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疑山水有精神

2024-12-07 00:00:00尚勇
今古传奇·当代文学 2024年10期

天已放晴,明亮的阳光浮在层层叠叠的树冠上,满目都是喜悦和美好的印象。一迭迭的瀑布掩映在绿林之下,依然在心底悬着,淌着,吟唱着。其实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流连难舍的胜景。林风飒飒,杜鹃花瓣飘落如雪,一片片落在石板路上,栏杆上和溪涧里,洁净得仿佛在溪流里小心翼翼地濯洗过一般。

江南高原,君子怀玉。不小心,美好就发生了,和怀玉山撞了一个满怀,在谷雨烟里,在布谷声里。人间四月天,赴今古传奇玉山笔会,报到时,怀玉书院汪金文院长听闻我来自湘西,忍不住哇了一声:从湘西到赣东,完美地跨越了两个省。其实,清晨从龙山北站上火车时,我对怀玉山一无所知;暮色时分,怀玉山却以其高原之姿、君子之风款待了我。

怀玉山与三清山相连,又名辉山、玉斗山、干越山。据《江西水道考》载,该山即“古之干越山,怀玉之名,乃后起也”。下榻玉怀山庄,一棵苍劲嶙峋的黄山松映在窗前,将万千清幽宁静化作了好风好梦。

凌晨四五点,怀玉山的天光就亮了,黑的天幕早早地被万千的鸟喙拉开,或是啄了个通透。石红许老师五十出头,额头明亮,也是怀玉山曦光的一部分,让人一见难忘。他是上饶市作协主席,也是玉山笔会的邀约者和向导。第一站,他带我们去了怀玉山核心景点——“十八龙潭”。

这里是高山盆地,平地里溪水纵横,清浅无声,汇成龙溪。不出两里地,龙溪就到了盆地边缘、峡谷入口。峡谷最高的山峰叫云盖峰,峡谷也随山峰叫了云盖峡谷。“云盖”二字,极具诗意的诱惑。峡谷中溪涧相连,流水湍急,迭生十八个较大的溪潭,应是“十八龙潭”。十八龙潭是信江的源头,全长四千余千米,从小怀玉水囗到八磜村,总落差六百余米。

在一线天似的峡谷里,向上望,白云盖着青山,云是山缥缈的魂魄,也是水不绝的源泉;从山巅俯瞰翡翠似的山崖和谷底,龙溪是峡谷最灵动的语言,正逢深春浅夏,溪水从崖壁孔隙汩汩流出,它时而轻拨琴弦,时而扬声领唱,整个峡谷的岩石草木都是聆听者和唱和者。最让人称道的是“灵岩飞瀑”的景观,山上的一处岩壁有个天然孔洞,瀑布从孔洞上绕过,飞泻的水流如隐雷落地,飞扬的水花在山谷的共鸣中战栗。当然,溪涧里除了留不住的瀑流溪水,还有古人留下的“卷云”“飞雪”之类的雅韵与石刻,赠予游人在山水草木中探古寻幽。

峡谷的两山夹峙,呈漏斗形,两山原始的林木高大而蓬勃。溪流两岸间生着高山杜鹃,一蓬蓬在微蒙的雨雾里争艳斗妍。红的,花瓣像火苗一样炽热,在略含清凉的山谷里燃烧;白的,花色洁白中透着淡蓝,温润如处子。或许地质全然是花岗岩的缘故,两山的石壁虽然峭立,雨后的游道上,并无落石,山上的树木尽是乌栎、野樟、红楠、甜槠之类的硬木,树木的叶子像打蜡一样光亮清新。这般的山水着实精神。

在一处偏僻的山湾,石红许主席告诉我,这里就是方志敏烈士的蒙难地。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于闽浙赣边地区。经过艰苦奋战两月余,被七倍于己的敌军围困。顽强奋战几昼夜,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怀玉山陇首村的一个山洞被俘。时值年关,寒风呼啸,漫天飞雪,方志敏被敌人押到陇首干坑坞。29日晚8点,他在汪氏宗祠的门院里,提笔疾书,写下了光明磊落、坚贞不屈的《方志敏自述》。这篇三百余字的自述,成为方志敏狱中第一篇遗作,被收集在1985年由邓小平亲笔题写书名、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方志敏文集》的首篇。当时,有随军记者闻知方志敏在怀玉山被捕消息,急速从浙江常山赶到陇首干坑坞,给被囚禁的方志敏拍下照片,刊于报上并这样记述:“……被擒时,方已在怀玉山中多日冻饿,已疲惫不堪。方左脸骨上有疤痣,且身体魁梧。”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

