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的中西音乐文化交流\t

2024-12-06 00:00:00张屏
艺术大观 2024年33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文化交流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多元文化背景条件下,中方与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种种异同以及重要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研究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西音乐的交流活动面临着多个方面的挑战,如创新交流、人才培养、相互理解等。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多种有效的交流路径,如促进理解、尊重差异等,能够为中西音乐实现交流互鉴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多元文化;中西音乐;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3-00-03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西方均拥有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传统。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下,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双方在审美理念、创作手法等方面存在一定隔阂,如何增进相互了解、求同存异,推动中西音乐文化实现融合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中西音乐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元素。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音乐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发端于人类群体最原始的声音表达。在社会的发展与建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要素逐渐在音乐体系内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表现以及艺术气息的专门体系。在先秦时期,中国奠定了音乐理论基础,陆续出现了一批重要的音乐典籍,而隋唐时期则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黄金时代,民族音乐艺术与佛教音乐艺术相得益彰,为后续的音乐文化传承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1]。在曲种方面,中国的传统音乐具有内涵丰富的特征,包含民间音乐和雅乐两大系统。民间音乐,如民歌、曲艺、戏曲等,能够充分展现各个地区的艺术色彩与历史气息,而雅乐则分为礼乐和燕乐两种,包含鼓吹乐、宫廷乐等,具有更为严格的音乐体制。除此之外,还包含佛教音乐、多民族音乐等,这些音乐都属于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乐器方面,中国的传统乐器具有较多的种类,按照发音的原理可以分为八大类,如丝竹、金石、革、木、土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包括琵琶、笛子、钟、鼓等,这些乐器的制作较为考究,同时音色表现丰富,属于中华民族最为关键的音乐符号之一。

(二)西方音乐文化

西方音乐文化与中国的音乐文化同样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逐渐形成了自身较为独特的理论体系及艺术表现风格。从起源层面开始追溯,西方音乐文化最早的萌芽可以定位于古希腊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公元前后,罗马音乐开始受到希腊的影响,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占据了主要地位,随后过渡至文艺复兴时期,世俗音乐开始进入鼎盛期。综合来看,17世纪至19世纪处于西方音乐的黄金发展时代,出现了众多的作曲名家与经典作品。而在进入20世纪后,西方音乐开始进入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这个背景条件下,西方的音乐文化开始出现了多个流派的发展趋势。在宗教与世俗音乐的交融,以及钢琴等多个方面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跃进。在乐器方面,西方的音乐主要包括管弦乐,通常以大提琴、小提琴或是圆号、长笛为主要乐器。这些乐器在古典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发展的具体化流派,随后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长时间的改良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更为完整且多样化的乐器派别[2]。

(三)中西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艺术特征。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如音乐理念与审美追求不同。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音乐与自然、人文的和谐统一,追求意境美。而西方音乐则更加注重理性和逻辑性,追求结构严谨、情感表现力强的艺术效果。而且,两者音乐创作方式有别。中国传统音乐多依托于特定的诗词歌赋,旋律线条性强,讲究音韵美。西方古典音乐的创作则遵循严格的曲式结构,复调织体丰富,和声织体饱满。两者的演奏形式与乐器种类也不同,中国传统音乐多以独奏、重奏等小型形式为主,乐器以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为主。

二、中西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

(一)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多元文化背景对音乐文化的交流活动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现今中西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音乐文化交流活动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多元化社会可以为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形式提供汇聚支持,能够让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条件,使音乐文化可以在多元文化的大融合背景下得以充分展示和传播。而且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中,各种音乐文化形态都能够得到支持和认同,通过交流与融合能够相互借鉴并吸收艺术内涵,进而推动音乐文化向多元层面发展[3]。可以认为,多元文化为音乐创作活动带来全新的灵感和活力。多元文化也更加倡导包容和开放的理念,这种理念能够影响音乐文化交流体系,使听众和音乐家获得更加开放、包容异质文化元素的条件,为接纳新奇而有趣的音乐形式提供支持。

(二)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

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交流实质上早在古代便已经开始。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在汉朝时期我国便与中亚地区进行了音乐层面的艺术交流。当时,西域的乐舞传入了中原大地,同时也融入了汉代的宫廷音乐表演方面。进入唐代后,丝绸之路的出现为西域以及中亚的音乐文化传播提供了有益途径,这些地区的文化元素大量涌入中国,为我国的音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有效丰富了传统音乐的艺术内容与内涵[4]。在宋元时期,我国音乐家对西域乐器进行了深入改良,如将四弦琵琶改为五弦,使其能够在中国音乐演奏过程中产生更为良好的适应性。而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传教士来华,西方音乐也开始进入中国艺术舞台视野。比如,明末的徐光启学习了欧洲的音乐理论,使其在国内得到了有效传播。近代以来,中西音乐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大批音乐家赴欧洲学习,将西洋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带入国内的艺术领域,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

