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技术赋能、风险隐忧与现实进路

2024-12-07 00:00:00李轶
中国电化教育 2024年11期

摘要:教育数字化在高等教育领域内,通过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辅以大数据、算法、深度学习等智能工具,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个性化适配度、吸引力及其教学场域的扩展。在带来“技术红利”的同时,教育数字化也引发一系列风险隐忧,如师生主体地位的消解、思政价值共识的湮没、师生情感互动的缺位、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为规避潜在风险,确保教育数字化健康发展,应秉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以情感之暖化解工具之冷、以规章制度保障思政效果、构筑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技术赋能;风险隐忧;现实进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云端思政课’建设基本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23SJZDSZ00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测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SJSZ0811)研究成果。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教育实现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其中,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集成应用正塑造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标志着教育领域内一种创新的教育形态的兴起。数字技术在为思想政治教育重塑教育生态、延展教学场域、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也伴随着“信息茧房”、算法歧视、技术异化、教育主体性丧失等潜在风险。厘清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赋能,廓清其潜在风险隐忧,提出可能的现实进路,才能确保高校在教育数字化的背景下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技术赋能

教育数字化表现为技术与教育活动的深度结合上,它涉及以下几个关键点: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育、算法辅助的决策、技术支撑的效率、区块链保障的数据安全和元宇宙提供的沉浸体验 [1]。通过算法分析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数据,能够精准识别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诉求。教育数字化工于“画像”、精于“续心”、敏于“校正”,使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思政教育从理论走向现实[2]。

习近平在关于教育的表述中,明确提出“必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教育数字化场域下,受教育者的眼动跟踪数据、面部表情识别、运动传感和网络日志等构成了海量数据库,通过学习者建模,能够以图表化、数据化形式呈现个体学习者的需求偏好、情绪情感、注意力集中度等静态和动态数据,从而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分类、分众、分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如蔡元培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4]。教育数字化场域下的思政教育,既有学习者特定时空下的思想状况画像,也有历时发展视角下的动态轨迹呈现,大大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精准度和适配度。

师生互动是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发展的关键机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基础[5]。教育数字化场域下,思政教师脱离了对知识的重复讲解,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开展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思想发展建议。师生互动的渠道和模式也表现为多样化,不仅仅有文本,还包括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甚或妙趣横生的各色各类表情包。同时,教育数字化场域下的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体验中心具有“沉浸体验、自然互动、感知构想”[6]等功能。通过立体沉浸式思政课教学场景,如红色文化景区、名人故居、纪念馆等,学生从被动的观察者变为主动的体验者,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深度体验和感悟,在交互体验中激发情感共鸣和认知飞跃,最终实现教学内容的认知内化与情感同化,即所谓的“入脑”与“入心”。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风险隐忧

教育数字化为思政教育带来“技术红利”,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引发风险隐忧。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数据泄露,更涉及思政教育各方的主体地位、价值共识和情感互动。

(一)主体消解:思政教育主体性的弱化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强调,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动的双向动态,其中双方都被赋予主体性角色[7]。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框架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活动的策划与执行,然而,大数据、智能算法和深度学习的介入,承担了部分课堂组织与学习决策,必然使师生的主体性受到影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教学维度审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和主导者,对教学内容的筛选、教学策略的运用、评价机制的执行以及教学成效的评判拥有决定性权力,彰显其权威性地位。然而,智能算法在学生网络观点抓取、思想动态展现、行为数据分析方面表现出色,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实施精准思政的同时,系统设计人员的“算法黑箱”,人工智能的“类主体性教学代理”,其潜在的算法偏差与偏见必然影响甚或误导思政课教师对学情的分析。从学生维度来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其主体性的体现。智能算法依据个体特征和具体需求,精准推送思政信息,然而,长期接受信息“投喂”的受教育者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盲目的数据崇拜,产生思维和行为惰性,失去主动筛选信息、做出自我判断的能力。在教育数字化场域下,师生的主体地位不断被消解,智能系统僭越教育主导权,这显然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

