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从怀玉山庄出来的时候,已经有三五文友在坪地闲聊。这是谷雨与立夏的中间,隔着春末夏初的小气候,早晨的阳光十分偏爱地将好看的色彩匀给了这片土地,目之所及尽是被霞光所笼罩的层层祥瑞云海。
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气息,沉静与灵动形成鲜明对比。眼前仿佛一幅徐徐打开的山水画,墨色浓淡干湿相互融合,画面浅绛设色,清新雅致。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坪地上那棵古松树,它的枝条左右横生,与一般树木下垂的枝条形成鲜明对比。
眼前的这棵千年松,树干周长足有3米(两人合抱),西北边靠着山岩,东南面枝条繁茂,而山岩的一面则相对要稀疏一些,显现出一心向阳的坚韧与顽强。让人们在欣赏其自然美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内在的精神力量。
收回远眺的目光,我的思绪回到数年前,是秋天的一个午后,与友人结伴到对面山上寻找那块刻有“天书”的石头,也是这般悠闲踩着鹅卵石朝前迈步。不多时,就见一幢宏伟的建筑,大门上悬挂着四个金光闪闪大字:怀玉书院。书院一侧传来阵阵经书诵读声。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当我用征询的目光投向同行的一位地方文化学者时,他说,你还记得怀玉书院具体遗址吗?
我不置可否地摇头。
应该就在这里,寺庙边上。他告诉我。先前这幢气势不凡的建筑为山民所建,里面贡奉朱子雕像。
山脊上,草木丰茂,梅花鹿依然悠闲自在地啃食。山谷的大部分地方,是白墙青瓦的楼屋,书院的落成让这里重现了曾经的繁华。
二
提起怀玉书院,就必然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北宋著名的“西昆体”诗人代表杨亿。早在南唐之际,玉山县令杨文逸选择怀玉山金刚峰下的法海寺,作为孙子杨亿的读书处,后称为杨亿精舍。
丛林深处,隐藏了多少历史印迹?山水有声,又驻留过古人多少的情愫?就像眼前这棵千年松,那生扎地下的根系,如不变的情怀,交错缠绕,稳稳盘结。时光已然抹去所有关于草堂书院的痕迹,如今只能凭想象还原当初的场景:正门悬挂着杨亿亲题“草堂书院”四个大字,字体苍劲,又不乏飘逸,进入院内,便是另一番清雅天地,小径铺满青石。两侧翠竹峻拔,竹香暗涌,画面感十足。
杨亿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少年时光,因此,草堂书院既是他启蒙之地,更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总在太阳升起之前,从菜地里摘些青菜,或是从树上掏几颗鸟蛋,走进草堂。这里的一切让这位少年充满新奇。读书,吟诗,或者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去想。凝神伫望,竟然也是如此的满心欢喜。
草堂书院成就了杨亿的才学,使他成为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神童”,年方十一岁时,宋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杨亿即兴赋诗《喜朝京阙》:“七闽波渺邈,双阙气岧峣。晓登云外岭,夜渡月中潮。愿秉清忠节,终身立圣朝。”深得太宗赏识。不到二十岁,杨亿被赐进士及第,后被授予翰林学士,主职修书,副业当皇帝秘书。
怀玉山的山水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家。杨亿与钱惟演、刘筠等人唱和,将唱和诗编为《西昆酬唱集》。集内诗歌重雕琢用典,铺陈辞藻,讲究声律,被称为“西昆体”,在宋初诗坛上影响颇大。
三
多少年来,怀玉松的身影一次又一次与历史人物重逢。
怀玉山文化底蕴丰厚,来往名人众多,因此就算朱熹曾在这里爬过山,人们也不觉得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事情。以致现在,翻遍怀玉山所有角落,你不会发现太多遗迹与朱熹有关,仿佛深深草木和漫长光阴,把一切都湮灭了。
朱熹在“鹅湖之会”后来过怀玉山。那是一个冬去春来的季节,山上的杜鹃从深深草木中探出笑脸,阳光暖暖的,让人感觉人间美好。那天有许多人上山,众人急急地赶路,并没注意到身边多了一位理学大师。
站在书院门前,转身回望,玉带般迤逦西去的溪流和山里人家,如星河般灿烂。有人翩翩起舞,有人引吭高歌,有人摇头长叹,唯独朱熹,把目光投向不远处的草堂书院,久久凝视。
朱熹留在草堂书院,一住便是数月。
清代学者蒋士铨在《怀玉山志》序中说:“书院本唐法海寺基,迨朱陆讲学于此,乃立为书院。”清赵佑《献堂集·复建怀玉书院记》也说:“怀玉诸书院旧点,自紫阳朱子与陆文安、吕文成、汪文定诸公讲道其中。”明代嘉靖年间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到县学视察时将当时已经作为寺庙的该处重新恢复为书院,改题“怀玉”。明清时的怀玉书院,实际上就是宋时的草堂书院。
