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24-12-07 00:00:00杨辰
上海城市规划 2024年5期

住房涉及民生,是政府和公众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提出“住房商品化”的目标,并在90年代初提出“经济适用房”的概念。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住房市场化进程加快,特别是2000年之后快速城镇化和房价的快速上涨,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尽管国务院在2007年出台了“以廉租房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意见,2010年提出“公共租赁房”的概念来扩大保障群体的覆盖面,但此后房价的进一步上涨使得住房难的问题从低收入人群逐渐扩大到中等收入群体。“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将保障性住房列为国家重要战略任务,提出5年内建设3 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并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负起保障责任;2014年政府开始推动面向中低收入家庭和无房户的“共有产权房”试点;2021年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又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的方针,重点保障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困难群体。经过近40年的探索,我国逐步建立了包括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在内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和实践两个层面。

政策层面,一是住房供给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研究。有效性指各类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是否有效解决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公平性则关注保障房分配是否能够覆盖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二是财政支持研究,即分析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以及如何通过国家预算、地方政府投入和社会资本的合理分配,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营的资金充足。三是保障性住房的管理运营和退出机制研究。前者指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和部门协同来提高保障房的管理和运营效率,后者指确保收入条件改善后的居民能够及时退出保障房系统,将资源腾出给更需要的家庭。

实践层面,从规划角度看,相当一部分的保障房社区选址偏远,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普遍存在。加上社区周边缺少足够的就业岗位,保障性住房的宜居度和满意度都不高,导致二次搬迁和空置现象。从设计角度看,部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标准不高,设计不合理和施工质量等问题也影响居民的生活体验。由于保障性住房在选址、设计、配套服务等方面与商品房存在差距,不少保障房居民感到社会身份被标签化,缺乏认同感。

本期以“保障性住房政策设计与规划实践”为主题,汇集了6篇具有一定覆盖面和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

《保障性住房政策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启示》一文从背景条件、配套政策、实施效果3方面对美国模式、欧洲福利国家模式、混合型模式、东南亚福利国家模式4种保障性住房政策模式展开分析和比较,提出了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构建多层次多元化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注重保障房政策与其他相关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相结合的经验借鉴思路。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新模式与政策应对:基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演进的视角》一文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视角,梳理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阶段性特征,讨论我国住房建设面临的实践挑战,并提出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再调整视角,多路并举统筹解决保障性住房短缺难题,创新规划管制举措以激励多主体参与住房保障建设与住区治理,以及完善土地、财税、金融、法律等配套政策以保障住房市场有序运行等方面进行全面应对。

《上海市保障类住房运营管理的难点分析与对策建议》一文针对当前上海市保障类住房运营管理面临的“精准定向供应”和“资源公平分配”,“租户可负担”和“企业可持续”,“长期稳定租期”和“房源周转循环使用”3个难以兼顾的问题,提出建立供需对接的运营管理服务机制、创新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强化市区协同部门联动管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等对策建议,多措并举提升运营管理服务水平。

《社区生活圈视角下的上海大型居住社区社会融合特征研究》一文以社区生活圈为分析单元,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次分析大型居住社区社会融合的状况。在大居外部,多数大居基地与周边社区或村庄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融合,保障性住房的集中建设并没有形成完全封闭的孤岛;在大居内部,大居生活圈存在多种住房混合类型,其中保障房与商品房混合型生活圈是主体部分,现阶段的社会融合也大多发生在这两类住房相邻之处。

《基于住房类型的上海大型居住社区生活圈供需匹配评估——以奉贤南桥大型居住社区为例》一文聚焦上海大居住房类型混合特征,以奉贤南桥大居为例,发现不同住房类型社区存在供需结构性差异和居民空间行为网络特征。并在“小聚居、大混居”模式下进一步提出“小居汇、大居汇、邻居汇、栖居汇”社区生活圈融合发展体系。

《香港“临时”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与启示——基于临时城市主义的视角》一文介绍了面对高房价引发的管治危机,香港采用“临时”保障性住房建设来应对公共租赁住房(公屋)供给不足的经验。通过传统公屋与两种“临时”保障性住房在空间形态、组织机制、租户租约和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研究指出“临时用途”作为一种时空整合策略在城市公共产品生产上的潜在作用和效益,以及对拓宽保障性住房多元渠道供给方面的启示。

上述文章从国际经验、制度演变、运营管理难点与对策、社区规划与治理、城市更新创新设计等角度,对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设计和规划实践展开全面探索,旨在为探索中国保障性住房健康、有序的发展路径提供更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