(二)共识湮没:思政价值共识的湮没

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推动社会政治体系优化、增强社会意识形态共识、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的三重使命[8]。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转向中,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压制主体价值和社会共同价值,价值共识逐渐被湮没。其一,智能算法形成“信息茧房”。在内容推荐和过滤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对受教育者“投其所好”,精准投送相关信息;用户沉溺于“强相关性”信息形成的“信息茧房”桎梏,异质化多元声音、与个人喜好无关的、公共性、公益性思政教育信息被自动屏蔽,难以进入“茧房”。其二,同质化圈层的涌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构建教育对象的集体身份认同是促进社会共识形成的关键策略之一。然而,智能时代下,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算法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个体基于共同兴趣和理念的社群构建,圈群内部个体言论彼此形成“回声”,不断强化圈群内部身份认同,社会共同体身份逐渐消解。其三,价值共识和社会正能量的匮乏。在智能技术和算法推荐的加持下,专注于对受教育者个人偏好信息的挖掘和推送,碎片化、浅表化、娱乐化信息充斥网络空间,有深度、有见解的言语话题不受关注和推荐,思政教育供给内容严重不足,价值共识和社会正能量难以形成。其四,“数字鸿沟”进一步撕裂社会共识。不同地区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智能设备匮乏、智能素养欠缺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数字化场域下逐渐丧失话语权,成为沉默的群体,这一群体标签在智能算法的加持下进一步恶化。

(三)情感缺位:师生情感互动的缺位

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传授知识、培养情感、树立信仰”的三重功能,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互动、情理交融中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优秀的思政教育是有温度、有情感、有力量的课程,在情理交融之中获得受教育者的认同,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较于纯粹理性的驱动,情感维度在激发个体对自我存在的认知以及促进其主动参与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9]。

教育数字化场域下,机器成为师生关系的中介,教师可以不接触学生就能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波动,人工智能代替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在线测评和建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始终处于“人—机—人”的虚拟交互模式,彼此化身为“数字符号”,遵循程式化的活动设置,师生真实的情绪、感受被技术屏蔽隔断,呈现认知参与、情感遮蔽的“伪参与”,弱化了情感对思政教育的催化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降维成为没有情感的信息传递,传统师生互动模式的解构也对教书育人成效产生深远影响。

(四)数据泄露:学生隐私数据的泄露

海量数据是教育数字化的底层架构,教育数字化以学生的行为数据作为底层架构,囊括行程轨迹、消费记录、心理状况、网络言行、态度观点、谈心谈话记录、家庭背景及生理缺陷等,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海量数据系统。思政教育工作者基于海量数据做出研判,针对受教育者个人需求和特征,有效开展智能思政和精准思政。

在教育数字化场域下,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网购记录、摄像器材以及智能联通的各类移动终端无处不在,每一个个体都成为无所遁匿的“透明人”,个人隐私的泄露与入侵变成一件唾手可得、易如反掌之事。同时,教育数字化往往依托第三方平台和机构,海量数据被长久存储记忆,第三方技术人员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协调数据、分配权限,如何让数据不被资本逐利所裹挟,以避免可能出现的网络敲诈和人身攻击风险。可以说,任何的数据泄露,不仅会带来难以挽回的个人损失,也会给教育数字化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引发受教育者的普遍抵触和反感。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现实进路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通过加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推进“大思政课”理念的实施,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教育数字化场域下,人工智能凭借技术优势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智慧思政、精准思政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风险隐忧,未来应从价值引领、人机协作、情感联动、法治规范和协同推进五个维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价值引领:秉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

推动教育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应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为出发点,秉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坚持技术为用、以人为本的政治立场,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对于确保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守正创新’的政治方向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我们采取如下两点措施。

其一,明确数字智能技术的使用范围,避免过度使用、过分依赖技术,从而诱发技术异化和单向度的工具理性,形成思政教育的负面效应。坚持技术为用,坚持育人之本,虽然智能技术能够承担部分“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提升思政教学有效性,但“传道”之任始终掌控在教师之手,不可僭越。受教育者面对虚拟仿真技术呈现的三维空间和实时交互,倘若摒弃了思政课教师的阐释、引导和升华,只会徒留一片空洞的热闹,缺乏深度的触动。