(三)当代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形式

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中西文化的音乐交流开始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比如,中方与西方的音乐界都开始频繁举办各种国际性音乐节和音乐会,包括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之春音乐节等。这些活动邀请了国内外众多知名音乐人和多个乐队,使这些音乐节成为中西音乐交流至关重要的舞台。我国的音乐家也开始活跃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柏林爱乐音乐厅等舞台,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音乐院校合作方面,中外音乐交流也开始日益频繁,开展了一系列包含学生交换、教师互访等交流活动。一部分西方音乐大师也受聘于国内的院校,在院校内传授西方的音乐教学理念以及方法。我国的音乐学子赴国外进行深造的机会也大幅增加,使得中西音乐的交流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在音乐的创作和演绎方面,我国作曲家积极吸收了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创作出了大批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及时代艺术气息的优秀作品[5]。同时,西方音乐家也开始尝试整合中国音乐元素进行创作,使得中西乐器的跨界演奏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趋势。

(四)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成就与挑战

综合分析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双方都在借鉴发展方面进行了强而有力的支持。但是现阶段中西文化的音乐交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问题。通过学习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中国音乐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涌现出了一大批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而且中国的音乐家也开始频繁参与各种国际交流活动,强化了中国音乐在国际层面的影响力。比如,音乐家郎朗、王羽佳等在国际舞台获奖,显著提升了中国音乐所具有的国际地位。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中国音乐界开始进入密切合作的状态,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包括制作、版权交易等活动,为演出市场、数字音乐产业的繁荣提供了支持,也让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大的空间。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推进路径

(一)尊重多元文化,促进相互理解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共生的大舞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参与到交流互鉴中。推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首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以平等、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音乐文化。实践过程中,应当摒弃文化偏见、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在交流中,要充分认识到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要克服以自我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通过多元文化教育营造包容、互信的交流氛围。中西音乐存在差异,但差异恰恰是文化交流的基础和动力。我们要学会从多元文化视角欣赏不同音乐形式的独特之处,感受不同文化之美,在求同存异中拓宽审美视野。另外,也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论坛、学术研讨等活动,邀请中西音乐家、学者开展深度对话,从多角度解读中西音乐的异同,增进对彼此文化内涵的理解,为交流合作奠定认识基础[6]。

(二)保护传统,创新发展

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不能简单地将西方音乐“嫁接”到中国,也不能把中国音乐完全“西化”。要在交流中实现共赢,关键是要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实现中西音乐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进行音乐文化交流的根基。要高度重视对民族音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传统音乐普查等举措,为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筑牢保护之堤。同时,要创新传承手段,通过开设民族音乐课程、举办民族器乐比赛等,激发青年一代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而且,保护传统并非故步自封,而是要在汲取精华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众多国内外实践证明,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对民族音乐形式进行创新,能够焕发出传统音乐的新活力。如谭盾的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管弦乐,既有民族韵味,又有国际表现力。未来,要鼓励更多音乐家开展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作出新时代的优秀作品。另外,乐器是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加强中西乐器的交流与融合,能够拓展音乐表现的可能性。如民族管弦乐队可以吸收西洋交响乐队编制的特点,丰富自身的表现力;西洋乐器演奏家也可以尝试演绎民乐作品,用不同的音色诠释传统曲目。近年来,一些“融合乐器”的出现,如王建民的“电二胡”等,就是中西乐器交流的成果,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7]。

(三)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或输入,而应该是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过程。只有在平等交流、深度合作中,才能实现中西音乐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节、艺术节等平台,邀请中外音乐家、乐团开展交流演出活动。同时,要创新交流形式,举办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年、互办音乐季等,为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搭建常态化机制。还可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共建音乐文化交流基地,畅通交流渠道。而且,要鼓励中外音乐院校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在师资培训、学生交换、课程共建等方面形成常态化机制。可以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成立音乐学联合学院,为中西音乐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总之,新时代推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必须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开展交流合作,实现互学互鉴、共同发展。我们要发挥各自优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务实合作,让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成果更多惠及两国人民,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大力量。这需要政府、音乐界、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携手开创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美好明天[8]。

四、结束语

中西音乐文化源远流长,百年交流传承绵延不绝。在推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互鉴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差异,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多元文化。并且创新交流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开辟多样化的交流渠道。通过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育兼具本土传统与国际视野的音乐人才。只有这样,中西音乐才能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在全球化的世界舞台上展现出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婉宁.浅论中西方音乐交流[J].中国民族博览,2023,(19):1-4.

[2]张北北.中俄艺术交流对黑龙江流域声乐教学的影响[J].艺术教育,2023,(10):89-92.

[3]乐未央.拓展中外音乐交流推进中西文明互鉴——中央音乐学院师生赴欧交流访演述评[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3,(03):173-176.

[4]贾晓程.室内乐演奏中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室内乐作品《Missing》的演奏与教学谈起[J].音乐生活,2023,(08):63-66.

[5]夏滟洲.中西交流中中国现代音乐生成的思想传统[J].音乐文化研究,2022,(04):100-111+5.

[6]夏雄军,张雅萌.汉唐之际的中西音乐交流[J].中州学刊,2022,(09):129-135.

[7]李吉提.“土洋之争”与“先分后合”——中西音乐关系反思[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01):95-104.

[8]刘畅.中外音乐交流的意义——从20世纪70年代至2016[J].今古文创,2022,(07):89-92.

作者简介:张屏(1988-),女,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宝藏(2022年7期)2022-09-26 11:39:26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金桥(2022年8期)2022-08-24 01:33:24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宝藏(2022年6期)2022-08-01 05:48:40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54
栖霞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3:50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8:50:43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6:48:09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创意素描,创造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