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只能引好一艘船;一群人,才能护好一条江

2024-12-07 00:00:00长江引航中心
航海 2024年6期

1995年,毕业于武汉交通科技大学航运学院的王荣达加入长江引航队伍。从业29年来,他累计引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船舶8 000余艘次,引航里程达72万km,引航轨迹可以绕行地球18圈,实现引航零事故、航行零违章、服务零投诉。

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坚信先锋模范作用不仅体现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而且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工作中。

2012年,靖江站筹建之初,靖江港复杂的航道条件令很多引航员望而却步,引航力量紧缺,需要从张家港调配人员。王荣达站了出来,主动报了名,从工作地点离家较近、引航距离较短、港口条件比较成熟的张家港来到靖江港。妻子很不理解:“这种事情别人避之不及,你怎么还主动往上凑?”面对妻子的埋怨,王荣达却说:“我能理解她,但是我是一名老师傅、老党员,当别人迷茫、组织需要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去。”他耐心地劝慰和沟通,最终得到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人民生活、工作曾一度受到阻滞。然而,引航没有“暂停键”,引航中心率先在全国水路口岸系统成立抗疫专班,引领来自疫情高风险地区船舶。王荣达主动报名,第一批参加引航专班。“当时想法很简单,我是党员,在这个关键时刻必须先站出来。”那个时候,引航员需要全程穿戴好防护服、护目镜、口罩等装备,为了降低接触感染风险,在船期间还要控制进食和饮水,减少如厕,一次引航8~10 h,长的达十几小时,这对引航员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专班刚成立,工作困难远比他们想象的大得多。一轮专班3~4周,有时专班运转出现困难,他还会延长几天出专班,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他体重急剧下降。领导安排他休息调整,看到生产任务那么紧张,他咬咬牙又坚持了下来。

2020年4月,王荣达从靖江赶往上海宝山,执行新加坡籍“宝海洋”轮引航任务。6:00,他做好各项准备,乘坐交通艇全副武装来到“宝海洋”轮,攀爬上高度超过10层楼的外轮,进入驾驶台,由于佩戴KN95口罩带来的呼吸不畅,他已经气喘吁吁。容不得片刻休息,他立刻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引航工作中。直到21:00,“宝海洋”轮稳稳靠上码头,离船后完成消杀,他回到集中居住点已是22:00。像这样要历经3次交通车、1次交通艇、10 h在船紧张作业的引航任务,对王荣达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这么一干就是三年,王荣达始终坚守在水上国门抗疫保畅第一线,舍小家为大家,守护一江安澜。专班工作也受到了褒奖,长江引航中心“抗疫专班”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王荣达也被评为交通运输部首届“最美港航人”,3次被授予“交通运输部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但他一直表示这个荣誉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大家都是这么干的,这是对引航员这个集体的工作肯定。

作为一名一线引航员,他始终坚信平凡的岗位一样能做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王荣达在引航一线坚守了近30年,在日复一日的引航工作中,他脚踏实地,尽己所能,致力于引航技术创新提升,从一名实习引航员逐渐成长为一名高级引航员,当上劳动模范。

长江航道弯曲狭窄,通航密度大,且码头众多。引航过程中,船舶难免会遇到舵机失灵、主机失控、全船断电以及锚泊期间走锚等突发情况,一旦处置不慎,就会造成船损人伤甚至水域污染事故。2011年8月,正值长江洪水季节,王荣达引领船长171.59 m 、吃水10.5 m利比里亚籍船“莉莉”号,从宝山开往张家港永恒码头,中途锚泊在常熟2号锚地过夜,引航员住船。当时,常熟2号锚地还是散杂货船与危化品船混用的一个锚地,锚地底质较差。凌晨1:00左右,雷雨大风惊醒了睡梦中的王荣达,他急忙奔上驾驶台,发现船上风速表显示风力超过10级,船舶发生严重偏荡。凭着丰富的经验,直觉告诉他此时船舶极易发生走锚。他立刻警觉了起来,通知船长备车,随时准备起锚。经过仔细观察,在强大风流合力作用下,船舶已有走锚迹象,短短几分钟,与本船艉尾右后方向一艘100 m左右的危险品锚泊船,从最初抛锚时0.3 n mile的间距,发展到已不足0.2 n mile,GPS显示本船超1 kn的移动速度。他心里非常着急,一边敦促船长通知机舱加紧备车,一边叫大副跑向船头待命,自己判断是否采取抛另一侧锚或绞锚的应急措施。在焦急等待不到10 min主机紧急备妥过程中,两船的距离越来越近,两船的碰撞趋势已不可避免。为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他果断用车用舵,配合锚链受力情况,使两船保持平行并最终轻微受力平靠,避免了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过硬的引航技术、丰富的经验获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重大引航任务、困难作业船舶,站领导都会指派他去引航。