其二,推行教育数字化应遵循和凸显思政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顺应受教育者自身认知、思想、行为的变化规律。教育数字化的利益相关方既有教师队伍,也有技术人员,两者在思想上要统一,构建协同效应,超越对技术工具性、流量导向和算法至上的单一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增加优秀思政教育的内容供给,避免算法歧视、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构建精神丰盈的主体世界。

(二)人机协作: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

教育数字化场域下,基于智能算法的思政内容擅长以讨巧的方式迎合个人偏好,极易遮蔽、阻碍个体的全面发展需求,导致信息固守、观点偏颇、价值失衡。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做好优秀思政教育内容的筛选、过滤和供给,以个体智慧弥补工具理性的潜在缺陷;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任务,厘清信息逻辑、资本逻辑与人民逻辑之间的辩证关系。人民逻辑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与逐利的资本逻辑相矛盾,信息逻辑则有助于我们充分利用和限制资本至上的逻辑,更好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10]。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师生应转变教育理念,主动拥抱智能技术,不断提升自身智能素养。一方面,有意识开展系列媒介素养主题讲座,如人机伦理、信息茧房等,对教育数字化开展科学剖析和研究,防范师生群体对教育技术的过度盲从和崇拜,倡导面对智能技术的理性和冷静。另一方面,围绕社会热点事件,设置多方议题,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抓取和分析,用辩证批判思维直面智能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提升师生智能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对教育数字化技术人员开展必要的教育引导,强化价值理性和责任意识,在算法研发和设计上展现专业知识和道德自律的深度融合。

同时,高校可以尝试开发“个性化思政学习档案”,记录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轨迹,结合大数据分析,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提供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指导。也可以建立“智能思政平台”,整合优秀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学生行为轨迹,帮助教师精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定制化调整教学内容,分配“自适应学习内容”[11]。

(三)情感联动:以情感之“暖”化解工具之“冷”

不论教育载体如何演进,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要义,致力于促进个体的自由与全面成长。智能技术能够在多方面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但个体往往具有复杂的主体特征和特有的价值取向,数字技术本身无法了解并产生人类的情感。教育数字化场域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虽然“让渡”了部分教学任务,但在思政课教学设计、实施、反馈、评价等各个环节,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用情感的“软实力”来防范和化解技术理性带来的机械和冷漠[12]。正如唐代韩愈所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育数字化场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绝非单纯的信息加工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景创设、情感互动、情感体验与升华发挥着无可替代的育人作用。

教育数字化场域下,教师能够利用智能技术创设虚拟情景,还原初始场景,升华学生情感体验。例如,利用AR技术带领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通过亲历革命场景的沉浸式体验,加深学生的情感投入和认知理解。红军长征路上的辛苦、沙家浜智斗场景,使静态的书本知识化身立体的动态场景,教师引导学生在具身场域下进行主动感知和实践认知升华,在师生情感共鸣中升华对革命任务、理想信念等的认识。倘若没有教师的引导和升华,教育数字化创设的虚拟场景则会显得热闹有余,但缺乏情感共鸣和思想深度。再如,大数据通过读取学生校园卡的一卡通信息、个体消费状况,能够精准定位贫困生并进行困难补助,用人文精神的关怀赋予冰冷的数据以“情感”和“温度”,更能从情感上激发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认同。高校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AI)识别学生的情感波动,并通过一对一的情感关怀系统,及时反馈学生的心理需求。例如,部分高校中已经实施的“思政辅导员在线情感联动平台”,通过实时情感分析和人工智能反馈系统,帮助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深层次的情感纽带,从而有效提高教育的情感共鸣度。

(四)法治规范:以规章制度保障思政效果

法律法规是教育数字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已先后发布和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教育数字化的规范性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和基本原则,旨在引导该领域沿着健康、可持续的轨道前进。然而,在教育数字化的具体法规设置方面尚不够完善,如算法设计、市场准入、平台运营、信息发布和教育数字化多主体联动责任等,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此,高校可以建立“教育数据管理与监督委员会”,专门负责监督和管理学生数据的使用,防止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委员会还应制定明确的规范,确保数据使用的合法性和透明度,避免出现算法歧视和数据滥用现象。

