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一部与他其他作品大不相同的讽刺小说,老舍的《猫城记》是以其丰富的隐喻和诙谐的语言,以猫城为背景,展现了一个荒诞而又寓意深远的奇幻故事。然而,批判、隐喻对象选择的背后是老舍对祖国深沉的情感。从三方面出发,探讨老舍《猫城记》中蕴藏的家国情怀。
[关 键 词] 老舍;《猫城记》;家国情怀;隐喻;讽刺
老舍出版于1933年的《猫城记》,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长篇讽刺小说,以黑色幽默的形式展示了一个荒诞的猫人社会。在《猫城记》中,老舍构拟出“我”、猫人、小蝎、大鹰等人物,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深藏其中的讽刺意味揭示了“猫人社会”的经济衰弱、生活匮乏以及政治黑暗。《猫城记》打破了老舍的“舒适圈”,将故事发生的背景置于具有科幻色彩的火星上,以“我”的口吻叙述了耽于享乐的猫人和日渐灭亡的猫城。
文学作品是跳动着的时代脉搏,也坚守着历史的使命。结合时代背景、作家经历以及写作风格的变化,可以发现老舍《猫城记》中隐含着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对未来发展的希冀。
一、《猫城记》中对国民性的批判与隐喻
(一)《猫城记》背后的时代因素
《猫城记》是老舍在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情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创作出来的。他自己说:“《大明湖》的稿子烧掉,《小坡的生日》的底版也殉了难……《小说月报》停刊。施蛰存兄主编的《现代》杂志为沪战后唯一的有起色的文艺月刊,他约我写个‘长篇’,我答应下来……这次写的是《猫城记》。”①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让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亡国危险,老舍这样一位拥有悲悯性格以及锐利眼光的作家敏锐地察觉到当时中国存在的种种隐患,而不久后日本蓄意发动的“一·二八”事变则更加坚定了他揭露这种隐患的决心。于是,“他以一曲发生在火星上的悲剧,挖掘中国社会与国民性的沉疴痼疾,痛陈整个民族在千年漠视人性的文化中形成的麻木与冷酷”,写出了他文学生涯中最奇异的一部小说——《猫城记》。
老舍尝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叙述这本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我”的眼光来观察整个猫城、看猫人的所作所为。他试图以这样一部荒谬的科幻讽刺作品来告诉人们:西方列强正虎视眈眈地准备灭绝中国,倘若中国人依旧被西方绚丽的糖衣炮弹所迷惑、麻醉,把无休止的内斗放在首位,那么中国的前景似乎是一点光明也看不到了。
然而,尽管《猫城记》一针见血地批判着猫人与猫城,却并没有像鲁迅一样对这种批判加以正面描述和激烈陈词,因为这种辛辣批判的背后仍藏着他对国民性的不满与“恨铁不成钢”。
(二)老舍“国家至上”的纯粹信念
童年时期的困苦和久历百般磨难的生活,造就了老舍那份对家国的热忱。他深爱着祖国,为了祖国,可以不惜一切地去奉献。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面对着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面对着国民党对于出版物的严格文化专制,老舍无法直接通过讽刺犀利的语言去批判整个非正常的社会。而对于整个国家的担忧、对于国民的关怀又使他无法放下手中的笔墨,无视人民所遭受的痛苦。他对于五年未曾谋面的祖国有着深厚而纯粹的情感,但回国后经历的种种事件、遭遇的种种不幸似乎都在告诉老舍,他必须睁开眼看看真实的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
在这样矛盾的思想斗争下,老舍自小受到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在西方逐渐接受的文化启蒙思想在他的观念中碰撞交流,“国家至上”的信念非但没有被无情的现实磨灭,反而在深思熟虑中造就了一部与众不同的《猫城记》。
(三)《猫城记》中对国民性的批判
时代背景下难以言说的忧愁与想拯救整个社会的决心驱使着老舍,他像同时代的鲁迅、茅盾等人一样,用自己手中之笔,以极尽批判的言辞,展现了猫人的自私、贪婪、懒惰、内耗、恶毒,猫城的衰败、落魄也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从“我”降落到火星上被猫人抓走的那一刻起,老舍就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他对国民性的批判:大蝎为了能更好地管理他的迷叶林,冒险救了“我”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外国人,此为对眼中只有利益者的批判;被“我”温和对待而怠慢了“我”的餐食、只有被揪着头顶的毛呵斥才肯恭敬待人的仆人,是对卑躬屈膝充满奴性的人民的批判;公使太太带着死去丈夫留下的八个小妾,在临死前依旧哭喊着讨要“大匾”“恤金”,又何尝不是对处于新旧交接时代的妇女的批判?