“琴书五十载,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哲学家、教育家、宋朝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一生对书院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他讲学著述,一生主要深耕于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创新,影响力远播海外,为中华传统文化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朱子理学此后长期成为朝廷科举取士的范本,独领风骚数百年。
建在山谷之中的草堂书院,是理想的治学场所。
吸天地之精华、聚山水之灵韵的草堂书院成了怀玉山中另一个更加永恒、更加宏大的文化坐标。朱熹在此言传身教般的苦读空山、格物穷理更是让书院俨如一本永远也读不完、韵味无穷的理学之书。
朱熹的这次讲学,对自己理学思想做了一次全面概括与总结,是其学术与思想的结晶。内容主要涵盖:性善、四端、气禀、天理人欲、尊德性、道问学等。在草堂书院那几个月里,朱熹的精神生活是充实的,教书育人,泽被天下,著书立说,教育后人。经过数次修改酝酿,《玉山讲义》终于横空出世。
《玉山讲义》是朱熹对自己的理学体系作的一次最精致明晰的理论概括,被认为是朱熹继承儒家学说并开创朱子理学的最集中的全论。他把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和他自己提出来的“性”和“理”做了充分的融合,把《大学》《中庸》等做了思想归宗,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观点。朱熹在《玉山讲义》里说:“是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而崇礼。”让当时的学子们享受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学术思想大餐。
四
沿着青砖铺成的石桥走向新落成的怀玉书院,大门两边空旷的草坪上,五颜六色的小碎花铺了一地,散发着一种别样的清香。后山草木蓊郁,展现着这个季节最美丽的样子。抬眼远望,不远处的红花草一波又一波,像点点星光,把书院辉映得格外绚丽多姿。
眼前的怀玉书院,2017年重建。总占地23.5亩,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建有泮池、润芳堂、报德祠、崇贤祠、崇圣祠、由义斋、居仁斋、一勺泉、忠信双舍、藏书楼、朱子庙等,以及综合楼、教学楼、陈列馆、报告厅、学员宿舍、食堂、运动中心等相关设施,可同时容纳百余人学习和食宿。后又在上级的关心下,高位推动,于2019年底设立“玉山县怀玉书院 (玉山县怀玉山红色文化教育中心)”正科级事业单位,并赋予书院新时代使命。自2020年元月开始,怀玉书院全体员工下苦功夫,钻研古籍,致力以怀玉书院为核心的怀玉文化挖掘、传承、弘扬,努力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五
当《今古传奇》玉山笔会作家们的身影出现在怀玉松下时,已经是2024年的春夏之交。在为期四天的采风调研活动中,作家们先后瞻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先遣队纪念碑、纪念馆、清贫园,走进怀玉书院和十八龙潭,感受美丽的江南高原丰厚的红色文化、书院文化和生态文化。
临出发前,大家围绕眼前这棵松树讨论起来。村庄里似乎找不出比它更古老的物体,那些布局有致的村街房舍早已不是当初的样子,是一代又一代山民不断改造的结果。他们改变了村庄的容颜,包括山上的植被。为了生活,他们一次又一次在山林里砍伐,大片的森林消失了,丰厚的大山渐渐消瘦下来。眼前的这棵古松(包括一左一右生长在不同方向的另两棵)是怎样逃脱灭顶之灾的呢?是出于某种怜惜,或者是过于巨大的身躯震慑到了提刀砍树者?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如此巨大的古松一定驻扎着神灵,任何的轻举妄动都将遭来诸多不利。无论如何,古松奇迹般存活了下来,以更加神圣的姿态,每天接受着无数人的注目礼。
“瀑布云来了!”远处一声叫喊打断了我的思索。顺着手指的方向,果然有云雾从远处飘来,又一次与怀玉松相遇。恍惚间,我觉得这飘飘洒洒的云雾那般朦胧深不可测,令人遐想无边。我忍不住伸出双手去轻抚它,一股暖意从心头升起,那挺拔的腰身,仿佛一面旗帜,猎猎飘扬。刹那间,人生的忧乐雾一般地飘走,只剩下面对尊神的仰视与敬意。
(特邀编辑 丁逸枫 2783176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