你要进入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是怎样思考问题的,才能更好地跟他沟通。”
而今,菜虫已经18岁了,蔡朝阳每次邀他散步,他都会愉快地答应。父子俩经常会在散步的时候聊天,菜虫会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驳爸爸,但气氛都是很愉快的。
蔡朝阳对于亲子关系的设想是:“当菜虫成年了,他回家还能跟我一人拎着一瓶啤酒,一起看世界杯。”这样的设想想必不难实现。
在蔡朝阳看来,养育孩子还会养出接纳能力。“通过育儿养育自己,看到自己的来处,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另一半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更深地了解自己之后,就会更爱对方。爱是什么?爱就是接纳,理解和接受对方身上的各种不完美。”
蔡朝阳说,在育儿的过程中,当我们更好地养育自己,生出更多智慧,养出更多能力,那么,受益的不只是孩子,还有我们自己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