纵观全书,无一处是在说当时中国的情形不好,却好似每一处都在说中国的情形不好。老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却不知从何下手来改变这种情形。因此在这部作品中,最不能错过的就是老舍在文本中熟稔运用的象征与隐喻的手法。
二、《猫城记》中的象征、讽刺与隐喻
《猫城记》在象征、讽刺与隐喻对象的选择上是非常明晰的。那些社会中令老舍极力想改变的存在,都成为《猫城记》中象征、讽刺的一部分。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乱象,不同形式的猫人对应着不同阶级的中国人,其中主要人物与象征、隐喻的关系自然也值得重点分析。
(一)有着封建地主阶级特点的大蝎
小说中的大蝎是一个“猫人社会政客的典型”①。他可以为了“外国人”的名头救下“我”这样一个素昧谋面的地球人,也可以为了莫须有的传闻随意地将工人打死埋在树下,期待第二年迷叶林的好收成,甚至可以为了自己享乐,在猫国面临外敌入侵的险境时,招来一群学者应酬吃饭、玩弄妓女,却美其名曰“共商国是”。作为一位父亲,大蝎只知道送儿子去外国念书,不管学得如何;作为一名政客,大蝎只知道贪图享乐,提不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作为一个地主,大蝎甚至没办法管好自己手下的兵,必须借“外国人”的名号才能让士兵不偷吃迷叶。
大蝎的心中没有朋友、只有利益,没有善良、只有残忍,没有规矩、只有自由,这也是猫城中大部分猫人的观念。尽管猫城总是起“哄”,但“哄”来“哄”去也始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真正的权力仍然掌握在大蝎这一类老牌“政治家”的手中,无可撼动。
他象征着那个时代的封建地主阶级,盲目自大而又欺软怕硬,老舍用这一形象讽刺着那些旧贵族的所作所为。
(二)有着留洋经历且冷漠的小蝎
小蝎则与他的父亲大蝎不同。他被送去外国读书,在思想上已经接受了外国的熏陶,再次回到猫城时难免会看到这个国家的颓败之处。尽管他有着渊博的学识与眼界,却没有一颗敢于做出改变的心:有了妻子却与迷交好,发生关系又不肯纳她为妾,用这种方式区分自己和老一辈,但倘若真的与家中断绝关系却无法生存下去。于是“敷衍”成了他最喜欢的词,无论什么事都能用“敷衍”很好地糊弄过去。
可以说,小蝎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有了外国习气、有了哲学思考就认为自己是高于旁的猫人一等的,却亲口承认“我们的民族的低能”②,觉得猫城算是“无可救药”了。这正象征着那些空有学识、只会纸上谈兵的所谓“进步青年”,用小蝎来讽刺他们再恰当不过。
(三)有着一腔热血却革命无门的大鹰
如果说小蝎是冷血悲观的“进步青年”,那么大鹰就是热血澎湃的“革命先锋”。他的出场就与别的猫人不一样:“进到我的屋中,在黑影中坐着一个人。”③“‘谁?’他高声的问了声。”④对于大鹰的外貌描写也别具一格:“脸上的毛特别的长,似乎把耳鼻口等都遮住,只在这团毛中露着两个极亮的眼睛,象鸟巢里的两个发亮的卵。”⑤他的外貌、思想以及行为在猫国是独一份的,于是人们怕他厌他,把他赶到深山里,他自己倒也知晓人们的厌恶,纵有想要纠正猫人种种恶习的想法,也没办法实施。
大鹰和小蝎一样接受过外国的教育,但他并没有像小蝎一样“聪明”地选择明哲保身,而是很坚定地宣传正确的价值观,为此几乎把所有猫人都得罪了个遍。他似乎懂得何为“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吃迷叶、不玩妓女、不多娶老婆,在这个愈加堕落的国度里执着地坚持着,直至牺牲的那一刻。
大鹰是一个可怜的英雄。生前不吃迷叶,为了猫人却甘愿吃迷叶把自己迷死,被小蝎割下头颅后悬挂在街上。这大概是老舍用以象征那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甘愿奉献自己的生命,以鲜血诠释何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先烈,用以呼唤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觉醒,为国家的未来增添一些曙光。
(四)“众药之王”迷叶
从小说的开篇,“我”被大蝎救起的那一刻起,迷叶就在整篇小说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种从外国传进来的东西,上至皇帝、下至百姓,不吃它的人倒成了例外了。有了迷叶,可以不吃饭、不喝水;为了迷叶,可以肆意杀人、掠夺财富。虽然猫人知道,迷叶吃多了会死去,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毕竟“迷叶是万能的,有了它便可以横行一世”①。