教育数字化实施过程中,从法规层面引导技术向善和价值导向,防范可能出现的技术异化和价值扭曲风险,具体做法如下:其一,从法律法规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界定智能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边界,从制度上规避算法歧视、算法黑箱等深层设计问题,化解潜在的教育数字化风险。其二,针对教育数字化技术人员和思政教育人员,建立智能素养培养机制,不仅涉及研发设计环节,也包括具体应用环节,提升技术人员的数据素养和算法素养,推动师生合法合规运用智能技术,形成人工智能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协作。其三,构建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与问责制度显得尤为关键。通过确立法律规范与操作规程,为教育数字化的稳健发展和守正创新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五)协同推进:构筑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教育数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多方力量须构筑协同育人机制。具体而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通过跨部门协作、校内外资源整合、课程体系的互联互通以及教师队伍的协作联动,共同构筑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大思政课”教育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多主体、多层面的联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13]。从校内层面来看,多部门、多主体须通力协作,使教育数字化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在学校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各级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并负责具体实施,团委、学生处调动学工辅导员协助工作开展,信息中心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数据管理。从校外层面来看,不同马克思主义学院能够共同开发“思政课教学资源库”“云端思政课”等整合性课程,构建一个融合政府、学校及家庭三方的协同育人机制,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课堂讲授、实践操作教学以及数字化虚拟平台教学间的无缝对接与整合,形成育人合力,同时,凭借智能技术,打破教育主体之间的物理阻隔,推行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模式。对此,高校可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思政教育联动平台”,通过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协作[14]。例如,部分高校已经通过线上平台组织“家校协作思政教育研讨会”,将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纳入教育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四、结语

毋容置疑,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是这一趋势的具体展现。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在拓展教育场域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匹配度和亲和力。然而,随之而来的师生主体地位的消解、思政价值共识的缺失、师生情感互动的缺位以及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也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显然,未来我们应着力从价值引领、人机协作、情感联动、法治规范和多主体协同推进五个维度推进教育数字化,助力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建西,白显良.智能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83-88.

[2] 梁晶.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22,38 (3):124-128.

[3]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4] 蔡元培.蔡元培散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5] 赵丽红,张润枝.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三重逻辑[J].湖北社会科学,2022,(5):156-161.

[6] 王卫国,杨晓,黎娟.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体验中心建设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6):122-126.

[7] 米华全.智能思政伦理风险的生成逻辑、表现形式及防控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23,(2):111-117.

[8] 董圆圆.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的伦理风险及其应对[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1):160-165.

[9] 冯锐,孙佳晶,孙发勤.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伦理风险与理性抉择[J].远程教育杂志,2022,38(3):47-54.

[10] 李梅敬,张士引.智能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前沿思维培养的三个维度[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6):119-129.

[11] 傅敏,冉利敏.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认知误区、潜在挑战与求解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4,(1):44-50.

[12] 刘丽娟.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风险隐忧与现实进路[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3,43(1):65-69.

[13] 陈伟民.人工智能赋能“大思政课”的思考[J].中国德育,2022,(22):21-25.

[14] 薛二勇,张俊姣,李健.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的形势研判、关键挑战与政策路径——基于中国东中西部21省9199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4,(5):1-8.

作者简介:

李轶: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Technology Empowerment, Risk Concerns, Realistic Approaches of Digit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Yi

School of Marxism,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Jiangsu

Abstract: Education digitization, particularly within the real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e tertiary level, manifests as an amalgam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AI. This synthesis leverages cutting-edge method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nalytics,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to augment the discipline’s scientific rigor, enhance pedagogical alignment, amplify its appeal, and extend the pedagogical scope. While this digital shift confers substantial technological dividends, it also engenders concerns regarding the potential erosion of pedagogical agency, the dilution of ideological consensus, the deficit of affective pedagogical interplay, and the risk of privacy infringement. To mitigate these risks and foster the robust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duc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uphold the value princi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ine educational content, integrate affective warmth to offset the coolness of instrumentality, ensure educational efficacy through regulatory frameworks, and forge a synergistic educational paradigm involving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gitization; technology empowerment; risk concerns; realistic approach

收稿日期:2024年9月11日

责任编辑:赵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