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王昭君

2024-12-07 00:00:00孙剑
今古传奇·当代文学 2024年10期

九月初,我接到今古传奇杂志社组织的“兴山中秋笔会”的邀请,因《今古传奇》是我一直喜爱阅读、久负盛名的文学大刊,早就想慕名拜访传奇中的文学大咖。加之兴山县是大名远扬、历史上素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称的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乡,昭君出塞和亲的壮举已深入人心,我早就想去,于是欣然前往。

九月十二日,我与赤壁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马景良、赤壁市作协主席姜洪一起,搭乘高铁,辗转半天到宜昌东站,还未出站,就接到兴山县接站工作人员的电话,油然产生宾至如归的亲切感。

接站的专车向西南行驶有两小时左右,便进入兴山县城,只见街道两侧路灯杆上,都挂有“和美兴山、昭君故里”的宣传牌。原来,为打造昭君文化品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兴山县角角落落都留下王昭君的烙印,昭君广场、昭君路、昭君村等以昭君为名的路段、景区、院落、美食等等比比皆是,连我们与会的住地都叫昭君山庄。王昭君的和亲壮举,不但造福当时的匈汉民族,而且还福泽今天的故乡热土。

当晚,我们参加了兴山县在昭君山庄隆重举行的2024年“中秋月圆忆昭君”系列活动欢迎晚宴,有幸见到了参加笔会的一大批大作家、大诗人,都是一见如故,相识恨晚,大家一起纷纷互留通联地址,加微信,合影留念,把茶言欢,交流文学创作,好不热闹。这是一场文学的盛会,顿感不虚此行。

第二天早上,我们前往昭君村参加拜谒王昭君活动,我怀着朝圣般的虔诚,来拜谒这位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一下车,我们就被昭君村的灵山秀水所吸引,它背靠纱帽山,前临香溪河,远山逶迤叠翠,绵延起伏,云雾缭绕。近村青树环绕,到处鸟语花香,菊白桂黄,争奇斗妍。更有山泉潺潺千回百转,低吟浅唱。好一处风水宝地,造就人杰地灵,才哺育得王昭君的天姿国色、倾国倾城的美丽。

我们拾级而上,穿过粉黛林、佳丽岛、浣纱处、娘娘泉等景点,聚集,庄严肃穆地依次排列在王昭君巨型雕像前的广场上,在主持人的指令下,以读颂文、敬躬礼、乐舞拜谒、敬献花篮等方式,来拜谒王昭君,寄托哀思,缅怀昭君精神,弘扬和传承昭君文化,祈福伟大的祖国团结和睦、国泰民安。

我们拜谒昭君的聪明才智。昭君自幼聪慧伶俐,勤奋好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无所不精,是文学和艺术把她滋养得更加楚楚动人。古人在《琴操》中形容:“王昭君十二、十三岁时,诗书满腹,妙解吟咏,精通音律,酷爱琵琶,并善反弹,荆门州人无人不知。”因此,当告别故土,登程出塞时,面对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之时,她弹奏一曲《琵琶怨》,凄婉悦耳,如泣如诉,那悠扬的琴声,美丽动人的容颜,使南飞的大雁耳闻目睹后竟忘记抖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为王昭君的美称。

而昭君的才华更是让人钦佩,她吟唱成歌,挥毫成画,落笔成诗。特别是思念故乡时,写下不少经典诗作。“莺啼绿柳弄,春晴晓日鸣。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等优美诗句流传千古。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怨词》,那词风哀婉而豪放,抒发王昭君的无限愁思。用当今“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来形容王昭君是恰如其分。

我们拜谒昭君的美丽。昭君的美,美得自然而高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灵秀的纱帽山,香溪河源远流长的文化浸润,孕育她得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古人有诗形容她“面衬桃花白里红,灿烂一笑齿如银,娉娉袅袅凤步摇,冰肌玉理细又匀”。王昭君的绝世美貌和独具一格的才艺,才被选进宫中。

而外美于形,内美在骨,王昭君内在的美更是让人景仰。

我们拜谒昭君的勇敢和大气。国难当头,匹夫有责。面对边塞此起彼伏的战乱,面对百姓的生灵涂炭,王昭君果断出塞和亲,使匈汉和好,天下太平。从繁华的皇宫远嫁到茫茫沙漠,她明知一别故土永难返,却义无反顾,勇毅前行。而“昭君出塞路”全长约万余里,一路风沙漫漫,一路关山重重,一路坎坎坷坷。

从繁华的京城勇敢地走向茫茫草原,穿过浩瀚戈壁,越过黄沙漫天,凭一己弱女之身,勇担匈汉和平使者的重任,这是何等的勇敢。她卸下华服,穿上胡装。她造福黎民百姓,将中原浩瀚文化和伟大文明传播、传承在草原的每一个角落。她教匈奴人种桑植麻,教妇女织布纺纱,让百姓安居乐业。

由此,结束了匈汉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乱,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呈现“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和欣欣向荣的局面。

因此,称王昭君是“长江的女儿,草原的母亲,和平的使者”是实至名归,王昭君将自己全部的爱和深情永久地留在了塞外。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也适合王昭君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王安石诗赞:“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我们拜谒昭君,今天,以中秋月圆忆昭君之名。那么,就邀圆月作镜,映射昭君短暂一生历史的光辉;请白云作信笺,寄去我们对昭君深切的挂念;让秋风为手,让它拂去昭君思乡的泪花;借香溪河低沉的歌声,唱出对远方王昭君的万千怀念。

昭君从不曾离去,她的美丽形象将永远鲜活在伟大祖国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心中,万古流芳!

(特邀编辑 丁逸枫 2783176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