这里所用的隐喻手法便十分明显了。“迷叶”象征着毒害人民精神和身体健康的鸦片,老舍借这样一种事物想要告诫世人。
三、《猫城记》中深藏的家国情怀
毋庸置疑的是,虽然老舍在小说中狠狠批判了荒唐的猫城与无知的猫人,但是他写下这部小说的目的依旧是为了启蒙、开化中国国民,希望借这样一部荒谬而奇异的小说向世人揭露血淋淋的真相,唤起人们被打压的骨气。他渴望着中国人能够从此拥有独立的人格、智慧的头脑和强健的体魄,渴望着通过争取独立的战争和青年人无可比拟的勇气与志气,为中华民族谋得一个光明的前景。
(一)对独立人格的希冀
《猫城记》中对猫人长期依赖外国的描写可谓十分详细,猫人已经习惯于依靠外国人来生存,因此对于被外国人掌握着本国的一切事物都习以为常,丝毫没有一丝想要反抗或独立的意识与欲望。譬如:“究竟谁来保护迷林呢?外国人。每个地主必须养着几个外国人作保护者。猫人的敬畏外国人是天性中的一个特点。”②“不经外国人主持,他们的皇帝连迷叶也吃不到嘴。”③
老舍对于中国人民形成独立人格的希冀从这些描写中得以窥见一二,除此之外,他还写道:“国民失了人格,国便慢慢失了国格。”④“为什么要教育?救国。怎样救国?知识与人格。”⑤他认为人格是需要人们自发地去形成,与此同时还需要辅以正确的教育,如此才能在面对外国人时不再麻木,从而坚定地生出与侵略势力对抗的决心和意志。
(二)对智慧头脑的期许
老舍通过“我”的口吻,对全体猫人无所事事、小猫人上学形同虚设、大猫人官官相护与贪污腐败的社会现象进行了一番批判。“我”认为知识和人格是分不开的,“你问,这新教育崩溃的原因何在?我回答不出。我只觉得是因为没有人格”⑥。他渴望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可是猫城却表现得虚幻而颓靡,那是彼时教育情况的真实写照。
留学归来的老舍在国外系统教育的影响下,深知知识与科学对思想的重要作用。然而,他却面对着自己国家被外国侵略、国民严重缺乏教育的惨烈现状。因此老舍将希望寄托于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渴望着中国人民能够在知识的熏陶下真正挺直脊梁骨,勇敢地面对外来侵略者的殖民与压迫。
(三)对强健体魄的渴望
迷叶对于猫城人身心健康的侵蚀程度,映射着鸦片对于中国人民身心健康的毒害。有了迷叶,不必吃、饭喝水也能够生存;有了迷叶,再痛苦的事情都能够随之忘却;有了迷叶,科学和文学都成了不必发愁而唾手可得的存在。可是,靠着迷叶产生的巨大愉悦而放弃了吃饭、喝水、运动的猫人又怎能拥有强健的体魄呢?而没有强健的体魄,纵使思想上终于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国格的完整也会在外国强势的军事力量下成为虚无缥缈的泡沫。因此,老舍对于强健体魄的渴望也是充盈在字里行间的。
四、结束语
在写下《猫城记》这部小说时,老舍不过而立之年。作为一名还没有进入中年的青年作家,老舍能够写出这么一部沉甸甸的作品,除了他强大的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他心中对于国家命运的思考、对于拯救民族的责任以及对于中国与人民深厚而纯粹的维护。猫城中的种种乱象,是他在看到了难以承受的中国的现状后,以他全部的心力描绘出的。今天再读《猫城记》,其中隐喻的荒诞依然抓人眼球,作品背后的家国情怀依旧令人动容。
参考文献:
[1]范庆超.老舍《猫城记》的民族国家意识[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2):20-25.
[2]樊晶.论《猫城记》中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J].时代美学(下旬刊),2021(2):104-106.
[3]韩珂.民族寓言视域下《猫城记》的悲剧性[J].中国民族博览,2020(4):185-186,244.
[4]舒济,舒乙.老舍小说全集:第3卷[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5]老舍.猫城记[M].上海: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
[6]老舍.老舍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7]老舍.猫城记[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8.
[8]吴辰.民族国家的焦虑与进化论的恐慌:《猫城记》的一种解读方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9):49-59.
[9]王宇娟.谈老舍作品《猫城记》中的语言特色[J].汉字文化,2023(23):156-158.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