林风飒飒,杜鹃花瓣飘落如雪,一片片落在石板路上,栏杆上和溪涧里,洁净得仿佛在溪流里小心翼翼地濯洗过一般。石红许主席平复了情绪,说这道峡谷路就是当年方志敏开辟出来的红色盐道,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输送了大量的盐巴、布匹和药品,像一条隐秘的血管滋养着红十军团。

从十八龙潭返程时,我们没有走原路,而是直上蟠龙冈。冈上有一个开阔的全景式瞭望台,森森的古木填满了盖云峡谷沟壑,绵绵不绝的绿色连着山巅云际。此时,天已放晴,明亮的阳光浮在层层叠叠的树冠上,满目都是喜悦和美好的印象。一迭迭的瀑布掩映在绿林之下,依然在心底悬着,淌着,吟唱着。“其实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以成流连难舍的胜景。”我仿佛听到一个赤子的赞美之辞从峡谷中缥缈而来,他正在掏心掏肺地夸赞祖国母亲,说她是一个天资玉质的美人。

岗上有朱熹手书“蟠龙冈”摩崖石刻,首字已剥蚀湮灭。想来朱老夫子曾站在此冈上,心潮澎湃,思接千载,一挥而就,写下了千古之书《玉山讲义》。

与太阳一同沐浴,一同早起,一步一台阶,静静地,来到矗立着方志敏青铜像的“清贫园”。

朝阳柔和,轻轻擦亮近三米高的半身铜像。方志敏的头发三七开向后翻起,有着狮子王一样的粗犷与威猛;双目炯炯而坚定,呈仰视状,视野开阔而高远;浓眉八字须,面容沉静如水,心胸豁达开朗;朴素而紧扣的军衣领上,有着方方正正的领章。鼻梁高挺,脖颈粗壮,眉宇间透出清廉的底气和浩然的正气。

铜像的右侧,是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碑上铭刻着方志敏狱中手书之作《清贫》。一笔行草,一气呵成,那些流畅的笔画,深深地刻进了石碑,每颗字都用绿漆勾勒而出,散发着摄人心魄的力量。见字如人,寂静的广场上,我一字一句,轻声地读着方志敏八十九年前写下的书稿。千字之文,描摹出两个小丑贪婪、丑恶的表演,惟妙惟肖;也朴素地展现了一个中华赤子初心不改、廉洁自律的清贫形象,名垂青史。

清贫园里的游人渐渐多了起来,是瞻仰。方志敏烈士铜像熠熠,在怀玉山的山水之间获得滋养,也焕发着滋养的力量。“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句话是文章的结尾,如洪钟大吕,响彻山间。

清贫园周围是红军村,彩色的旅游公路像飘带绕着村庄。家家户户都在阳光下敞开了亮堂堂的门窗,在光洁的水泥坪上摊晒着嫩竹笋。问过才知道,村里有一百多家农家乐,吃旅游饭,干竹笋炒腊肉或焖土鸡,是到怀玉山不可不尝的幸福滋味。

初闻玉山县号称“博士”县,出了八百多个博士,八千多个研究生,令人咋舌。等到走进怀玉书院,你就会像我一样释然。

当我们一行人来到金刚峰东麓,迈进怀玉书院的高墙之内,喧哗的人声顿失,只看到场院里四角栽有高大的榉木,轻抚绿掌,暗送书香。道门有言:修行三年,口出狂言;再学三年,不敢妄言;又学三年,沉默寡言;再过三年,无言即言;大道至简,大悟无言。

