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徽派建筑元素于当代陶艺装饰中的应用

2024-12-06 00:00:00王怡
艺术大观 2024年33期
关键词:当代

摘要:本文旨在在情感和装饰层面探讨当代陶艺与徽派建筑艺术的互通性,进而思考如何通过这些传统元素的研究与融合回归文化自信。通过对当代陶艺情感寄托功能、创作动机,徽派建筑的空间布局、装饰艺术等多方面的剖析,揭示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思路。

关键词:传统徽派;建筑元素;当代;陶艺装饰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3-0-03

安徽坐落在群山之间,徽派建筑则依据地势的走向依次建立,聚集成多个城镇村落,为充分合理地应用空间,家家户户有序错落,一窗一景,从而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楼间小巷的建筑样式。再看徽派建筑的白墙黛瓦,远看色调分明,与徽州烟景相互交映,近看鸟兽鱼虫雕刻的活灵活现的马头墙交叠错落,白色的墙体也因岁月的流转出现泛黄和斑驳,一砖一瓦间都在启承着历史。

徽派建筑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它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在现代艺术创作中汲取传统营养,回归文化自信,在当代陶艺乃至当代艺术中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话语体系。

一、当代陶艺的特性

(一)情感寄托与精神共鸣

在当代,陶艺成为创作者情感与思想的重要表达媒介。时代的发展节奏快速且思绪纷乱,而陶艺创作可使创作者得以从喧嚣中抽离,静下心来与自我进行深度对话。创作者把自身的情感起伏、对社会百态的洞察以及人生的反思,融入作品中,这是情感的外放,也是对自己内在的审视。当作品展出时,它便成为作者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或碰撞的桥梁,是作者与观者之间情感共鸣或碰撞的有力纽带,不同身份背景的人从多元视角出发,借作品与创作者展开深度交流,也使多元的灵魂在艺术的空间里相互触碰。

(二)创作动机——内驱力

当代陶艺的创作不再是墨守成规,带着固定的制式来制作,更多的是源于内心的驱动,是一种基于情感表达的创新创作。作者不再局限于传统陶艺的样式与技法,而是在对材料、工艺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与探索。这种内驱力促使创作者不断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将现代艺术观念与陶瓷材料相结合,如将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的理念引入陶艺创作,使陶艺作品在形式与内涵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于是,陶艺作品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造型与装饰,而是呈现出令人惊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在形式上,可能出现突破常规的立体结构、组合式布局,挑战着观众对陶艺形态的传统认知;在内涵上,作品不再仅仅是美的呈现,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思考、文化隐喻或哲学思辨[1]。

(三)陶瓷的装饰功能

陶瓷装饰是陶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饰的内容、材料、肌理、技法、视觉节奏等多方面是决定作品调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理念。当代陶艺的装饰并不局限于传统的陶瓷绘画。它可以在造型之初即显现,包含了二维及三维的视觉语言,并通过对坯体表面的空间进行延展创作来进行装饰。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更新进步,当代陶艺的装饰中也不再局限于对坯体本身的视觉装饰,声、光、电等科技及其制品也逐渐融入当代装置陶艺的装饰内容中,由此也起到了在更多的维度中传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作用。

二、徽派建筑的艺术性及其人文特色

(一)空间布局的艺术性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空间布局闻名遐迩。村落的选址通常遵循风水理念,背山面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筑群落以天井为中心,形成内向型的合院式布局。天井作为建筑的核心空间,既解决了采光与通风问题,又成为家庭活动的中心场所。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实用功能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更反映了徽派建筑对家族观念、社会秩序的重视与表达。

(二)装饰艺术的独特性

徽派建筑的造型极具辨识度。其标志性的马头墙,以高耸的姿态层叠错落,因形似昂首的马头而得名。马头墙的设计是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向艺术性延展的,从审美视角上来看,这些马头墙的轮廓线条或舒缓流畅,或挺拔刚劲,建筑群落之间与天际线共成特有的节奏韵律。同时徽派建筑也融合了儒家均衡与和谐的思想,整体布局多呈对称形式,遵循对称原则。建筑内部的天井作为徽派建筑内部的核心空间元素,是造型上的一大亮点,不仅可以引入天光进入室内,而且空间布局上有破除沉闷的视觉感受[2]。

徽派建筑的色彩运用简洁而富有韵味,整体呈现出淡雅清新的格调。白墙黛瓦是其最为显著的色彩特征,徽州古建筑的外墙已随着时间的流逝由白转黄,并随着自然的侵蚀出现了独特的斑驳肌理。黑色的瓦片则如墨,沉稳地覆盖于屋顶之上,与白色墙体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这种黑白相间的配色方案,契合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意趣,追求一种简洁、质朴且宁静致远的意境。

(三)纹样的符号性

徽派建筑装饰纹样堪称一绝,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在这里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被称为“徽州三雕”。木雕装饰多见于门窗、梁柱及室内的家具部件上。其题材广泛,涵盖了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戏曲人物、花鸟鱼虫等丰富内容。工匠们运用细腻入微的线条,将各种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无论是人物的神态表情,还是花鸟的羽毛纹理,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在一扇木雕花窗上,可能展现的是“八仙过海”的传奇故事,人物的身姿动态、法器宝物都清晰可辨,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与智慧。

徽派建筑的装饰艺术在造型、色彩与纹样的完美融合中,凝聚了徽州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审美追求。它不仅是一种建筑装饰形式,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入研究与用心传承保护,让这份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熠熠生辉,为人们带来无尽的审美享受与心灵触动。

