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多发于头面部,以及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因为好发于青春期青年男女,俗称青春痘。痤疮影响美容,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导致毁容,给年轻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中医认为,本病由肺经血热;脾不健运,湿热郁结,肺脾湿热;肺胃蕴热;肝肾阴阳平衡失调,相火妄动为主要病机。中医运用脏腑辨证,将本病分为肺热毒蕴型、肺胃蕴热型、肺脾湿热型、肝肾瘀滞型,从肺、胃、脾、肝、肾等方面对痤疮进行论治。
主症 多见毛囊性丘疹,红肿疼痛伴瘙痒,面部油腻,间见少量脓点或脓疱,伴口微渴,大便干结,舌边尖红或舌尖部有芒刺,苔薄黄,脉数或略浮或弦。
治则 清宣肺热、泻浊通腑。
方药 金钱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生山楂、旱莲草、女贞子各15克,茯苓、泽泻、枳壳各10克,生大黄6克。
方解 方中金钱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茯苓、泽泻、枳壳、生大黄利湿泻热通腑;山楂降脂祛油;旱莲草、女贞子滋阴补肾,时肺阴得以滋养。
主症 颜面皮肤潮红,丘疹、脓疱、黑头及白头粉刺较多见,颜面光亮,兼见口干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治则 清胃泻肺、凉血解毒。
方药 枇杷叶12克,桑白皮、生山楂、白花蛇舌草、生地、益母草各15克,丹皮、黄芩各10克,升麻、羌活各8克,黄连5克。
方解 方中枇杷叶、桑白皮、黄芩专清泻肺热;黄连、生山楂清除肠胃壅滞之湿热;石膏泻肺胃之热;白花蛇舌草、生地、丹皮清热凉血、解毒散瘀;升麻、羌活引药上行,直达病所,以疏散头面郁热;再加入益母草清热解毒、疏风活血。
主症 患处肤色潮红,以粉刺、丘疹为主,或有脓疱,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伴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黏滞不爽,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则 清泄肺胃、清热燥湿。
方药 枇杷叶、黄檗、防风、玉竹、升麻各10克,桑白皮、当归各12克,藿香叶8克,石膏15克,甘草6克,黄连3克。
方解 方中枇杷叶苦平,性善降泄;桑白皮甘寒性降,清肃肺热;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燥湿;石膏泻脾胃积热;当归、玉竹清热凉血;藿香叶理气醒脾;防风疏散伏火;升麻引药上行;甘草和中泻火,调和诸药。
主症 痤疮日久,皮疹色暗红,有囊肿或结节、瘢痕,局部痒痛,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舌暗苔薄,脉弦滑或细涩。
治则 活血柔肝、滋阴补肾。
方药 生地黄、丹参、旱莲草、女贞子各15克,山茱萸、知母、牡丹皮、黄檗、桃仁、赤芍各10克,甘草6克。
方解 痤疮发病的根本在于肾阴阳平衡失调,相火妄动,其标在肺胃积热,血热瘀滞,因此用二至丸(旱莲草、女贞子)益肝肾、补肝血;知柏地黄丸(知母、熟地黄、黄檗、山茱萸(制)、牡丹皮等)泻火养阴,易熟地黄为生地黄,加强清热凉血之功;丹参、桃仁、赤芍凉血活血祛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共奏滋肾柔肝、活血化瘀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