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美丽

2024-12-07 00:00:00彭四平
今古传奇·当代文学 2024年10期

我伫立在昭君村,遥想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王昭君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历史的长空之中。她的美丽,不仅仅是那倾国倾城的容貌,更是她那坚韧不拔的意志,无论受到多么大的委曲,隐忍不发,如蒲团入定,炉烟袅袅,一心为国家、为民族甘愿奉献一切的高尚情怀。这种理性的人格之美,即使跨越千年,人们依然对她念念不忘。

香溪,因“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浣手,溪水尽香”而得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王昭君始终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想当年,石崇任荆州刺史,不顾舟车劳顿,来到昭君村,站在秀丽的黄昏下,感到自然真有一片清欢。他的心像春在枯木草叶之间萌动起来,仰望四周,香溪开阔、山色空蒙,昭君门前,两株古桐,枝分东西,杈开南北,夜幕降临,古桐放光,夜如白昼。阁楼后的梳妆台,是昭君粉脂胭妆之处。石崇挥毫写下“昔为匣中玉,今为粪土英”的诗,开创昭君文化之先河。此后,讴歌昭君的诗词歌赋似日光月影渐渐增多。

王昭君脱颖而出,与《汉宫秋》密不可分。马致远在这折戏中写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剧情里毛延寿向其索贿,昭君拒之。毛延寿故意将王昭君画像点破,她从此被打入“冷宫”。一日,昭君在宫内弹起心爱的琵琶,元帝闻声窥看“女子美若天仙”,吃惊地问道:“看卿这等身材,如何不得近幸?”

昭君如实相告:“使臣毛延寿索要金银,妾家贫寒无凑,故将妾眼下点成破绽,因此发入冷宫。”元帝大怒:“拿毛延寿,斩首报来。”

毛延寿闻讯拿着昭君的画像逃往匈奴,献于单于。单于被画像上王昭君的美貌所吸引,当即派人快马加鞭找汉元帝“索昭君为阏氏”,并威胁说“若不从,雄兵百万,刻日南侵,以决胜负”。

马致远知道,在戏中主人公如果没有遭遇考验、危险、挑战、险阻,没有经历过内心的波澜与挣扎,是无法让读者接受的。于是,他用悲剧的手法,将美好的东西砸碎、毁灭给人看,达到“临别看花泪如霰”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马致远首次用艺术的手法将王昭君复活,让她成为公知人物。

在中国四大美女之中,王昭君似乎比貂蝉、西施、杨玉环的形象更具好感。这归功于怜香惜玉的作者们抱着一种惋惜、同情的态度,把昭君写得哀怨悲切,旨在批评朝廷的无能,弘扬她的家国情怀。

《汉宫秋》是戏剧经典之作?清初著名的戏剧家尤侗认为,仅从汉元帝角度出发写情,不及昭君本身,故要重新为之作剧。他创作的《吊琵琶》剧中的昭君,由于成为主唱角色的缘故,被刻画得丰满细腻,性格也彰显得更加刚强倔强。当汉元帝要送她和番,言称自己无奈并涕泪交流的时候,昭君则不为所动,说道:“陛下,你堂堂天子,不能庇一妇人,今日作儿女子涕泣何益?”

《汉宫秋》里,汉元帝也痛骂满朝文武无计御敌,只会逼君王献妃求和,无非是“满朝都做了毛延寿”之语。而在《吊琵琶》剧中,尤侗借昭君之口一面是对君王骂得尖锐,另一面却是批评群臣的麻木不仁。这种创作手法有点类似《桃花扇》,以儿女之情为情节主线,借以反映出社稷兴亡的历史图景,即“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清末民初,三妻四妾依然盛行。郭沫若试图用话剧来革除这种陋习,他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王昭君形象。在他的笔下,昭君是一个孤儿,三岁父亲去世,母亲抱养一个男孩以续香火。大选宫女时,族人想谋昭君家的财产,私下替她报了名,颜如花、肤如雪、面如月、回眸一笑甜似蜜的昭君被选上。母女面临长久分离,痛不欲行,族人乘机献策,教母亲扮成随身侍婢,一同进京。

画师毛延寿贪图钱财,向王昭君索贿被拒,故意将她画丑,被不知情的皇上同意将昭君嫁给单于。汉元帝看到昭君的画像时,惊讶地说“活了四十多年,不曾见过这么美貌的女子”。元帝拉着昭君的手,称是“误信了小人”。昭君对元帝说:“你不要我去,我也要去……”