2012年3月,王荣达带队引领超大型集装箱船“韩进艾琳”轮安全出江,拉开了靖江站建站伊始的引航序幕;2019年6月,引领“楼兰凤凰”轮靠泊靖江扬子港务码头,刷新了靖江港引航纪录;2023年4月,引领“依琳”轮靠泊靖江三峰码头,突破外轮靠泊福姜沙北水道内码头最大吃水的限制,实现进港船舶吃水新跨越。

工作成绩的背后,王荣达和大多数引航员一样,也会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遗憾。他每年工作340多天,家又远,很难照顾到家庭。家里大小事情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孩子1岁的时候,因肺炎住院。当时,引航任务比较重,王荣达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后来,孩子因病情加重住进了ICU,那时他还在船上引航,没能陪在她们身边,这件事也成了他心里对孩子最大的愧疚。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他始终坚信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更要钻一行,精一行。

靖江港水域环境特殊,水深变化快,16个万吨级泊位距离主航道有800 m,且进港航道经常有沙滩生成,大大限制了靠港船舶吃水深度,严重制约了港口和企业的发展。

为解决港口发展难题,2013年,王荣达和站里同事一起认真研究航道图,深入思考,探讨重载海轮在普通潮水条件下,通过仅有的狭窄弯曲深槽进行靠泊的可行性方案。利用当地高潮后,短暂缓流次高水位的小时间窗口,既满足重载海轮通过的水深要求,又满足避免流压大而上滩的水流要求。通过海轮控速与拖船协助配合,从沙埂上端的深槽,掉头迂回到码头前沿,再在码头前沿深槽内,掉头顶流靠泊。在“超常规”引航方案整个操作过程中,大型船舶在航道、码头前沿2个深槽内,部分宽度不足300 m、长度将近5 km

的范围内,连续完成2次掉头作业,船舶航行轨迹呈现S形。“引航S型操作技术”被业内专家“评估被评为中国引航科研创新十大新成果。“瓶颈”被破解,进港船舶尺度、吃水大幅提升,港口周转效率大为提升,港航企业节约了数千万元成本。

作为一名长江引航员,他始终坚信一个人只能引好一条船,一群人才能护好一条江。

引航有着良好的“传帮带”传统,王荣达作为站里的技术骨干,义不容辞担负起培养后备引航人才的责任。面对刚刚毕业走上引航岗位的大学生,为他们系好引航生涯的第一粒扣至关重要,王荣达深感责任重大。

为让年轻引航员更好地掌握引航技术,筑牢安全防线,面对船舶在追越过程中容易出事故险情的情况,王荣达总结出安全引航操作“十不追”。如今,以“十不追”为代表的“安全标准”已成为长江引航员的共识。带好徒弟不仅要教他们引航技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继承弘扬长江引航的优良传统。作为师父,他在引航操作规范、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等各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为他们树立榜样。在引航教授过程中,他注重理论、经验和心态相结合的教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培养他们在复杂情况下稳字当头的操作习惯,磨砺他们处变不惊的心性。对待徒弟,既要当严师,也要做挚友。在徒弟工作出现差错的时候,王荣达也会不留情面地严厉批评。从2008年开始结对带徒,10多年来,他已培养出8名徒弟,有的徒弟已成长为一级引航员,靖江中外运代理公司船务部经理吴张杰跟他开玩笑:“王荣达带出了一群‘王荣达’,长江上有一群‘王荣达’!”

引航,是王荣达最热爱的事情;引航之外,他热心公益。王荣达出生在农村家庭,在成长过程中深感社会关爱的重要。2006年,他与几位高中同学在老家江苏常州,成立了凌志教育基金会,对优秀的师生进行奖励和资助,激励广大学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近20年来,凌志教育基金会一步一个脚印,理事由最初的31人增至如今的150多人,共有近1 900人次获奖,共发放资金一百多万元,多名大学生获得了特等奖学金和助学金,包括清华生11名、人大生4名、复旦生3名。王荣达的故事让站里年轻人深受感动,靖江引航站团支部的“爱心引航”助学活动,连续12年结对资助靖江外国语学校相对困难家庭学生。武汉发生疫情期间,他向全站职工发出捐款倡议,大家一起为武汉人民奉献了“引航爱心”。2022年4月,他本人有幸获评“江苏好人”。

一个港口打开一座城市,一艘船舶驶出一条对外开放的通道,一座码头筑起经济发展的桥梁。王荣达以引航的方式践行使命,担当责任,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中勇毅前行。

(长江引航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