怀玉书院与朱熹分不开。宋淳熙十五年(1188),朱熹到此处的草堂学堂讲学,著有《玉山讲义》。此后,陆象山、吕东莱、汪应辰、程珙等均曾在此讲学,王安石、杨亿等留有诗篇。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来县视学时,改草堂为怀玉。怀玉书院,由此开始。元、明、清各代均有众多名人来此讲学,留有题咏。明万历九年(1851),张居正当国,禁天下书院。清乾隆七年(1742),重建怀玉书院,经两次修葺,书院总面积达一万余平方米,规模宏极一时。20世纪30年代,书院毁于战火。2017年11月,怀玉书院开启重建,建筑面积五千八百余平方米。历时三年,2020年7月,怀玉书院揭牌开院,成为开启怀玉文化之旅的钥匙。书院以芳润堂、崇圣殿两大展厅为主,展现其千年教化,纵横文脉。芳润堂展厅以纵向的时间源流为主线,运用雕塑、绘画等时尚表现手法,集中展示与怀玉书院有渊源的五位学术大家:王宗沐、钱德洪、朱熹、汪应辰、贯休,展示出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楼设怀玉明德讲堂,取自《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学习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仁爱教睦、明理向善,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芳润堂遗址后,有一棵朱熹当年手植的梨树,曾被飓风所折,根旁萌发一枝,今已成合抱之木。

崇圣殿以横向的思想汇通为线索,以朱子和王阳明展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对话,这也是怀玉书院不同于其他书院的最大特点。斗山之会,怀玉论辩,关于心学的激烈碰撞,让世人津津乐道。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怀玉书院的后山,有一个鹿苑,它是怀玉山村民的一个特种养殖项目,也是一道春到怀玉山,不可不看的风景。满山的绿草绿树包围着鹿场,显得特别清幽。绕着围栏和院墙的溪水,应是龙溪的源头,潺潺湲湲,清清亮亮,自然是养殖场实施雨污分流的功能。鹿苑里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场院与鹿舍,方圆应过百亩。苑内的小鹿们悠闲鸣叫,头顶硕大树枝的大鹿显得忧心忡忡,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墙外的过客和墙上的锯子。

鹿苑后面是油茶山,山上的油茶树生得密密麻麻,高高大大,全部都进入了盛果期。油茶树全身都是宝,油茶花的花色洁白,花期悠长,是上等的蜜源;油茶果是黄金果,榨出汩汩的茶油,滴滴都是山珍,有让白发返青的奇效,也是年年分红的绿色银行。当下,油茶果小如米粒,入不得法眼,枝头上的茶泡像深闺少女揭开盖头,肌肤若雪,美味爽口。从武汉来的文友,和一树树的茶泡“相见恨晚”,大快朵颐。

从茶山返回山庄后,我独自从后门再次进入怀玉书院,想找一找朱夫子的《玉山讲义》,它毕竟是朱熹对自己的理学体系作的一次最精约明晰的理论概括。书院讲解员杨慧热情地接待了我,拿出她珍藏的《玉山讲义》,是一本折叠的小册子,纸页已经发黄,多处段落下划有波浪线。短短三千字,是朱熹理学的成熟之作,极具文献价值。

读犹不足,于是洗手抄录。蓦地见壁上有一幅行书,摘自《玉山讲义》,心中久久为之触动: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明而未纯全,则未免微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浑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

出书院,暮色浓,夜无月,白墙黛瓦的徽式风格已不甚分明。心下想,江西不愧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出处,王勃过滕王阁,写出了千古第一骈文;朱子过盘龙冈,写出《玉山讲义》,自成学说;方志敏怀玉山蒙难,狱中写出《清贫》《可爱的中国》,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九死而不悔的坚定信仰。

“传闻天玉此埋堙,千古难分伪与真。每向小亭风月夜,更疑山水有精神。”这是北宋名相、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对怀玉山的猜想与提炼。宋嘉祐三年,王安石曾上怀玉山,不久他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开启了大捭大阖的传奇人生。“更疑山水有精神”,是悟道,也是自励。遥想当年,怀玉高山之上,月光如练,山风习习,王安石沉思于玉光亭中,思辨的伪与真,绝不停滞于尺玉埋堙的传闻,凝聚的是眼前如玉的山水精神,闪耀的是月照万里的人文辉光。

(特邀编辑 丁逸枫 2783176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