话剧里昭君爱憎分明,似雪压弯的翠竹,随着冰雪融化,它抖落残雪,重新直起腰来,成为反封建礼教的先驱。

曹禺创作《王昭君》时,两次深入内蒙古调研。他发现王昭君仿佛是一位仁慈的女神。昭君的“青冢”,比岳飞的坟墓还大。传说,有贫苦的人没有吃的,到青冢去就可以找到。希望得到羊的,到青冢上去,回家就可以找到。妇女婚后,长年不育的,只要到青冢住一夜,当年就怀孕,第二年就可以生一个又胖又健康的孩子。

昭君在蒙古族民间,儿女柔情,去而顿远;慈悲侠骨,越传越神,几乎成了一个神话人物,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汉家妇女。

曹禺在人物设置上,没有了毛延寿,而设置了孙美人这个角色。对于后宫大多数宫女来说,有没有毛延寿,都摆脱不了终身苦等的命运。孙美人等了40年,皇上连她的手都没有摸过一次。王昭君却敢于向命运抗争。她望着墙外的蓝天白云,自语道:

“母亲,你生我为何而来?难道我必须在这里等待,等待到地老天荒?一个女人是多么不幸。生下来,从生到死,都要依靠一个男人。难道一个女人就不能像大鹏似的,一飞就是九万里?难道王昭君、我,一生就和这后宫三千佳丽一样?”

当皇帝宣布后宫佳丽愿与单于和亲的可以请行,昭君主动报名参加。剧中,王昭君不再是一个哀怨凄悲的泪美人,而是一个智慧、倔强、大度、温柔、善良的女性。

她嫁给单于后,主动融入大草原生活,牢记“我来,是为了两家百姓的欢乐”。当呼韩邪单于册封昭君公主为“宁胡阏氏”时,周边响起悠扬的歌声:“单于和亲呀,路边的杨柳心连心,怀抱好姑娘,我们亲又亲;汉胡一家呀,路边的杨柳青又青,千秋万代永不分哪,我们亲又亲……”

曹禺将昭君和亲,写得欢快明了。重新塑造了一位民族团结的圣母,东方和平女神的形象。昭君在这里被诠释得最美,个人与民族的相融,成就社会“美美与共”的大同理念,至今仍被蒙古族人民广为传颂。

“和亲”一词,始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本意“和睦相亲爱”,后来演绎为政治联盟的策略和手段。譬如刘细君公主嫁给年迈的乌孙王,无非是政治联姻。细君公主到了匈奴,饮食不适,语言不通,常以泪洗面,曾作《悲哀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思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鹤兮返故乡。”

王昭君之所以伟大,是当强势的呼韩邪单于向国力十分衰弱的汉元帝提出和亲时,没有一位公主愿意嫁到匈奴,她从后宫走上前台,选择远嫁,并主动学习匈奴语言,融入当地生活,带领将士的妻子和奴婢一起栽菜种稻,无论他们迁移到什么地方,都有绿油油的青菜,黄灿灿的稻谷或玉米。将士们横卧草地,看着牛羊在草原上四处乱跑,这种繁荣景象是他们心中的天堂。他们止戈为武,在近六十年的时光里,没有发生战争。王昭君亦成为草原上一道永驻的春光、一种文化的源与流。

元代诗人赵介说,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杰出军事家霍去病。想想也是:一个身姿纤秀的女子,跨骏马背上,入大漠深处,不佩一刀一剑,却能收服千军;不出一拳一掌,却能让人俯首臣服;不留一字一句,却能让后世讴歌不已,这样的奇女子,天下有谁与其匹敌。

我伫立在昭君村,遥想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王昭君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历史的长空之中。她的美丽,不仅仅是那倾国倾城的容貌,更是她那坚韧不拔的意志,无论受到多么大的委曲,隐忍不发,如蒲团入定,炉烟袅袅,一心为国家、为民族甘愿奉献一切的高尚情怀。这种理性的人格之美,即使跨越千年,人们依然对她念念不忘。

一个人只要真心做好事,老百姓都会感恩铭记。譬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被贬潮州后,帮助渔民驱除鳄鱼,他死后,人们修韩公祠来祭拜。诸葛亮施恩于四川,倡导耕读持家。他辞世后,蜀国治下许多地方纷纷上书请求为他建立祀庙。尽管蜀汉朝廷碍于礼制不能为他建立寺庙,民间却利用岁时节令,在田间陌上祭祀诸葛丞相。四川历史上有过30多座武侯祠。人心这架天平,用钱是无法收买的。从香溪走出的王昭君,官不及丞相,名不如韩愈,在人们的心中,却毫不逊色。千百年来,蒙古族人民自愿纪念她,感恩她将汉族赖以生存的种植方式真心传授,让其世代受益终身。

回头再望王昭君雕像,那并不是一尊身着襦裙,头挽高髻,蛾眉秀发,丰容玉貌的雕像,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特邀编辑 丁逸枫 27831769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