(四)人文特色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见证了徽州地区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记录了家族的兴衰荣辱、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演变。通过一代又一代徽州人的传承和维护,徽派建筑得以保存至今,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徽派建筑的人文特色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是徽商文化与儒家思想的物质载体,反映了徽商的财富积累与社会地位,同时也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家族观念、孝道思想等。在徽派建筑中,祠堂是家族祭祀、议事的重要场所,其建筑规模与装饰的豪华程度彰显了家族的荣耀与凝聚力。此外,徽派建筑中的匾额、楹联等文化元素,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对家族成员起到了教育、警示与激励的作用[3]。

三、徽派建筑与陶瓷装饰的关系

(一)建筑与陶艺在情感寄托上的相通性

建筑静静地伫立在一个空间中,是沉稳、坚定且有力量的,这便是建筑带给人的基本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再细究,即需考虑建筑的风格特征。徽派建筑无疑是极具传统特色的,白墙黛瓦的色彩搭配及其中的样式规格,无疑处处彰显着浓浓的中国风。同时,徽派建筑的围合式空间、精致的装饰以及对自然材料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家的氛围,徽派建筑带给人的感受是传统的、安全的、温馨的,让人产生归属感与情感依托。

当代陶艺是艺术创作者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在当代陶艺创作过程中,人与泥土以及与空间的对话,成为创作过程中所产出的“精神愉悦剂”,也就是近年来常被提到的“陶瓷疗愈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代陶艺中,从创作的第一步开始,“陶艺”与“人”就已经在情感层面建立了连接。当代陶艺作品通过其独特的造型、色彩与质感,也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成为情感的寄托之所。

(二)装饰元素的交互性

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中,装饰元素是互通的,也就是说,同样的装饰元素是可以被运用到多种材质以及艺术领域中的,只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根据需要表达的初衷来提取、重构进而转化。徽派建筑的装饰艺术从某个层面来看可以并为装置艺术,而当代陶艺亦可以作为装置艺术的表现媒介,从这个方面来看,徽派建筑的装饰与当代陶艺的装饰,是有极强的交互性的。

另外,将徽派建筑的元素,即使是单独提取出来,也同样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其色彩的搭配、独特的造型以及极富儒家思想的构造都是徽派建筑的特色之一,因此,在一般当代陶艺的创作中,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与当代陶艺装饰的交互是极具意义的。其为陶瓷装饰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徽派建筑中的雕刻图案、色彩搭配以及装饰布局等元素可以被运用到陶瓷装饰设计中。借鉴徽派建筑的色彩体系,如黑、白、灰为主色调,点缀以青、绿等色彩,可以营造出具有徽派韵味的陶瓷装饰风格。同时,陶瓷装饰的一些创新手法与材料也可以为徽派建筑装饰带来新的思路,如陶瓷釉料的特殊质感与光泽效果可以启发建筑装饰材料的创新研发,为徽派建筑的现代化改造与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4]。

四、探寻中国传统元素,回归文化自信

(一)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语境中的价值

徽派建筑的艺术元素在当代陶艺艺术中的运用,是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艺术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徽派建筑造型、装饰、色彩等元素的深入挖掘与创新运用,当代陶艺创作在主题表达、装饰技法、空间营造等方面都得到了丰富与拓展。

徽派建筑的艺术特征运用到当代陶艺的装饰中或是在表达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艺术语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通过对这些传统元素的深入研究与挖掘,可以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使现代艺术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传统元素所蕴含的独特审美观念与哲学思想,如徽派建筑中的和谐观、当代陶艺中的自然观等,能够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审美视角与思想维度,促进现代艺术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

(二)传承与创新的实践路径

当代陶艺艺术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背景下,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路径。徽派建筑艺术元素的融入为陶艺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与素材,打破了传统陶艺创作的思维定式与表现形式。创作者通过对徽派建筑艺术元素的挖掘与再创造,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理念与技法相融合,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与时代特色的陶艺作品,推动了当代陶艺艺术的创新发展,丰富了当代艺术的表现语言与文化内涵。

在探寻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传承与创新是关键。对于当代陶艺与徽派建筑等传统元素,一方面要加强对其历史文化内涵、制作工艺等方面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教育、培训、展览等多种形式,培养新一代的艺术家与文化传承者,使传统技艺与文化得以延续。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传统元素的创新发展,鼓励艺术家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艺术观念与设计方法,对传统元素进行重新诠释与演绎。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徽派建筑进行虚拟展示与设计创新,或者将当代陶艺与现代工业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的陶瓷产品,使传统元素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五、结束语

当代陶艺的特性与徽派建筑的艺术性及其人文特色各有千秋,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相互借鉴的关系。通过深入研究与探索这些传统元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现代艺术创作中汲取传统智慧,传承与创新传统元素,从而回归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元素必将成为构建具有民族特色与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文化体系的重要基石,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贡献力量。让我们珍视传统元素,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中国文化自信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蔡芯苑.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陶艺中的应用——以作品《瓷味》为例[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2,56(06):86-87.

[2]李辉.徽派艺术元素融合陶艺创作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5):60.

[3]周光云.试论徽派视觉图式介入现代陶艺创作[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06):91-93.

[4]孙宇.由物入境,由境生情[D].昆明理工大学,2014.

作者简介:王怡(1995-),女,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艺术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当代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三个转向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6:55:01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7:21:54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研究
中国中产阶级音乐的人文观察
论当代女摄影师作品中的个人视角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当代(2016年6期)2016-11-03 18:09:25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一站冠军揭晓
当代(2016年2期)2016-02-26 13:32:19
《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15年度论坛”在京举行
当代(2016年2期)2016-02-26 1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